
一、临时用地指标
1、临时设施占地而面积根据施工生产规模、职工人数、材料设备需用计划及现场条件等控制。
2、场内交通道路双车道6m,单车道3.5m。最小转弯半径15m。
3、仓库、搅拌站、现场作业棚、材料堆场及加工厂的占地面积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4、临时办公用房、宿舍及其它生活福利设施占地面积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临时宿舍满足2.5~3m2/人的使用面积要求。
5、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不低于90%。
6、结合建筑场地永久绿化,使场内绿化面积不低于临时用地面积的5%
二、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
1、根据各项技术资料,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下障碍物、现场周围环境、材料供应及交通运输条件等,编制临时用地节地方案。
2、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布置,并保持一定间距,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间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做到连续、稳固、整洁、美观,生活区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侧,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有利职工健康安全。
3、施工现场仓库和加工厂、现场作业棚、材料一堆场等选址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考虑最大限度地缩短运输距离,尽可能避免材料二次搬运。
4、施工现场道路的修筑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在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保持施工现场运输的畅通。
5、平面布置做到文明、科学、安全、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6、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中考虑阶段性(或局部性)的施工平面布局一调整,实现总平面图动态管理的要求。
7、临时设施布置考虑远近结合,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三、临时用地措施
1、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经济、美观,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采用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两层彩钢板房。
2、使用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散装水泥等,减少施工现场混凝土搅拌站临时占地和对环境的污染;合理组织建筑材料、设备及半成品的供应,减少现场储量及占地,把库存、堆放场地的面积压缩到最低限度;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建筑构件、钢筋加工场外工厂化,现场装配,有效减少对临时场地的占用。
3、砌筑临时工程使用的砌体材料选用混凝土空心砖或新型轻质砌块,绝不使用红砖砌体,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有和消耗。
4、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推广使用有利于“四节一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
5、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6、在施工图设计或施工图会审时,对建筑工程设计存在的不合理用地提出节地优化方案和合理化建议。
四、场外、地下资源的保护
1、收集施工现场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的各项技术资料,对可能出现的地下管线、文物、古迹、爆炸物筹,施工前提出处理方案,报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不在地下电缆、光缆、水管、燃气管道等保护区内堆放拉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兴建建筑物、构筑物或种植树木、竹子。
3、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要及时加以保护,并及时报告文物管理部门,协助文物挖掘工作,严禁私藏文物和故意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
4、废弃的砂、石、土必须运至规定的专门存放地堆放,不向江河、湖泊、水渠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避免施工中造成对土壤、植被、地面水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5、取弃土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破坏当地的植被和水资源等生态环境,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充分利用山地、荒地做为取、弃土场的合理选址,不向弃土场内倾倒建筑和生活垃圾。施工完成后对一取、弃土场用地进行恢复,使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6、编制环境保护预案,严格控制扬尘、噪声、光、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电磁辐射等的排放,保护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