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09-2010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九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0:55:30
文档

2009-2010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九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宿迁市宿迁中学2009-2010第一学期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模拟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14分)一、基础知识:1、下面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jìn)A,也印(yìn)B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yì)C,拾(shè)D级而上。——摘自《鼎湖山听泉》。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方案出台后,当局不顾同胞的意愿,公开表示禁止火炬进入台北。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奥组委也在第一时
推荐度:
导读宿迁市宿迁中学2009-2010第一学期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模拟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14分)一、基础知识:1、下面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jìn)A,也印(yìn)B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yì)C,拾(shè)D级而上。——摘自《鼎湖山听泉》。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方案出台后,当局不顾同胞的意愿,公开表示禁止火炬进入台北。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奥组委也在第一时
宿迁市宿迁中学2009-2010第一学期

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14分)

一、基础知识:

1、下面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jìn)A,也印(yìn)B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yì)C,拾(shè)D级而上。                ——摘自《鼎湖山听泉》。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方案出台后,当局不顾同胞的意愿,公开表示禁止火炬进入台北。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奥组委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         .

②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的生活         品.

③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中方         美方认清陈“宪改领土”的险恶用心,恪守在问题上向中方作出的承诺。

④新近发生于江苏省的一件“麻烦”事,使“中国电信”再次遭到公众与传媒的         .

A.反映    必需     敦促    质疑    B.反应    必须    督促    置疑 

C.反应    必需     敦促    质疑    D.反映    必须    敦促    置疑

3、对下列语病的改法正确的是  (2分)                            

被誉为“里下河的明珠”的九龙口自然保护区,①由蚬河等9条自然河道汇集而成的水面约10万亩。这里藏垒水禽野味,广植柴蒲菱藕,盛产鱼虾蟹鳖,②故有“金滩银荡”,这里有种野生禽兽,75种野生植物,62种树木,36种水产品,3.8万亩荡滩,是天然的“聚宝盆”。九龙口的生态景观堪称一绝。九条银河从南西北不同方位蜿蜓而来,仿佛九条玉龙盘旋在无边无垠的绿色地毯上,无限绮丽的湖光水色,尽收眼底! ③若泛舟水上,看天空百鸟竞翔,见湖底鱼虾嬉戏,水草飘曳,望水面渔舟点点,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A.句①②有病,句③没病     B.句②③有病,句①没病

C.句①③有病,句②没病    D.句①②③都没有病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校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B.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C.青少年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 大自然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教我认识世界,传授给我力量新生的秘诀。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散文,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合材料,文中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的见解。

B.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它是一篇解说词,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黄山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

C.《画山绣水》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散文,课题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的和绣出来的山和水。

D.作家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一文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的方式来述说,表现出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6、从连贯的角度看,横线处应填入的 一项是 (3分)                 

我快乐,是因为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               ,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6分)

二、积累运用(共23分) 

7、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我在《鼎湖山听泉》中看到的一副yíng(      )联,它暗合作者游览的思绪;在《林中小溪》中,读到坐在树根上的作者很qiè(      )意,黄山稠(       )密的树阴和漓江攒(    )聚的怪石奇峰也给我留下美好印象。

8、按要求默写(每条1分,计9分)

(1)月黑雁飞高,,                            。         (卢纶《塞下曲》)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到此已无尘半点,                               。             

(4)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5)竹外桃花三两枝,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6)《与朱元思书》中表现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世的句子是                      ,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                ,                 。”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9、语文专题学习(6分)

学习了“气象物候”这个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任务。

(1)气象变化万千,请根据自己的诗句积累,写出一句气象变化反常的诗句“                                                      ”(2分)

(2)读完《看云识天气》后,我们懂得了许多关于气象变化的谚语,如早晨出门时看到天上有霞,会说 “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出现彩虹,人们常说“                                ”。(4分)

10、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 

类别主动回答被动回答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小学生35488.5%266.5%
初中生30676.5%7218%
高中生22857%11829.5%
(1) 请从上表中概括出你获得的信息。 (2分) 答: 

(2) 针对上述问题,你对老师或不愿举手的同学有什么建议(选一方面作答,不超过40字,2分)

三、阅读理解(共5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4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1、农历五月,已是过了花期的炎热季节,可天山仍奇寒无比,其中的原因是什么?(1分)

12、晓眠抱玉鞍句中的“抱”为什么不用“枕”?品味“抱”字的表达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3—17题。(16分)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号令徒属皆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守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曰:“敬受命。”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会天大雨   (2)度已失期   (3)为天下唱   (4)吴广以为然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为坛而盟/士卒多为用者          B.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C. 今或闻无罪/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辍耕之垄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15.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以”字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以是心中有足乐者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祭以尉首  D.固以怪之矣

16.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7.从陈胜、吴广的言行之中我们能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智谋和才干呢?(3分)

(三)   西湖的秋天

走进花港公园,才真正看到了秋天的本色。不是凄凉和萧瑟,不是委顿和枯黄,而是火红的色彩,是壮丽和辉煌——

枫叶正红,那一瓣瓣红五星般的叶片,在微风中抖动着,像一簇簇小火苗,组合成一蓬蓬巨大的红色篝火,在青色和红色中熊熊燃烧着。所有的一切,山石草木,池塘楼阁,仿佛全被燃着了。红枫,是我心目中最美的植物之一,在秋天的西子湖畔,它们用自己鲜艳的色彩,向世界透露着生命的亮色,在秋风里吟诵着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

依然有绿。不仅是苍松翠柏,更多是许多貌不出众的常青木:樟、桂、黄杨、冬青……在落叶遍地的湖畔沉着地吐着绿,这是苍劲的深绿,是墨绿。最远处是一片水杉林,肃立在青沉沉的山脚下,像古人笔下的水墨画。倘若,西子湖畔春天的绿,给人清新妩媚的感觉,那么,此时的绿,应该说是庄重的,它使人想起人到中年以后的那种稳重和成熟。

也有花。自然是秋的皇后——菊花。悄悄开放在湖畔树丛中的那些野菊花,花朵很小,然而一哦开就是雪白雪白的一片,热烈而又优雅,有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气和生机。在一个不为人注目的小土丘上,居然还长着一片红花草,玫瑰色的小花,悄然开放在绿茵茵的小圆叶中——这应该是春天的标志呵!

