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0:41:55
文档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吕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在分析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主要从景区内古民居、旅游景点、农家乐、旅游设施等角度评述了该村落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状况,并探讨了其今后的保护和开发策略。关键词林坑;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策略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8)01-00288-03ExplorationandAnalysisontheProtectionandExploitationStrategie
推荐度:
导读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吕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在分析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主要从景区内古民居、旅游景点、农家乐、旅游设施等角度评述了该村落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状况,并探讨了其今后的保护和开发策略。关键词林坑;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策略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8)01-00288-03ExplorationandAnalysisontheProtectionandExploitationStrategie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

吕敏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 在分析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主要从景区内古民居、旅游景点、农家乐、旅游设施等角度评述了该村落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状况,并探讨了其今后的保护和开发策略。

关键词 林坑;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01-00288-03

E xploration and A nalysis on the P rotection and E xploitation Strategies for Linkeng A ncient V illage in U pper R eaches of N anxi R iver

LV Min (Z hejiang N orm al University,Jinhua,Z hejiang321004)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 and feature of Linkeng ancient village in upper reaches of Nanxi River,the tourism res ource and ex ploitation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were reviewed m ainly on ancient dwellings,tourist attraction,farmh ouse enjoym ent and tourism facilities etc.in the scenic area. And its future protection and ex ploitation strategy were discussed.

K ey w ords Linkeng;Ancient village;Protection;S trategies for tourism ex ploration

  林坑村是浙江省永嘉县最北的一个小山村,距永嘉县城75km,距仙居县城50km。村里现有126户480多人。全村总面积4km2,耕地12.5hm2,山场面400hm2。林坑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山民聚居处,约700余年历史。村内自然环境优美,富有江南特色的山地古民居依山势起伏,错落有致,自然和谐,极具艺术价值。

林坑村古、山美、水秀,尽管古村落保存非常完整,但由于该村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偏远幽静,交通闭塞,一直鲜为人知。林坑村之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由3个历史人物引起的。一个是温州籍画家赵瑞椿,当年正是他关于林坑的一幅山水画把“璞玉”从深山之中揪了出来,推到世人的面前。但林坑古村真正被外界所广泛了解则要归功于另一个人———赵群力。2001年,作为凤凰卫视副台长、中国航拍第一人的赵群力在拍摄节目《寻找远去的家园》时,在林坑村附近,因飞机触高压电失事而不幸殉职,从此林坑村的名气一夜大增,许多人慕名而来。在林坑村内,也专门设了一个“赵群力纪念馆”,成为景区一景。第3个是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作为建筑学方面的专家,20世纪末他走访考察楠溪江中游的一些古村落,写下《楠溪江乡土建筑研究和保护》、《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等书,引起了学界的巨大反响。2003年他再次踏上楠溪江,考察了上游古村落(包括林坑古村落),写下《楠溪江上游古村落》一书,书里详尽地介绍了林坑村的历史、建筑、自然环境等等,再次在学界掀起一阵波澜,也引来了更多人关注林坑。

1 林坑古村的优势与特色 林坑村在流域上属永嘉楠溪江上游,与楠溪江中下游的芙蓉、苍坡这些古村落没有值得炫耀的古建筑和人文历史,也没有显赫身世的大族。几个世纪以来,那里的村民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它诠释的是一种纯粹的农耕文化。纯粹的农耕文化隐含着昔日深厚的人类文明,突出地表现了朴素的乡土特色,更符合都市大众所向往的“世外桃源”所具有的空灵隽秀的人性化生存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如果能把林坑农耕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来,进行农旅结合的复合式开发,那么简单的农耕生活体验对游客来

作者简介 吕敏(1985-),女,浙江永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收稿日期 2007209208

说也是另一番情趣。

林坑古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林坑古村三面环山,小桥、流水、人家、炊烟,再加上山上云雾缭绕,整个村俨然一个人间仙境。村子依山而建,拾阶而上,越到高处,越能感觉到村子的精致。

古建筑是林坑古村最大的看点。林坑村的古民居多为黛瓦、原始木构、竹篱抹泥粉墙或卵石筑墙,地面铺以灰色石块,色彩朴素、自然。各宅院之间毫无封闭之感,有别于我国各地民居多呈“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的封闭式风格。这样的建筑既具有江南民间建筑的淡雅,又富有山村野趣,同时融入了园林意趣,自然中见人工,人工中见自然。村里共有38座老房子,全是黑瓦木屋,依山而建,毗连而筑,错落有致,看似杂乱而自然从容。既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深宅大院,更没有文物遗迹,纯是一群朴素自然,洒脱不拘的农家院舍。那些带尖耸的屋顶的木楼,依山势渐次铺开,层层叠叠。其中最古老的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余多为共和国成立初期所造,采用九间屋两面横厢房的“凹”字型结构。

