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老无所依》:没有结局的暴力展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0:48:31
文档

《老无所依》:没有结局的暴力展现

《老无所依》:没有结局的暴力展现初看片名,如果之前对剧情有个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影片刚开始就是一个老人颇有忏悔意味的大段独白,很容易就会让人产生错觉,这是关于一个人无意间做了错事,最终落得“老无所依”悲惨境地的故事,至于毒品、黑帮、西部风格,顶多算是这个老套故事的“黑色”背景。不过,还好这是科恩兄弟的电影,因为对他们颇有崇拜意味的期待,我宁可承认自己的肤浅预断。科恩兄弟创造了很多经典,他们喜欢用智慧的头脑去展露暴力,然后用调侃的态度,在黑色笼罩的幽默氛围里,讽刺社会。《老无所依》改编自马克·麦卡
推荐度:
导读《老无所依》:没有结局的暴力展现初看片名,如果之前对剧情有个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影片刚开始就是一个老人颇有忏悔意味的大段独白,很容易就会让人产生错觉,这是关于一个人无意间做了错事,最终落得“老无所依”悲惨境地的故事,至于毒品、黑帮、西部风格,顶多算是这个老套故事的“黑色”背景。不过,还好这是科恩兄弟的电影,因为对他们颇有崇拜意味的期待,我宁可承认自己的肤浅预断。科恩兄弟创造了很多经典,他们喜欢用智慧的头脑去展露暴力,然后用调侃的态度,在黑色笼罩的幽默氛围里,讽刺社会。《老无所依》改编自马克·麦卡
《老无所依》:没有结局的暴力展现 初看片名,如果之前对剧情有个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影片刚开始就是一个老人颇有忏悔意味的大段独白,很容易就会让人产生错觉,这是关于一个人无意间做了错事,最终落得“老无所依”悲惨境地的故事,至于毒品、黑帮、西部风格,顶多算是这个老套故事的“黑色”背景。不过,还好这是科恩兄弟的电影,因为对他们颇有崇拜意味的期待,我宁可承认自己的肤浅预断。科恩兄弟创造了很多经典,他们喜欢用智慧的头脑去展露暴力,然后用调侃的态度,在黑色笼罩的幽默氛围里,讽刺社会。《老无所依》改编自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虽然不是原创,但电影的风格和讲故事的手段又的确是很“科恩”的。它的暴力,它的黑色幽默,它的极度现实主义,所有元素统统都是科恩兄弟贯用的,《老无所依》可以说是科恩兄弟以往所有作品的延续和综合。