西湖,用她的永不枯竭的心血,用她的始终不渝的柔情,哺育着湖畔众多的生命。如今,到了秋天,到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季节,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地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

西湖,你可以因此而欣慰了。

18、“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地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句中“儿女们”指的是                   母亲指的是                  (2分)

19、作者说西湖的秋天是“壮丽和辉煌”的,文章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20、下列对本文结构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D。总——分——分——分-——总

21、西湖的秋天是动人的,这主要是作者在文章中洋溢着一种感情。请你分析这是一种什么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4分)

(四)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⑧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22.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3.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  意在阐明什么?  (3分)

  24.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3分)

  25.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2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

(五)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2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29.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3分)

  内容:                                                            

  启示:                                     

四、写作 (60分) 

30、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你,一定有过接受教诲的经历。这其中有令你至今历历在目的难忘情景,也有令你铭心刻骨的心路历程;有令你在指点迷津后的顿然醒悟,也有令你在接受谆谆劝诫后的苦涩思索……这些教诲,或让你从幼稚走向成熟,或让你从怯懦走向勇敢,或让你从烦恼走向快乐,或让你从无知走向广博……

请你以“教诲”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宿迁市宿迁中学九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试卷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14分)

一、基础知识:(1-4每题2分’,5、6题每题3分’)

题号123456
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6分)

二、积累运用(共23分) 

7、(4分,一空一分)(      ) (      ) (      ) (      )

8、(每空1分,计9分)

(1)                        。        (2)                        。”

(3)                        。        (4)                         

(5)                       。     

(6)                      ,                             ;

(7)                ,                 。

9、(1) “                                                              ”( 2’)

(2)“                                                               ”( 4’)

10、(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2’)

(2)                                                                       

                                                                       (2’)三、阅读理解(共53分)

11、                                                                    (2’)                                                                              

12、                                                                           

                                                                      (2’) 

13.(4’)(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 (3’’)

15. (        ) (2’)

1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18、                                                       __________(2’)

19、                                                                                           

                                                       _________  (3’’)

20、(     ) (2’)     

21、                                                                                           

                                                       ________   (4’’)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7.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9.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60分) 

题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附答案

第I卷1、A  2、C. 3. B  4、B  5、D  6、D

二、积累运用

7、楹  惬  chóu   cuán

8、 (1)单于夜遁逃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上来更有碧千寻                    (4)  羌笛何须怨杨柳         

(5)春江水暖鸭先知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7)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

10、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而高中生被动回答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语意相近即可;从两个方面回答的计3分,只答一个方面的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三、阅读理解

(一) 11、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12、用“枕”虽合乎情理,但这里用“抱”字更妙。妙在十分传神,烘托出军营中枕戈待旦的高度警备,似乎只要一有敌情,将士们马上就会一跃而起,抱起“玉鞍”,跳上马背,给来犯者迎头痛击。

(二)13、(1)适逢,恰巧遇到  (2)估计(3)同“倡”,倡导  (4)正确

14、C          15、A

16 、(1)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2)吴广故意再三说想要逃跑,来激怒军官,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

17、说明陈胜对当时的形势有深刻认识,因而认为采取假借扶苏和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必能号召群众,这表现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以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组织领导的才干。

(三)18、西湖边的植物  西湖 

 19、在秋天的西子湖畔,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卉用自己鲜艳的色彩,向世界透露着生命的亮色,使人想起人到中年以后的那种稳重和成熟。    

 20、B   

     21、热情的礼赞。  第1、第5段总写了作者对西湖秋天的热情歌颂,而在第2—4段的末尾也有类似的赞美。

(四)  22.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3.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1.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4.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 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5.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26.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五)邹孟轲母(节选)答案

27.①离开 ②等到,至。

28.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29.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30、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一等:55~60分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彩,内容具体真实,感情申发自然,给人以启迪。或论点明确,论证有力。或准确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二等:50~54分 

语言简洁通畅,内容真实可信,叙议结合较好。或论点明确,论证较有力。或抓住事物特点说明。

三等:45~49分

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平淡。或论点较明确.论证一般。或事物特点不太突出。

四等:36-44分

语言表达较差,内容描摹失真,缺乏情感体验,或无论点,没有什么论据。或看不出事物的特点。基础较差。

五等:35分以下 

以下三种情况,均为五等:①特别差的;②确认是抄袭的;③少于300字的。

未拟题的扣2分。

鼓励作文尖子。特优者可打满分。

 

文档

2009-2010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九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宿迁市宿迁中学2009-2010第一学期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模拟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14分)一、基础知识:1、下面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jìn)A,也印(yìn)B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yì)C,拾(shè)D级而上。——摘自《鼎湖山听泉》。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方案出台后,当局不顾同胞的意愿,公开表示禁止火炬进入台北。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奥组委也在第一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