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23期
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感恩教育、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社会“感恩意识”的淡化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十心’教育体系实践价值”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一点建议,以推动小学生感恩教育更好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对感恩教育的缺失——影响道德培养的家庭因素
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缺乏正确理解,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加之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老人对孩子都比较溺爱,久而久之,孩子从思想上逐渐产生了偏激的想法:我学习是给家长学的;父母对我的所有关爱是应该的。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都被家长忽略了。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二)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影响——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生活优越,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听到孩子间在攀比吃穿,家庭条件差的孩子甚至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优越的条件,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得“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社会感恩教育缺损。
(三)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与学生的感恩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解决对策
(一)父母以身作则,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就要从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做起。我校在家访和家长会上加入了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描述学生在完成感恩任务后的表现,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感恩教育,家校协商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家长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
(二)学校营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感恩之情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德育与学科的整合,合理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思品等教材,挖掘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中,点燃学生感恩之心,在感恩中领悟人间的真情,感受生活的精彩。为学生创设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真我本色!
2.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感恩之心
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帮父母做饭洗衣等;各班级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主题的班会,将自己的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让学生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要求所有学生会讲十字文明用语(谢谢、请、你好、再见、对不起)。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4)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认养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摄影和演讲比赛等,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5)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恩
社会实践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之一。开展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主题活动,如组织演讲、征文比赛等,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定期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去活动,如到敬老院去为老人服务,从中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家庭、学校要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共同给孩子的明天撑起一片感恩的天空,让他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慨人生,成为一个知恩感恩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对他人有益的人!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二
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