2 林坑古村现有开发基础 

2.1 古建筑保护现状 1949年以前林坑村住宅共有9幢,平面多为三合院式,上下两层,采用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架、木版壁,建造较为讲究,有斗拱、垂花柱。一些建筑的门窗上均有雕饰,有的还带美人靠栏杆。目前仅剩6幢,且保存状况较差,有些已被改造,有部分结构已塌毁。

1970年至1980年村中不断新建住宅。这些住宅基本按照传统住宅的风格和基本形制,并使用传统材料建造,与原有建筑十分和谐。1990年之后由于木料紧缺价格上涨,在“祠堂外”(即永安桥南的溪水西侧)所建住宅多为采用砖混结构的多层平顶楼房,建筑多用新材料,或红砖或贴白瓷面砖,塑钢窗大玻璃,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建筑环境和景观。

林坑村过去曾建有毛氏宗祠,教育子孙的读书楼,供村民休息娱乐的茶楼,村口建有白鹤大帝庙,村中建有2座水碓。现村里的公共建筑及设施除白鹤大帝庙和一座水碓复建作为旅游设施之外,其他均已不存在。

自从林坑古村的旅游价值被逐渐开发出来,各级部门都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1):288-290                    责任编辑 章练红 责任校对 马君叶十分重视整个村落特别是古民居的保护,不但在村里大力宣传号召村民悉心保护,而且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拆今护古补过”。“拆今”指要清除影响建筑原始格调的违章建筑、设施;“护古”是指原原本本地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对已经破败的建筑应按原式恢复,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补过”是指对于一些严重破败或局部坍塌的建筑,予以修复,还其本来面目。

2.2 主要景点和旅游线路 林坑古村风光秀丽,除古民居以外,村口有大肚岩和白鹤大帝庙,进村后在停车场有“赵群力纪念馆”,沿着林坑溪而上,南坑溪上还分布着月光洞、三折瀑。林坑三面环山,山上种满竹子和林木,山上还有三叠岩和双柱峰等生态旅游资源,自然环境相当优美。

2.3 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村委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厕、改水、改路、改电,进一步改善村居环境。建造新的清洁卫生的公共厕所,自建不少现代卫生间;在山上建有一水塔,采用自来水统一供给;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建设对外通道2条,分别是在建的41省道及其和村里的连接水泥道;1974和1976年分别建起永平桥、永安桥;2001年后陆续修建4座廊桥。另外,村里已基本完成古建筑的电线、电器改造,达到一户一表,并且在主要道路上设了路灯。

2.4 乡村“农家乐” “农家乐”是林坑古村旅游开发的一大块内容。自林坑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村民纷纷开办家庭旅馆。目前,全村共有37户人家创办农家乐,共有床铺300余张。全村以现在农家客栈为基础,对农家乐实行协会式管理模式,并开展了相应的服务培训。协会规定了章程,制定了农家乐卫生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等。为适应游客的需要,大部分客栈的住宿条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

2006年,林坑古村在众多古村落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温州市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永嘉县仅有两村获此殊荣)。同年,在永嘉县首批农家乐星级经营户评比中,按照《浙江省农家乐经营户旅游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办法(试行)》,永嘉县的23家一星级经营户中林坑占了16家,23家二星级经营户中林坑占了7家。这些更为林坑古村打响了品牌。

3 林坑古村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开发比较粗糙 林坑古村作为开发不久的山地古村落,尽管先天条件不错,自然景色优美,但旅游资源十分有限。旅游景观基本局限在村落居民居住空间范围内,旅游活动也仅仅停留在看溪流、观民居、吃农家饭、宿农家客栈上,而对潜在的巨大山林旅游资源却开发甚少。没有景区特色活动,没有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完整的旅游体验,很多短期旅游者到林坑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不到半天就打道回府了。

