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1—4题22 分)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qióng ( )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hè( )装点。
我是棵棵璀璨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 ( ) 开了笑脸。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千山万hè( ) 天qióng( ) 绽开(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 “ 璀璨”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 市民井然有序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风景线。
C. 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D. 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黄河》后,大家叹为观止。
4.综合性学习
宣城五中八(5)班开展“寻觅春天的踪迹”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活动1.诗词咏春:根据自己的积累,写二句与春天有关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郊野踏春:本周五组织全班同学去敬亭山郊游踏春,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邀请语文宋老师一同参加,你该怎么说?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文笔绘春:下面是一位学生绘春的习作,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春天来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和谐。海风轻拂,海浪轻逐。①天空中又一次飘满风筝和鸟鸣。沙滩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②我们漫不经心地随意走在沙滩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1)第①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语义重复,应删去“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5—19题 3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 “翩翩两骑来是谁”“骑”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心酸劳作。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的生活境遇。
C.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7.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 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 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
8.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 “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 《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 [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 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的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注】①螽(zhōnɡ)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
11. 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方面。
12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
13. 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4. 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15. 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
1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阅读,回答小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_________(国籍)____________(人名)历时三年写成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保尔走上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③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④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⑤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⑥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⑦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⑧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⑨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⑩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7. 你从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18. 请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
19. 细读⑨段,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第三部分
(20题40分)
20.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嘱托……
请以“留只耳朵听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
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1—4题22 分)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⑴无为在歧路 (2). ⑵但余钟磬音 (3). ⑶波撼岳阳城 (4). ⑷零落成泥碾作尘 (5). ⑸安得广厦千万间, (6).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歧、磬、撼、碾、庇、俱”等字词容易写错。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qióng ( )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hè( )装点。
我是棵棵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 ( ) 开了笑脸。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千山万hè( ) 天qióng( ) 绽开(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 “ 璀璨”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答案】 (1). (1).壑 (2). 穹 (3). zhàn (4). (2) 棵棵 (5). 颗颗 (6). (3) 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绚丽。 (7). (4)比喻 (8). 拟人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壑、穹”的字形。
(2)此题考查对形近字的区别,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形近字的识记和积累。“颗”是粒状的称谓,譬如一颗糖果、一颗谷子、一颗麦子;“棵”是专指植物数量,譬如一棵果树、一棵树苗、一棵麦苗。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结合句意可知,“璀璨”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绚丽。
(4)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棵棵璀璨的珍珠”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 市民井然有序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C. 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D. 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黄河》后,大家叹为观止。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B.井然有序: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形容做某件事有条理。一般多用于人很多的场合。整齐而有秩序。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C.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使用正确。
D.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停止。现多赞叹所见事物已好到极点。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故选D。
4.综合性学习
宣城五中八(5)班开展“寻觅春天的踪迹”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活动1.诗词咏春:根据自己的积累,写二句与春天有关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郊野踏春:本周五组织全班同学去敬亭山郊游踏春,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邀请语文宋老师一同参加,你该怎么说?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文笔绘春:下面是一位学生绘春的习作,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春天来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和谐。海风轻拂,海浪轻逐。①天空中又一次飘满风筝和鸟鸣。沙滩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②我们漫不经心地随意走在沙滩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1)第①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语义重复,应删去“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活动1例:好雨知时节, (2). 当春乃发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 活动2答题要点:称呼 及礼貌用语,表述得体,时间地点表述清楚。 (4). 活动3①删去“鸟鸣”或改为天空又一次飘满风筝,回荡着鸟鸣。 (5). ②删去“漫不经心地”或“随意”。
【解析】
【详解】(1)从积累的诗词中选择两句与春天相关的诗句作答即可。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2)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和问候语(宋老师,您好!);其次交代邀请的缘由并交代具体的时间(代表全班邀请宋老师本周五参加全班同学去敬亭山郊游踏春的活动);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符合题意即可。
(3)①语句“天空中又一次飘满风筝和鸟鸣。沙滩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搭配不当,可去掉“和鸟鸣”。
语句“我们漫不经心地随意走在沙滩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中的“漫不经心”和“随意”重复累赘,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第二部分
(5—19题 3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 “翩翩两骑来是谁”“骑”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心酸劳作。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的生活境遇。
C.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答案】5. 骑马的人 6. C
【解析】
【5题详解】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意思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此句中的“骑”指骑马的人。
【6题详解】
考查对描写手法的理解。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运用的不是“神态描写”,运用的是“心理描写”的方法。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7.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 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 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
8.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 “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 《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 [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答案】7. C 8. B