各类影评人协会评出的诸多最佳奖项,无疑让《老无所依》昂首剑指奥斯卡,似乎“优秀”是对本片评价的唯一标签。但这毕竟是一部很“美国化”很“西部化”的电影,无论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在那个时代下泛滥的暴力、毒品等罪恶现象,出现在中国观众的眼前,肯定会有一定的理解障碍。故事其实并不脱俗,一个西部牛仔,打猎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次毒品交易现场混乱后留下的金钱,贪婪念头的诱使,加上参加过越战的自信,决心“冒险”地拿自己的生命赌一把。其实,他很自知,既然是自己的选择,无论对错,他深知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大不了亲自下去问候早已去世的母亲。于是,黑帮追杀,出动,因为他的贪念,在荒凉的西部画卷上留下了无数人无辜的血命。如果就此认为这是一部经历险难之后,正义最终战胜的电影,那就“经典”得太传统了。有太多胜利的依靠不是导演的调调,本片始于暴力,却终于无奈。血腥不加掩饰地就出现了,刚一开始,那个谜一般的杀手就干净利落地勒死了一个,然后一路杀来杀去,无论是路人甲,还是早就在他计划内死亡名单里的人。他留着一头能让人“喷饭”的发型,但绝不会让人有一点想笑的冲动,每次出场,只要看看他慢条斯理的形体和语言,那种冰冷到脑子里的眼神,都让人不寒而栗。他像是主宰别人命运的使者,无论是开心还是愤怒,遵循着只有自己才明白的理由尽情杀戮,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原因是,猜对了他手里的硬币。正所谓,大善或大恶之人必是心无杂念,对待事物的看法绝不同于正常人,所以那些极少数的被称为傻瓜或另类的人,行为思想是我等常人无法理解的,变态之人必有变态之由,永远不要去窥探他们的内心,他们的做法根本没有道理。黑白不能单独出现,有了暴力,就要有制止。可是力量异常强大,人为的英雄主义和法律的制裁却显得苍白无力。那位久经沙场的老,从头追到尾,却始终没能抓住元凶,甚至连与杀手正面交锋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或许这正是片名隐含的意思,当所有人心里那些最根本最传统的信条,无力改变失控的现状,那些勇气那些正义,似乎都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力量,唯有“老无所依”时,醒悟过往,无望!老代表着人们心目中被美化了无数次的那些所谓的英雄,但在这部电影里没有那些可以想象出来的美好结局,老无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获得胜利,他一生所有的成功经历都无法改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歪理”。遭到车祸后,受了重伤的杀手仍然可以狼狈逃窜,逍遥法外,为力,正义这次就是没有战胜,并不是美化暴力,美化黑暗,这就是那个如此残酷的社会,什么是“宿命”?电影的结局是性的,说好听点是耐人寻味,说白了就是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以往所有正确的理念刹那间就倒塌了。没有胜利,没有英雄,一切噶然而止,只有一个老头莫名其妙地清醒着自己的一生,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思考。结局非常明确,没有结局就是结局,毫无悬念,就是那么直白地把最后展现出来,让人无法相信电影已经结束了。不是意犹未尽,是一种不着边际的空荡,或者说失落。这个世界,有时候真的很难理解,不是每件事情都是有因有果,一切的善恶只是电影的一种呈现手段,至于最根本的评判,只在于每个人对自我内心追求的不同选择。如果非要按传统的理念强加于一些发生了的概念,或许,如果结果与之背离,我们真的只能到老都无所依靠了。其实,电影并没有控诉什么,导演只是静静地用镜头把所有发生了的展现在观众眼前,的确十分安静,电影里几乎听不到背景音乐,只有紧张的喘息,刺耳的声,忽远忽近的脚步,故事真实地发生在你我身边。至于对错,至于好坏,看完电影之后的思考,所有感官获得的最直接的信息,才是导演带给我们的真正结局。

  借由每一部新作的推出,科恩兄弟(乔尔.科恩和伊森.科恩)将自身的创造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他们最新的这部影片,再次彰显了这个编导合一的团队无可匹敌的实力——这一次,他们将触角伸向了文学改编领域。尽管如果追根溯源,2000年的作品《逃狱三王》也是源自荷马的《奥德赛》,可就如同他们对埃尔默.莱纳德的小说《自由古巴》和对詹姆斯.迪奇的小说《白海之旅》所做的那样——通过近乎重塑的改编,他们完全了原作——而《老无所依》(改编自科马克.麦卡锡2005年大受好评的小说)的出现,使我们终于看到这对兄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改编作品。

 改编《白海之旅》的经验,事实上为《老无所依》做了很好的准备。根据《白海之旅》的小说,科恩兄弟创作了一部将近90页的剧本,在十页纸之后就几乎全无对白。这个剧本写的是二战期间,一个沉默寡言的美国主人公在战线的后方——日本,所经历的一段充满暴力的旅程。追杀者/士兵求生的愿望被放在一个“猫捉老鼠”的故事结构当中,这种结构在《老无所依》的剧本中——在那被拉长了的沉默之中——被再次熟练的重复。