3.2 对村落范围内建新房所用地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目前林坑已批下闲置几年而没有建房的空地基就有多处,还有若干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造的住宅,仅仅架起几间木结构,长期闲置,给林坑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3 古建筑保存力度不够 根据村里的保护规划,重点保护区内不能建现代建筑,新建的少量砖瓦结构房应予以拆除。但从目前来看,执行力度不够,有几处没拆或只拆了一半,在古建筑群中显得尤为突兀,影响了村落的视觉效果。3.4 旅游高峰期游客过多,破坏古村环境 随着林坑古村对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游客日益增多。这给有限的旅游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周末或旅游高峰期,游客大量涌入,在景区内得不到分流,使停车场、旅馆和各景点都处于拥挤和嘈杂的状态。游客过多,向溪流中随处扔垃圾,影响了景区的环境。这些都直接破坏了古村落的幽静和谐。

3.5 村内的农家乐显得杂乱无章 由于农家乐能给村民带来直接的收入,所以村内住户大部分都办起了农家客栈,有的兼营餐饮。这些农家旅馆除了一两家各证齐全,上缴税收外,其他各家都是住户自发无证经营的,有的甚至只在旅游高峰期开门营业。古村落的旅馆和餐饮特色不够明显,尚需大力开发。

3.6 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亟待完善 旅游宣传图册、旅游路标等尚需改进。游客去林坑旅游,由于没有导游,很多景点都不便寻找。另外,能带走的旅游产品特别是特色产品很少,还需加以适当的引导。

4 村坑古村保护和开发策略

4.1 加强古村保护,提升古村品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林坑古村落旅游最大的卖点就是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的欣赏。因此,和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古村落保护的相关,维护修缮古村落原生态形象,包括古建筑复原、现代房拆除、住户外迁、内部设施添置、三线地埋、地面改造等。鼓励村民居住内部现代化、外部仍呈现古建筑风格的旧居,对于那些不愿意住旧居的农户,可以将其卖给城里人,并且制定一套改造保护的办法来新屋主。当然,也可以宣传、发动对乡土建筑文化感兴趣的企业,让他们购买一些古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或者与当地进行项目合作,共同开发。

目前林坑古村的游客大部分来自附近的温州、仙居和上海,知名度还不高。对此,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对林坑古村进行宣传,特别是利用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制作网页等手段,大力宣传,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更好地了解林坑古村。其次,林坑村可以加强与各旅行社的合作,通过和大旅行社建立长期联系来对外推销宣传自己,吸引游客。此外,除了吸引画家、摄影家前来取景外,林坑村还可以利用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剧组前来拍摄,作为影视拍摄基地通过影视剧来宣传自己,也可将剧中经典场景作为景点向游客展示,给游客以全新的体验。

4.2 拓展旅游空间,丰富旅游项目 林坑古村的旅游空间狭小,旅游项目不多。为了在旅游高峰期能对游客进行分流,迫切需要在景区内拓展旅游空间。这就要对古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在空间上,不能仅仅孤立地开发林坑景区,可以考虑周边的旅游资源。因为在楠溪江上游地区,还有很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如李家坑村、理只村等。这些村落由于更为闭塞,交通不便,所以仍未得到开发,可以将这些村也纳入统一的旅游网内。

从现实出发,除现有旅游活动外,林坑村还可以增加以下旅游项目:

(1)家艺展馆。村民可以在自家庭院展示传统的系列农具、农产品、传统服饰等,游客可以租用实物拍照或购买实物和样品作为纪念品。一户可以选准一个特色经营项目,把它

982

36卷1期               吕敏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做精、做出特色、做出时尚、做出水平。

(2)农园观光体验。利用林坑满山的果树、竹林和村里的园地,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主,也可以向游客租赁农园。利用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和竹笋采摘季节等,供游客观景、赏花、摘果、挖竹笋,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生活,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事风情。

(3)休闲运动旅游。针对林坑山地古村落的特点,结合农村生活方式,可以开展野炊、野营、烧烤、露天电影、篝火晚会等活动。这些对年轻一族来说很有诱惑力。

(4)民俗节庆观赏。深入挖掘林坑古村传统风俗文化,如农家婚嫁风俗、节日文化、休闲方式、地方戏等。林坑村很多村民自家酿米酒,可以将酿酒的整个工艺流程展现给广大游客,开阔他们的视野,并请他们现场品尝,现场出售。

(5)农家自炊体验。住农家小院后,如果能用土灶台亲自做农家饭菜,那么可以让游客更贴近农家生活。当那熟悉的炊烟袅袅升起,一家子人齐乐融融一起忙活一顿饭菜,这样的农家体验的确美不胜收。

