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221
【摘要】目的 探讨婴儿抚触的基本方法及其影响。方法 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 结果 抚触可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有效降低婴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同时也增进亲子感情,提高婴儿的情商。结论 抚触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方法。
【关键词】婴儿,抚触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infant touch. Method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n infant touch in recent years. Results Touch can improve the growth and nervous system of infants, increase the immunity reaction of the human body, reduce jaundice index and promote the feeling between parents and baby. Conclusion Touch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s.
Key words: infant, touch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儿童保健学科和脑科学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模式也由机械医学发展到预防医学阶段。婴儿抚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婴儿健康护理技术,是通过对婴儿全身各部位肌肤进行科学的、有规则的、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抚摩,让大量温和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以产生积极的生理效应,从而有效促进婴儿生理和情感健康发育的方法。婴儿抚触已引起国内外儿科界、儿保界人员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抚触对婴儿各方面的成长发育都有很大的好处。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抚触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婴儿抚触的历史起源
抚触源于英语Touch。1940年,Ribble在临床中发现婴儿在出生后数周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比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婴儿抚触的研究[1]。1958年,Harlow在试验中偶然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要可以抚摸的母猴替身物品(架子蒙上毛圈织物),而不要食物(钢丝架上的奶头和牛奶),这些研究为以后婴儿抚触研究奠定了基础[1]。1991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按摩进行专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机构——抚触科研中心(TRI),Mecluer专门成立了国际婴儿按摩指导协会。如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婴儿抚触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和推广。我国1998年引进此项技术,起步较晚,但已相继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大城市开展对早产儿、新生儿抚触研究,并取得与国际一致的结果。得到中华护理学会、围产医学会、儿科医学会的认可,婴儿抚触引起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及社会、家庭的关注,婴儿抚触的普及正在兴起。
2.婴儿抚触的要求与方法
2.1 抚触对象
无合并症的早产儿、正常新生儿或疾病婴儿。
2.2 新生儿抚触疗法的要求。
2.2.1 环境要求 室温宜在25~28℃,湿度宜在50%~60%。冬天需有暖气或加电暖器,有条件的设在安静、舒适专用房间或抚触室。
2.2.2 新生儿准备 抚触前对新生儿的准备十分重要、充分地准备可以使婴儿舒适、愉快。一般应选择新生儿较安静、不累、不饿清醒状态下,喂奶前30~60 min或喂奶后90 min。抚触时间安排在沐浴后、午睡、就寝前,先从5 min开始,适应后每次15 min,每天2~3次。
2.2.3 对操作者的要求 操作人员应保持心情舒畅,充满爱意。用安慰性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谈,使新生儿始终处于安静、愉快的状态。应取下戒指、手表等物以避免擦伤婴儿皮肤;剪短指甲;抚触前先在掌心倒一些润滑油,轻轻摩擦,以温暖双手,并可增加润滑度,以免擦伤婴儿的肌肤,并将水分保存于婴儿的肌肤中,有效防止皮肤干燥,皲裂。
2.2.4 对新生儿父母的要求 对其父母进行培训,传授新生儿抚触知识,教会操作方法,告知新生儿抚触的好处,并在产妇出院后进行随访,检查手法是否规范。
2.2.5 辅助要求 可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
2.3 抚触方法
2.3.1 国际标准法(COT):即全身按摩法,婴儿全身裸露,按操作标准顺序从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抚触,力度从轻到重,并揉搓大肌肉群。
2.3.2 国内改良简易方法(MDST):婴儿在半裸状态下抚触,在COT基础上改进。
