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朗读指导课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0:40:54
文档

朗读指导课教案

朗读指导课教案《半截蜡烛》为例地点:六二班教室   时间:2008年3月14日  听课教师:六语组三位老师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改动如下:(一)复习导入。1、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朗读应该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神态、停顿、感情、动作……(联想)。2、老师总结:朗读有很多技巧,哪儿要注意,注意多少,我们小学生一一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朱老师只给同学们讲一个技巧------联想。我国著名的企业“联想集团”有一句这样的话-----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就告诉了我们,会联想
推荐度:
导读朗读指导课教案《半截蜡烛》为例地点:六二班教室   时间:2008年3月14日  听课教师:六语组三位老师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改动如下:(一)复习导入。1、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朗读应该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神态、停顿、感情、动作……(联想)。2、老师总结:朗读有很多技巧,哪儿要注意,注意多少,我们小学生一一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朱老师只给同学们讲一个技巧------联想。我国著名的企业“联想集团”有一句这样的话-----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就告诉了我们,会联想
朗读指导课教案《半截蜡烛》为例

地点:六二班教室   时间:2008年3月14日  听课教师:六语组三位老师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改动如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朗读应该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神态、停顿、感情、动作……(联想)。

2、老师总结:朗读有很多技巧,哪儿要注意,注意多少,我们小学生一一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朱老师只给同学们讲一个技巧------联想。我国著名的企业“联想集团”有一句这样的话-----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就告诉了我们,会联想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

(二)创设情境。老师出示课件-----名侦探柯楠。(这时,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对柯楠,学生太熟悉了,太喜欢了。)

1、柯楠用什么方法来从事侦探工作?(联想)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板书:推理)

2、师小结:(拿起课本)我们所学的文章就是线索,我们的任务就依据这一线索进行推理想象,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天马行空地胡想,而应恰如其分地联想。朱老师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三)以《半截蜡烛》为例,学习展开联想进行朗读。

1、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提出要求:把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当成线索,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你的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让没有读过的人身临其境。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从“闯进”一词体会这几个德国鬼子是不经主人允许就进来的,是强盗,是恶魔。

师小结:这们同学能从人物的动作展开联想,这就是细节联想。(板书:细节)

生:我从“急忙”一词联想到伯诺德夫人的急中生智。

生:我从“顺手”一词联想到德国鬼子到别人的家里很随便,就像是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可见他们是统治者。

老师播放课件《辛德勒的名单》片断。思考:看过录相后,谈一谈这些德国人是怎样的统治者?

生:灭绝人性的统治者。

生:他们是滥杀无辜的魔鬼。

2、自由读课文的第四小节,提出要求: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从“冒着轻烟”一词中看出危机只过去了不到几分秒钟,又开始了新的更可怕的危机。

3、自由读第五小节,提出要求: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从“慢慢”一词想到杰克很镇定。

生:我从“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联想到蜡烛马上就要熄灭了,我很紧张,真替他们一家人的命运担忧。

4、指名读第六小节。这里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少校军官说的那句话“当然可以了,我家也有一个像你一样大的孩子。”------朗读时要充满温情。学生试读。

一节课终于讲完了,朱老师一进六年级办公室就说:“这课我上不成,别扭死了。看来,我真得上不了这样的课,我还是上计算机课吧。”朱老师叹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看着朱老师无奈的样子,我们几位老师又围坐在一起进行了一次教研。

第二次研讨:

我们先肯定了朱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这节课,朱老师的条理很清楚,比第一次上课有了很大的进步。

2、创设了教学情景-----大桢探柯楠,深得学生的喜爱。并能将它贯穿于全文,使整节课不显得过于散了。结构紧凑了许多。

3、注意了儿童化的语言,学生听明白了,回答问题的学生明显比第一次讲课时要多。

4、并能围绕一个朗读技巧(联想)去组织教学,避免了上节课的什么都讲,又什么都没讲透彻的毛病。

5、朱老师注意了自己的范读,较好地发挥的引领作用,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感染。

当然,这节课也暴露出了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下面就是我们第二次研讨的情况:

张黎辉老师首先发了言:“小朱,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这节课你上得这么累?上得那么别扭呢?”小朱一听这话,把头抬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你说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把这节课上成了语文课,而不是我们先前商定的朗读指导课,你应该发挥你自身的强项,充分运用你的嗓音,你的范读,来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孩子有一种语言的享受。你把课型弄错了。另外,你的预设的教案和你上课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处,过于随心所欲了。”