4.3 评价古村环境容量系统,适当旺季游客量 在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的同时,林坑古村必然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这对扩大古村旅游、增加古村经济收入是一件好事,但有限的旅游资源却将面临着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游客激增,各类污染和破坏问题也陡然增多。因此,古村应尽快聘请专家对景区的开发容量进行评估,游客数量,防止开发活动受利益驱动而严重危机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林坑古村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收取门票,因此,可以通过收取门票来对游客容量实行控制与淡旺季调整。当游人数量超过极限容量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如事先约定、提高价格、限量售票等,以缓解游客压力。相反,在旅游淡季,则应采取各种优惠和鼓励措施。此外,对各个旅游景点的旅游量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因为不同的景点不同的旅游线路在不同的旅游季节都会出现不同的旅客量,必须将旅游活动的影响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4.4 规范古村内商业和服务业的经营与管理 目前林坑古村内的农家乐经营无证、无序、不规范,而且遍地开花,普遍规模小,档次低。村内没有大的商店,只有2家小卖部,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为此,有关部门应根据规划中所定,在古村重点保护区内不开设商店,但可以经过审批利用少数古民居开设家庭式茶馆和小型乡土风味餐厅,以免造成古村内“全民经商”的倾向,以保持古村的原貌。村民在古村内开设商店、餐馆、家庭旅馆,应先提出申请,由有关管理部门批准。有关管理部门应在保护古村原生面貌前提下,根据旅游业情况,控制村民经营规模,避免盲目发展,造成损失。在建设区内允许适当发展商业,但要严格控制商店规模。现有新建筑可以改做商店或旅馆,但外观形式必须经过设计审批且与老建筑相协调,采用传统样式和传统材料。从事古村商业和服务业的,须办好各类经营手续和许可证,依法经营。同时,按照村里关于农家乐的各项制度规定,要严格推进卫生、食品安全和消防管理,让游客在一种卫生、安全的环境里享受乡野生活。

4.5 完善古村内的旅游配套设施

4.5.1 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林坑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目前需要改进的有以下方面。①停车场。现有的停车场其实只是进村以后的一块空地,在视觉、容量上都已满足不了游客需要,急需在村外开辟新地。停车场的建立要与环境美化结合起来。②开辟或修缮游览步道。重点修建有乡土特色的林荫小道、卵石道路等,以连接各景点或方便游客登山。③垃圾筒的设置。在景区的主干道上每100~200m应设一垃圾筒。古村的垃圾筒功能上既要有收集垃圾的功能,外形上又要造型别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可以借鉴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垃圾箱样式。④供水设施的改善。在旅游高峰期或干旱季节,景区内的用水十分紧张。因此,在用水量的估算、水源的选择、供水管网的布置上都要认真加以完善,尽可能地满足游人和居民的需要。

4.5.2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林坑古村里的住宿、餐饮设施已十分齐全,但娱乐设施基本没有。这主要是由于该村的乡村娱乐活动现在还没有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比如,营地露营、野餐、荡秋千等设施就没有。此外,在一个人性化设计的景区,一般都会有各种标牌。如,指示性标牌用语帮助游人寻找目标,确定方位;说明性标牌说明景点情况,丰富游客视野等。这些旅游辅助设施都应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志华.楠溪江上游古村落[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2]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王敏.古村落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浙江金华古村落为例[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17(1):61-,76.

(上接第208页)

是致病的,且这6株与从同舍发病仔猪分离的大肠杆菌存在相似的耐药谱,说明大肠杆菌无处不在,这就要求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要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定期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建立疫苗免疫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红宁,刘书亮.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白痢的防治研究[J].中国预防兽

医学报,1999,21(4):2-267.

[2]刘梦元,吴斌,刘建杰,等.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血清

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学报,2004,24(1):16-18.

[3]雷连成,江文正,韩文瑜,等.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J].中国

兽医杂志,2001,37(1):12-13.

[4]郭万柱,吴彤,陈瑶先.动物微生物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01-409,423-425.

[5]雷连成,韩文瑜,郑丹,等.耐药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原性[J].中

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4):340-343.

092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文档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吕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在分析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主要从景区内古民居、旅游景点、农家乐、旅游设施等角度评述了该村落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状况,并探讨了其今后的保护和开发策略。关键词林坑;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策略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8)01-00288-03ExplorationandAnalysisontheProtectionandExploitationStrategie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