 《老无所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失败的毒品交易之后,列维林.莫斯(乔什.布洛林)发现了遗留在现场的数百万美元现金,他偷走了这笔钱,随即,两个身份对立的男人开始追踪他——冷酷的、精神异常的杀手安东.苏格(贾维尔.巴蒂姆扮演)以及镇上正派的治安长官贝尔(汤米.李.琼斯扮演)。这三个人物被交织进一幅奇妙的叙述图景之中,在其中,故事不着痕迹的转换着它的视点。“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好人,有一个坏人,而莫斯介于好与坏之间。这个故事的另一部分,是关于谢里夫.贝尔面对年华老去、世事变迁,面对这流逝的时光,他内心的感受。这本书之所以会在1980年问世,而非出现在今天,我想这也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伊森.科恩补充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跨边境毒品贸易变得异常残酷之时,在那样的现实之下,才会促发那个治安官作那样的沉思。”以独特的风格而广为人知的科恩兄弟,这一次对原小说作者科马克.麦卡锡给予了相当的尊重。“老实说,这一次改编的过程,更像是对原小说作了一次删除性的剪辑。”乔尔.科恩说:“因为你不能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放入整部小说的内容。总体上讲,我们让科马克的小说占主导。”拿影片中那场精彩的汽油站的戏来说,在那里,嗜血的苏格用抛硬币游戏向加油站老板挑战,游戏的结果将决定他是否让这个人继续活着(而这个汽油站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点)。“我想,这一段几乎原样照搬小说。”乔尔说:“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短了一点。”“是的,我们稍稍作了一点删节。”伊森补充道。对那样一场戏来说,删节确实非常重要,并且科恩兄弟非常聪明的组接镜头,以使观众渴望更多。在小说里,加油站老板赢得抛硬币游戏以后,苏格有一段很长的独白,虽然这一段读起来也很有趣,但在电影中的处理显然更受欢迎——苏格对老板说,让他保存好这枚幸运的硬币,不要把它和其他的硬币弄混了,随后,麦卡锡在小说里这样写道:

  “任何东西都可以变成一种工具。”苏格说:“那些小东西。那些你甚至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它们从一只手里传到另一只手里,人们从来没有留意过它。早晚有一天,这件事会被清算。那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将改变。好吧,举个例子,你说这只是一枚硬币,没什么特别之处。它能变成一件怎样的工具?答案是:它将决定某个行动,使其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就好像,在历史中某些时刻,也可以与其他时刻互相置换。那会变成怎样?好吧,这只是一枚硬币。这是事实。是吧?”

 而在电影中,在老板赢了抛硬币游戏之后,这场戏就迅速结束了。几乎是遵循着古典戏剧的原则: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得到某种解决之后,只允许一个简短的尾声。在影片里,苏格叫老板不要把硬币放入口袋之后,只给出了一个更短的回答。

 老板:.......你希望我把它放哪儿?

苏格:任何地方,只要不是你的口袋里。否则它会和你其他的那些硬币混在一起,变成一枚普通的硬币,就像它原来那样。

他转身离去。老板望着他的背影。

 视点的转换《老无所依》在三个主要角色之间清晰的转换着其视点,这一点与小说相似。“我不得不说,小说处理这种视点转换的方式,对我们来说非常有趣,”乔尔.科恩说:“我们希望在电影中保存这一点。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亦步亦趋的模仿小说,但我们的确是在试图寻找一种与它类似的方式。你一会儿跟着一个故事走,一会儿又跟着另一个——小说里就是这样。”乔尔.科恩喜欢这部小说的另一点在于:不加预警就直接转换路径。“这同样让我们很感兴趣——在观看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你一直追随着一个人物(莫斯),将其作为影片的中心。”他说:“你一直会有这样的印象:这个人就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角。然后,就像在小说中看到的那样,当你到达某一个点,你发现此时这个人物突然间消失了,此时你不得不问自己: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关于他,那到底是关于什么?到底关于谁?——这种转换,也是我们试图在电影中做到的。”