9. (1)对于财货,人们厌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 声音。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解析】
【7题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盗窃乱贼而不作”的意思是: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贼”指害人,不是指“小偷”。故选C。
【8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其中的“天下为公”不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故B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货(财货)、恶(憎恶)、藏(私藏)”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货恶”的倒装;
(2)句中的“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几个词是赋分点。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大道之行也》一文通过描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从中可以看出,两篇文章都表达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都过着幸福美满生活的理想社会的追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子女当作子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 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的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注】①螽(zhōnɡ)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
11. 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方面。
12.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
13. 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4. 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15. 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
【答案】11. (1). 颜色 (2). 行为
12. 例: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
13. 相似性;普遍性。
14. 不能;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 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
15. 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 世 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 特征让 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解析】
【11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根据“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和“它(螽斯)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可知,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颜色”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行为”方面。可筛选“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这个句子中的词语作答。
【12题详解】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划线句子“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的若虫,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举了虎甲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同时“螽斯若虫和虎甲”比较分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说明了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
【13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作答。结合“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和“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可概括出:拟态的主要特点是“相似性”和“普遍性”。
【14题详解】
考查说明顺序及材料的安排。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题作答可结合具体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结合第4段最后一句话“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可知,第5段正是按照“先原因后机制”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所以是不能颠倒。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依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介绍的内容可知,拟态可以使一些物种通过自身的特点得到保护;同时其作用还可以结合文章第6段“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这一内容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1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阅读,回答小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_________(国籍)____________(人名)历时三年写成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保尔走上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答案】 (1). (1)苏联; (2). 奥斯特洛夫斯基 (3). (2)朱赫来
【解析】
【详解】(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
(2)朱赫来是一个老布尔什维克,他身体宽大而结实,平时不苟言笑,言语简单明了,但生动易懂。他喜欢聪明的孩子,善于循循善诱,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言语表达出来,在和保尔一起生活的时间里给他讲了许多道理,传授了许多知识,对保尔思想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道路的最初领路人。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③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④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⑤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⑥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⑦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⑧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⑨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⑩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7. 你从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18. 请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
19. 细读⑨段,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答案】17. 孝顺、体贴、细 心,懂感恩
18.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 赖与放心,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19. 我被这种父子亲情所感动,也被父亲的无私付 出所感动,为天下的所有父亲一辈子为儿女无私付出而感动。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章的内容看,候车室里的儿子,对父亲隐瞒病情,让生重病的父亲靠在自己肩上睡觉;医院里女儿,细心照料老年痴呆的父亲,搂着父亲在长椅上睡觉。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看出儿女对父母的关爱,看出他们的孝顺,也看出了他们做人的善良淳朴。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8题详解】
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语句中的“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是动作描写;“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关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表达了父子情深,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9段“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结合文章叙写的故事可知,作者“双眼酸涩”是因为“故事中子女对年老父亲的照顾和体贴”和“作者的联想和感悟”——“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父亲的无私付出。两者结合起来,是一种浓浓的父子深情对作者的感染。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第三部分
(20题40分)
20.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嘱托……
请以“留只耳朵听__________”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留只耳朵听幸福
尽管幸福迈着猫步,我还是听到了它的声音。
——题记
世界,很吵、很吵。哭声、骂声和叹气声几乎要吞噬整个世界。幸福却像一个刚迈进社会的大家闺秀,声音柔柔的、暖暖的。静静心,我竖起耳朵,寻觅着幸福。
一只小熊抱着一窝蜂蜜,微眯着眼,倚在粗糙的树干上。它打量了一下四周,然后舔了舔嘴唇,缓缓地、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蜜罐,圆溜溜的眼睛眨也不眨,盯着自己伸进去的那只手。它掏了一掌的蜜出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深吸一口气,慢慢把手放进大嘴里,当甜味溢满了口腔才吮吸起来。幸福的声音,是小熊咂巴咂巴嘴品出的滋味。
幸福的声音,也围绕在我们身旁。
在孤寂无人的夜晚,听一首老歌,歌声泛起记忆的浪花。不知不觉,你跟着哼了起来,嗅着洋溢着幸福的空气,想起了那一件件令你倍感幸福的小事……
那天你生病了,没去上学。晚上,你从母亲手里收到了挚友为你抄的作业,那娟秀的小字,书写着她关切的心情。当你正准备把它夹进你的日记本里,你看见了背面的画:一只茶杯,是用彩笔画的,上面还附着一行小字:“好点了吗?这是我新研究的茶哦!‘药’到病除!”霎那间,你感到一股暖流从心头涌上来,瞬间,暖遍了全身。
记得一次你忘带了什么,心急火燎地给父亲打电话,而父亲是仿佛接到上级命令的答复;记得那天很冷,你几乎是挪到家里来的,那是母亲小跑着为你端出冒着热气的排骨汤;记得那天你起晚了,好不容易冲到车站,却发现公车刚走,正准备等下一班时,你看见售票阿姨正从窗户伸出头来,微笑着招手……这一幕幕,是埋藏在永恒的幸福的声音。幸福,还在哪里,留下了声音?
幸福是一串汗滴,更是揩干汗滴的惬意;幸福是奉献,更是奉献后的欣慰;幸福是成长,更是成长路上凹凸不平的足迹。
世界安静了,喧嚣深陷重围,幸福呼唤着每一个人的名字。我背着书包,走在青春的林荫小道上,嘴里哼着心灵的声音。青春无言,默默书写着幸福。
【解析】
该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难度不大,这个作文题目范围广,只要仔细观察生活,从自己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都能很好地表达。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就题目“留只耳朵听”的表达,“留”和“只”就意味着我们关注的焦点,主要的目光没有集中在所写的对象上,暗指对所写对象有忽略之意。学生的作文在表述时就要符合这个要求。其次,动词“听”,了文题后学生补充的对象,必须是声音一类可以与动词搭配的对象。作文题目前的引言已经给了学生明确的提示,“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着耳朵听朋友的建议”,提示学生可写获得成绩或进步时,要听取别人的建议或忠告;“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花开的声音”提示学生可选择关注学习,也要关注生活和自然的相关主题;根据“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叮嘱”也可选择学习或前进时要关注身边的亲人。只要将引言分析明白,学生们会发现,试题本身提供的思路和引导已经十分具有指导意义了。
点睛:在半命题作文写作中,有效补题是关键。半命题作文有题眼的,又在选题上给予了一定的自由。补题的内容直接决定了作文的内容,补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作文水平。要使自己的补题富有新意,一是要善于拓展思维,让思考的触角伸向不同层面;二是要善于把握题目的引申义,学会从“深”处或“高”处补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