这节课的升成的问题是善于颂读的朱老师,这节课到底应该上成什么样的课?是语文教学上的朗读吗?还是从颂读技巧出发,教给学生一些颂读的方法?这一问题成了我们这次教研的主要任务。

孙慧老师说:“朱老师,第6课《半截蜡烛》我们已经给学生讲过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谈自己的感受都已说得很好了。那么你在自己的朗读指导课堂上就不要再下功夫花时间让孩子再说再谈了。你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从当时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当时的环境等细节处,产生联想,孩子说得不到位时,你可以加引指导。”

李桂莲老师说:“我也同意孙老师的意见。另外,我补充一点,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一个帮、扶、放的过程,第三小节老师可以帮学生,重点讲;第三四小节扶着学生,让他们小组内讨论,老师可以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地加以指点;第五、六小节,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会联想到什么,怎样用自己的声音再现 当时的情境。这样的按排就显得有张有弛了。”

“对,说得也正是我要讲的。提醒朱老师一句,当你让学生联想过后,一定要让学生试着将他联想到的内容读一读,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品味,进行评价,如果孩子朗读不到位时,就要运用老师的范读作用了。还有,我觉得为学生配乐,不失为指导朗读的好方法,因为音乐是能渲染人的情绪的。”张黎辉接过的话。

张竹青老师接着讲到:“朱老师是制作课件的高手,为什么不很好地利用起来呢?在课件里插入几段音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孩子们的朗读应该会有所改变的。如果设计一个让孩子为书中的人物配音的环节就精彩了。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建议,不知对你有帮助没有?”

“张老师,你太谦虚了,你这样一说,我都不好意思了。”朱老师摸着自己的头不好意思地说,“我想请张黎辉和孙慧两位老师共同给我备这一节课。这样我会少走弯路的。”

通过一番研讨,我们和朱老师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和朱老师一同备这一节课,再修教案时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第三自然段为抓手,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当时的环境等细节之处去展开合理的联想,并用自己的声音将联想到的内容展现出来,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师要及时作范读指导。

2、其余的第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分小组自己进行讨论,要告诉学生注意运用第三自然段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

3、在课件里插入音乐,学生朗读时一定要配乐以渲染当时的气氛,这样有助于孩子的朗读。

4、注意板书设计上要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来。建议板书可这样设计:

语气

神态

朗读     动作     联想

环境

……

朱老师回家利用业余时间又进行了认真地修改,张黎辉和孙慧老师回到家中,利用QQ聊天的形式,共同为小朱老师备课,我们两个设计的教案如下:

朗 读 指 导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在平时阅读时积累朗读的素材。

2、指导《半截蜡烛》的朗读,以备课本剧之需。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课,朱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有关------“朗读”的问题。(老师板书“朗读”这两个字)

2、师:朗读这个词语大家恐怕在课后的要求当中经常见到。你们平时都是怎样朗读的呢?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在朗读时,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生2:我朗读课文时,都是大声地把课文读出来。

生3:我在读课文时还带有感情。

3、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朗读就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那么朗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课件:)

朗读的要求:

1、读音正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联想指导环节

1、师过渡: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可是,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谁来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把句子当中重点的词读出来。(重音、朗读技巧)

生2:注意声音的高低变化。(语调)

2、师过渡:其实,朗读的技巧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听这段录音。

(备注说明:如果朱老师想自己范读,一定要让学生闭上眼睛来认真倾听。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让学生只关注老师的声音,而不被老师朗读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吸引。)

3、提出倾听时的要求: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备注:老师向学生说完倾听的要求后,再出示课件:朱老师《大江保卫战》的声音)

4、师过渡:朱老师看到大家那专注的神态,我想你们一定是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我仿佛听到当时的狂风暴雨声(环境)

生2:我好像听见了人们的喊叫声(语言)

生3:我仿佛看到了叔叔光着脚,踩着泥泞,肩扛沉重的麻袋。(动作)

生4:我仿佛看到了叔叔受伤时,咬紧牙关,仍然坚持在河堤上干活。(神态)

……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板书在黑板上:环境、语言、动作、神态……)

5、师:同学们刚才所想到的,所听到的就是联想。(板书联想)

6、课件出示:柯南

7、师:柯南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个什么人?

8、师:他靠什么来破案啊?