2.3.3 国内改良简易加经络按摩法(MDSTAC):在MDST基础上加中医经络中脾经与肾经。朱建幸[2]等对以上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抚触对婴儿早期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以COT为最明显,应用MDST或者MDSTAC的婴儿促进作用不明显,但三种方法在促进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比对生长的影响更为明显,可增加亲子关系和婴儿安全感,从而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2.4 抚触体位
目前的主流抚触体位主要包括先仰后俯、先俯后仰两种。钱小芳[3]等研究发现先俯后仰体位新生儿表现更安静舒适,更容易接受。齐虹[4]等将100例新生儿分别安置俯卧位、仰卧位各50例,结果仰卧位哭闹不安明显38例(占76%),俯卧位舒适安静48例(占96%),得出新生儿最佳舒适体位是俯卧位。
3.婴儿抚触的作用
3.1 抚触有利于婴儿的神经行为发育
当代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认为,怀孕第8周时,胎儿大脑皮层开始生成,出生时细胞成形,婴儿在常规的生活环境中,大脑的各部分神经细胞以一般速度发育,外界刺激越频繁,大脑神经细胞发育速度越快。但如果未受到刺激发育就要终止,因此,婴儿期抚触可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5]。包健[6]对56例患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研究表明抚触组的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抚触可减少或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祝玉兰[7]探讨了抚触对正常新生儿行为神经及智力发育的影响,通过抚触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研究得出,抚触可提高正常婴儿的智力及促进婴儿心理等各方面的发育。凌赛泳、林梅[8]对50例正常新生儿的对比研究表明,抚触组四大能区评分(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语言能与社交能)及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抚触有利于婴儿的体格发育
通过抚触刺激皮肤体表感受器而兴奋迷走神经,一方面使机体胃肠活动增加,胃泌素分泌增加,刺激胃酸分泌,促进其消化和吸收,使婴儿体重增加,另一方面是经络作用于下丘脑一垂体功能,使经气通过按摩手法的反馈调节,渐渐有序化,当机体进入高水平平衡状态时,机体内部产生的中枢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促进了与生长发育相关激素的分泌,如垂体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T4以及胰岛素,这些激素直接机体的生长发育,使机体处于更理想的生长发育状态。黄坚、颜春英[9]等对120例剖宫产婴儿的研究表明抚触组婴儿出生42天体重、身高及头围增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骆彩珍、彭玲[10]等对60例早产儿的研究表明抚触组早产儿出生后42天、4个月、6个月体重、身长、头围增长3项指标均增长较快,抚触干预可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3.3 抚触有利于提高婴儿机体免疫力
婴儿期,皮肤特点薄嫩,屏障功能不够完善,而且免疫系统在生后4~6岁逐渐发育接近成人,而生后6个月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IgG逐渐下降至消 失,所以在婴儿期免疫力较为低下,只单纯从母乳中获得SigA,抗病能力极为有限。而婴儿抚触能有效地提高其免疫力,研究显示接受早期抚触的婴儿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另外婴儿体内具有较低水平的应激激素以及较高水平的5—羟色按,5—羟色胺既是神经递质,又是免疫细胞,它影响大脑海马回的受体活性和增加糖皮质受体的结合能力,因此有助于减轻或终止应激反应,平定婴儿烦躁情绪,使睡眠增加,减轻婴儿焦虑和抑郁状态,哭闹减少增强安睡状态,婴儿在获得深沉睡眠后,免疫力亦会随之提高[11]。
3.4 抚触对婴儿生理性黄疸有治疗作用
抚触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增加胃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而减少胆红素肠道吸收,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作用,减少核黄疸的危险,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董汇群[12]等对95例正常新生儿的研究表明抚触可使新生儿的黄疸指数降低及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可缓解新生儿便秘,增加消化功能。
3.5 抚触改善睡眠状况,情绪稳定,反应灵敏
每天定时的抚触能减少哭闹,改善睡眠,调节良好的睡眠觉醒节律。赵雪梅[13]对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的研究表明,抚触能够平定婴儿躁动情绪,减少哭闹时间,增加睡眠时间。齐雪阳[14]的研究显示,抚触后的新生儿较安静,睡眠时间长。通过抚触可使新生儿感受到舒适和安全,并可减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促进睡眠,提高新生儿的睡眠质量,调整睡眠节律建立规律的睡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6 抚触在产妇自身康健中的应用
抚触不但有益于婴儿健康的发育,同时也有益于产妇产后恢复。产妇抚触婴儿增加了产妇的活动量,促进身体早日康复,另一方面,抚触婴儿后摄奶量增加,使吸吮的频率及强度增加。有利于下丘脑分泌和释放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使子宫残余的蜕膜及时排出,减少了产后出血。使子宫复旧快,产后浆液性恶露排出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提前。同时。产妇给婴儿进行抚触,有利于提高产妇的睡眠质量,促进乳汁的分泌[15,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