 这种设计之所以有趣,是因为背后附着着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即:影片中重要人物的离场,总是会由重头事件引出。正因为这样,当我们猝不及防的看到莫斯被杀而从银幕上消失,而与之本末倒置的是,苏格的那场车祸稍后却完整的出现在主要的时间轴线上——于是我们才会感到有趣。“这也来源于小说,他(莫斯)在舞台之外死去,”伊森.科恩说:“是的,这很惊人。在小说中也很惊人——也许在电影中更惊人,因为在电影中,主要人物以这样的方式死亡更不同寻常:不仅是死在舞台之外,而且并非死在坏人的手中——这同样也来自于小说,他死于一群无名小卒之手。”当对这三个人物作如此密切的注视时,视点同样也变成一种讲述。举个例子,当治安官贝尔走进了那个苏格曾经躲藏的旅馆房间时(我们曾在很短的时间里看见他躲在里面),仅仅发现这是一个从内部紧锁窗户的空屋子——显然他已经错过了机会。但从视觉上来说,影片巧妙的通过剪切来展现了贝尔如何感受苏格曾在这间房间里的“在场”。“那是一个有意的暧昧之处。”乔尔.科恩说:“事实上,在这一段的处理上与小说有点不同,(小说中)贝尔这个角色在门边站了一会儿,然后离开了,把车停在街道的拐角处,观察是否有人在屋子里面。他去叫当地的,当他和那些一起回来的时候,苏格已经走了。我们在这儿做了修改,因为我们觉得如果按照小说里写的那样,你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他离开是因为他害怕进入房间——而这并不是小说中这一幕真正的含义。但是,如果我们在电影中按照原小说的方式拍摄,我想观众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在贝尔冒险进入阴暗的旅馆房间之前的那场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主题性写作的范例。在那场戏里,贝尔和他的同事罗斯科谈到这些新近发生的暴力事件给人带来的恐怖感——这个世界已经变了,他们已经老了——这场戏反映了影片的主题.。这场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给我们看科恩兄弟是如何将小说中对于内心世界的描写,投射成电影中可见的场景,并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白呈现出来。“这一场戏来自小说中的一段内心独白,”对于这场戏,伊森.科恩说:“它源自小说,但也放入了我们对小说进行的较为诡异的改写。原小说中有大量这个老治安官的内心独白。我们去掉了大部分,但也把其中一些编织进了某几场戏中,这一场就是其中之一。”

  “编造学校” 科恩兄弟很享受在同一间房间里共同写作的乐趣,这也是他们的写作习惯。“我们一起坐在房间里,来来回回的讨论电影里的场景——我们边说边把它们记下来,不打草稿。”伊森说:“但我们也确实有一些关于写剧本的独门秘籍。”乔尔.科恩解释说:“关于写剧本,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而可能稍稍被大家所忽视的一点是——我们貌似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努力写作上,但实际上我们都在打瞌睡。”“打很多瞌睡,”伊森.科恩插话近来,好像怕有人怀疑乔尔的话,“年复一年,我们在每天早上9点或10点虔诚的走进办公室,然后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那儿,我的妻子谴责伊森和我事实上只是去那儿睡觉——我们以前会否认这一点,”乔尔.科恩说:“但是两年前我们决定:我们得承认它。事实上,那就是我们花费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所做的事情。”

 从上午10点到傍晚5点,在科恩兄弟醒着的时间里,他们写作。除了彼此间有趣的谈话,他们说自己并没有什么更高级的手段。“我们不记录这些对话,”乔尔说:“除非我们能把它拼写正确。”伊森补充说:“我们确实是在来来回回的讨论电影中的每一场戏。”乔尔详细描述:“我们也不会事先做任何调查,不会去访问某些地区——我们写我们完全一无所知的东西,说白了,我们就是编造。在进入生产流程之后,美术部门、服装部门、生产策划部门会做很多的调查研究或这一类的事情。这不是我们不擅长的部分。我们是来自编造学校的。”记下这一点是很有趣的:像科恩兄弟这样高明的讲故事的人,也承认自己像其他许多写作者一样,要与思路阻塞作斗争。那么他们的解药是什么呢?“吃两片阿司匹林,上床睡觉,”乔尔.科恩笑着说:“《米勒的十字路口》写到一半,我们开始厌恶安排那些情节了,我们就去写了《巴顿.芬克》。”伊森说:“我们这一次写得很快,大概三周之内就写完了,实际上,这就是我们陷入困扰的时候解决的方法——我们把这件事放在一边,去做别的事情。” 甚至是在写奥斯卡获奖剧本的时候,他们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思路阻塞的魔咒之中。“举个例子,我记得在写《冰血暴》的时候,”乔尔.科恩说:“我们前面一直写得顺风顺水,直到这一行:淡入。希普的公寓房间。卡尔正跟妓女做爱。这是在这一页上我们能写出的最后一句话。每隔几周我们都要回头来看这一页,它总还是停在这一句:

 淡入。希普的公寓房间。卡尔正跟妓女做爱。

 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一句往后该怎么办。它就停在那儿,后面是空白的纸页。就是这样。到了某一个点,我不知道要如何打破那个障碍。我记得就是在那个地方,我们把这个剧本搁置了很长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不知怎么就知道了该如何继续下去。我想到了解决的方法:让希普进来,痛打那个混球,把他带来的妓女踢到走廊上去。”

 就像科恩兄弟的很多影片一样,他们坚持在改编他人的作品时,只借用其轮廓,甚至是非常粗略的轮廓,这使他们的作品往往打上自己鲜明的个人烙印。当他人的作品变成他们自己原汁原味的素材时,科恩兄弟就不再只是停留在对轮廓的描画上,“我们不这么做(指完全照搬他人作品),”伊森说:“我们不会这样,以前也没有过。我们不这么做。(别人的素材中)只是某些东西感染了我们,我们引用它而已。曾有人说过如果作者不知道故事要如何进行,观众就绝不可能知道了。” 现代的美国西部,许多地处边境的小镇都成了毒品犯子活跃的交易市场,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天天会发生械火并的三不管地带,虽然这是一个属于我们的时代,但是来到这里,就等于把生命交在了他人手中。故事总是开始于这样的意外、那样的巧合,一座小镇中的兽医卢埃林·摩斯在一片荒凉的地界,无意中发现了一辆装载用的卡车,车的周围躺着几具押送人员打扮的死尸……卢埃林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竟然来到了一个毒品交易的现场,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买卖双方产生了冲突,结果统统阵亡,只留下了一大包毒品和两百万现金。

  卢埃林决定将现金神不知鬼不觉地藏起来--他确实有这么做的理由,然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念之差,卢埃林将自己推向了一个没办法回头的绝境。卢埃林悲哀地发现,也许自己只有死亡一条路可走了,因为在这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后,卢埃林知道,没有任何相应的法律能够帮助他,卢埃林最终会了解,他正在经历的一切,远比他看过的所有惊悚小说和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更加恐怖、更加血腥。当被拆穿、神秘的面纱被揭开时,一切都避无可避,了结的时候也就到了。在贝尔到来的同时,他还是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故事发生在1980年的德克萨斯州西部,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格兰德河,一个一穷二白的前越战老兵莱维雷伦·摩斯(乔什·布鲁林饰)在打猎中偶然发现了数具死尸,和价值产高达200万美元的海洛因——很明显,是黑帮火并同归于尽的结果。雷伦交易巨款带回家给家,夜晚,雷伦在向妻子卡拉·吉恩(凯莉·麦克唐纳饰)告别后又回到了交易地点,不想这一次可没那么幸运,给自己惹祸上身。冷血杀手安东·奇古尔(贾维尔·巴登饰)、老警长埃德·贝尔(汤米·李·琼斯饰)、墨西哥人都在找寻他的踪迹……

  警长埃德·贝尔也代表片名中的“Old Men”,他们本来是维护社会制安的执法者,现在却变得束手无策,完全失去了作用,一面惊异于社会的变化、人性和法制观念的没落,一面感叹世界已超出他们的控制之外,怀念那曾有的公正和人性的温暖。

文档

《老无所依》:没有结局的暴力展现

《老无所依》:没有结局的暴力展现初看片名,如果之前对剧情有个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影片刚开始就是一个老人颇有忏悔意味的大段独白,很容易就会让人产生错觉,这是关于一个人无意间做了错事,最终落得“老无所依”悲惨境地的故事,至于毒品、黑帮、西部风格,顶多算是这个老套故事的“黑色”背景。不过,还好这是科恩兄弟的电影,因为对他们颇有崇拜意味的期待,我宁可承认自己的肤浅预断。科恩兄弟创造了很多经典,他们喜欢用智慧的头脑去展露暴力,然后用调侃的态度,在黑色笼罩的幽默氛围里,讽刺社会。《老无所依》改编自马克·麦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