生:他利用眼前收集到材料,去进行推理,想象案发时的情景。

9、师过渡: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柯南就是利用眼前的蛛丝马迹,推理出案发当时的情境。其实,我们朗读也一样,课本上的文字就是我们的线索,我们必须依靠这些线索,进行合理的联想,联想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并且把自己置身于联想中,只有这样,(师指着板书)我们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去给大家描绘一个生动的故事,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听的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我们仍然建议朱老师为学生补充第一次讲课时的有关朗读的30%和70%理论)

三、指导朗读《半截蜡烛》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朗读要注意的几点。大家马上就有一个练习展示的机会。你们的语文老师委托我在咱们班挑选几个小演员,一起去排练课本剧《半截蜡烛》。这一课,难度最大的就是最后几个自然段,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能把这几个自然段读的最好,谁就是我们学校的小演员了!

2、师过渡: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进入情境,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片段,(课件出示二战的资料)

3、师:看着这血淋淋、沉甸甸的画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4、师:6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老师课件屏示第3小节的第一、二句话。)

(1)师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读这两句话时,你想一想德官闯进伯诺德夫人家里是不是偶然一次的事情?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不是,德国人闯进民房进行检查,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生:他们在别人的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随便。

(2)师:既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在朗读时就应该用自己的声音把它再现出来。谁来试一试这第一道测试题。

生:(用平静的语气进行朗读)   师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8、老师课件出示第3小节的第三句话。

(1)师:默读这一句话,你仿佛会看到什么?又仿佛会听到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我仿佛看到蜡烛在一点一点地燃烧着,光苗也在不断地跳动着。

生:我仿佛看到德官那可怕的脸,像恶狼一样,正凝视着这燃烧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要了这一家三口的性命。

生:我仿佛听到了伯诺德夫人那咚咚的心跳声。我感到她心里很紧张。

(2)师:那你现在的心情如何?生:我也很紧张。

(3)师:谁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这种紧张来?

(指一名学生读这一句话)进行适当的评价。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破门而入的声音、钟表走动声音、紧张的背景音乐、越来越短的蜡烛)

9、课件出示:第3小节的最后三句话。

(1)师:自由读这几句,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怎样读这句话。

(备注: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老师此时可故意读得紧张、哆哆嗦嗦地把烛台端走,让学生体会出:应读出伯诺德夫人内心虽紧张,但语气却是平静、从容的,动作也是不慌不忙的。)  学生试读。

10、老师课件出示整个第三小节的内容,找一名学生来配乐朗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进行现场评分。(学生朗读要有一个“平静----紧张----内紧外松”的变化。)

11、师:下面我们进行必答题的朗读测试。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你喜欢哪一自然段就认真读那一个自然段,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交流。

(老师分别找三个学生:一个喜欢第四自然段、一个喜欢第五自然段、一个喜欢第六自然段的进行朗读展示。)

(4)师:学生朗读之前要让学生讲一讲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老师总结:全家人都注意力都在那半截蜡烛上面,可是又不敢使劲盯着蜡烛看。他们的心里无比焦急可是又不能表现在脸上、动作上。他们是那么憎恨德国鬼子,可也不敢表现出半点的不尊敬。就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啊。听这了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了吗?评出朗读好的同学,并要说出你打分的根据。

12、分四人小组进行表演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13、小组上台展示。

14、师:通过这几轮的测试,师生共同评选出朗读小明星。

四、与机器的对比试验结束这节课:

播放同一段文章计算机合成语音读出的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刻意识到人类语言的魅力。同学们这是计算机合成的语音,他所读出的每一个文字都好像是打字机打出来的词语一样,没有任何的情感可言。人与机器的差别就在于此,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作家萧伯纳说:英语的“yes”和“no”只有一种写法,但可以有100种不同的说法。语音传情达意的这种丰富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与音乐是相通的。契柯夫也曾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这些大作家们的话告诉我们正确的朗读一定要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联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语调、当时的环境等,并把自己也融入其中,做到眼到、心到、声到。努力把文本以外的信息正确地表达出来。而这些情感色彩的调味品从何而来?是靠我们平时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班上也保不齐出几位语言学家什么的?

下课

 

板书设计如下:

动作  神态  表情  心理  环境

朗读                                         联想    

语气  语调  重音  停顿

文档

朗读指导课教案

朗读指导课教案《半截蜡烛》为例地点:六二班教室   时间:2008年3月14日  听课教师:六语组三位老师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改动如下:(一)复习导入。1、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朗读应该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神态、停顿、感情、动作……(联想)。2、老师总结:朗读有很多技巧,哪儿要注意,注意多少,我们小学生一一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朱老师只给同学们讲一个技巧------联想。我国著名的企业“联想集团”有一句这样的话-----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就告诉了我们,会联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