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按照教研⼯作计划,我区区域游戏评⽐活动在5⽉如期进⾏。活动经历了前期订案准备,中期活动⽐评,后期梳理展⽰三个阶段。
前期我们召开预备会,讨论制定评⽐⽅案,评委分组分⼯,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充⾜的准备。中期,⽐评结合,以评促建。限度发挥评委的作⽤:⼀⽅⾯是评选优秀的区域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有针对性、专业化的点评,让园所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期,⼀⽅⾯评委梳理我区区域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活动总结会上区教研员做代表梳理提升,并结合华爱华⽼师活动区游戏的讲座和《指南》解读,对我区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活动中存在的教师观察、介⼊、评价等共性问题进⾏培训。另⼀⾯,组织教师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园所进⾏观摩,展⽰园在活动观摩后由业务园长和⾻⼲⽼师作经验介绍,帮助我区各幼⼉园在组织区域活动⽅⾯有⼀个质的提升。
为期近2个⽉的区域游戏评⽐活动已落下帷幕,接下来就是各园所结合活动的开展,静下来考虑如何把区域游戏这个幼⼉园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式长期地、有效地、常态化地开展下去!
2.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为了提⾼《幼⼉园区域活动对幼⼉的影响》课题研究的能⼒,我园召集课题成员在会议室进⾏课题阶段性⼩结和研讨。本次共有30位课题成员参与了交流与讨论。
⾸先教研主任介绍了前⼀阶段的课题研究情况,对⼀直以来所做的课题研究⼯作做了⼩结。包括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还思考了下阶段⼯作重点,并谈了关于下⼀阶段课题实施的设想。让⽼师们了解课题《幼⼉园区域活动对幼⼉的影响》是通过什么渠道⼲什么事,最终要达到怎样的⽬的。每位承担课题研究的⽼师应该研究,怎样才能让区域充分发挥影响幼⼉的作⽤。
在此次课题研讨中,⽼师们针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及建议。经过这样的思考及讨论,相信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的态度将更为积极主动,课题研究⽬标将更为明确,对幼⼉园整体的教科研能⼒也有更⼤提⾼。
3.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幼⼉园区域活动是深受幼⼉喜爱的活动之⼀,是幼⼉⾃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幼⼉⾃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根据⾃⼰的兴趣和能⼒,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有效落实《幼⼉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全⾯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段之⼀。
我园处于城乡结合部,⼤部分家长只是关⼼孩⼦在幼⼉园有没有做算术题、有没有认识多少字,对于区域活动,他们向来是不感兴趣。为了家长的思想转变,我们的⽼师不知做了多少的⼯作,召开家长会、发放区域活动的材料,让家长了解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宣传和指引下,现在好多的家长都能积极地配合幼⼉园开展区域活动。
为了区域活动能有效开展,凸显特⾊,我们将园内的市级课题《开发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幼⼉良好的⾏为习惯》融⼊的各年级组的区域活动中,⼩班年级组注重了幼⼉⾃理能⼒培养,努⼒使孩⼦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中班年级组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良好的⽂明礼貌习惯。班级⽓氛宽松,活跃,尊重幼⼉的意愿,在活动中培养幼⼉活泼开朗的性格。⼤班年级组通过活动培养幼⼉良好的交往能⼒,以便于幼⼉与幼⼉,游戏与游戏之间的互动,来培养幼⼉合作、交往的能⼒。近年来,我园区域活动得到了很⼤的发展,具体从以下⼏个⽅⾯进⾏总结:
幼⼉园⾃搬⼊新园,班级的环境、设施都得到了⼤⼤的改善。幼⼉园内的⼤环境我们是根据园内的课程和课题进⾏布置的,⽐如⼤班我们利⽤⾛廊布置了美⾷⼀条街⼤⼀班是⼼⼼⼩吃部,⼤⼆班是珍珠奶茶,⼤三班是回味鸭⾎粉丝汤在这美⾷⼀条街上不仅仅是本班幼⼉可以玩,三个⼤班的幼⼉可以随便在任何⼀家⼩吃部了买到东西。既丰富了幼⼉的游戏内容,有培养了幼⼉在游戏中与其他班级幼⼉的交往能⼒。
班级的活动室和睡房是连在⼀起的,为了让孩⼦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每天下午各班的⽼师都能把幼⼉午睡的⼩床收起来,为幼⼉提供限度的⾃主活动空间。并利⽤这些⼩床为班级的区域做隔断,为孩⼦提供⼀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游戏场所,并能根据幼⼉的年龄特征创设区域,⼩班年级组基本上以⾓⾊游戏、平⾏游戏为主,中⼤班主要以智⼒游戏为主。各个区域都有明显的标志,既符合了区域活动的要求,⼜让各班的区域⼀⽬了然,同时也便于教师指导和观察幼⼉。
4.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区域活动是幼⼉⾃我学习、⾃我探索、⾃我发现、⾃我完善的过程,是幼⼉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直接影响着幼⼉活动的效果。区域活动的规则所承载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活动⾏为和相互关系,从⽽限度地保证幼⼉的活动权利等⽅⾯的作⽤。这使得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常规的建设⼯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这个学期我们采取通过各种不同的⽅式,让幼⼉逐步养成⾃觉遵守区域规则的良好习惯,具体如下:
⼀、通过各种标记、图⽰等来引导暗⽰幼⼉⾃觉地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进⽽促进幼⼉良好习惯的养成
由于托班幼⼉年龄⼩,思维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所以我们采⽤形象⽣动的标记和图⽰来引导暗⽰幼⼉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每个区域都贴上⼩脚丫。当每个⼩脚丫上⾯的鞋⼦都摆满后,幼⼉就会⾃觉到没有摆满鞋⼦的'区域去玩,这样就可以避免拥挤和争抢区域的情况出现,让每个幼⼉都能在区域中尽情地玩耍、创作、想象;当他们在喝⽔的时候,也不需要我们⽼师⼀遍遍地重复告诉他们“要排队”,因为地上的三个“排队”的⼩脚丫就可以引导帮助他们⾃觉形成排队的习惯。⼜如:我们为了让⼩朋友们在进⼊区域后就知道如何玩、怎么玩,便在每个区域都贴上了由⼤班哥哥姐姐操作时的照⽚步骤图,形象⼜⽣动地起到了引导的作⽤。
⼆、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采取各种不同⽅式的引导,以促进幼⼉⾃觉形成良好的区域常规
1、⽣动、形象、富有童趣的拟⼈化语⾔
如:刚开学的时候,有许多⼩朋友以扔、踩玩具为乐趣,我没有严厉地批评说教、⽽是跟他们说:“⽼师刚刚听到了有许多玩具宝宝在哭,他们对我说他们很痛,不喜欢⼩朋友把他们扔到地上,这时候有许多宝宝都马上把玩具从地上捡起来,放在框⼦⾥。
2、通过教师的形体语⾔间接地引导幼⼉
如:有⼀次我们在“芽芽创意室”⾥为我们的南⽠宝宝穿上漂亮的⾐服(他们⾃⼰撕的⼩纸⽚⽤固体胶粘在南⽠宝宝的⾝上),在我⽰范的时候,我便把固体胶宝宝的“帽⼦”放在了框⼦⾥、⽤好之后⼜把它给盖好。当⼩朋友⾃⼰在操作的时候,我就发现有许多⼩朋友都会学着我的样⼦把“帽⼦”放在框⼦⾥,在完成之后,甚⾄有个别幼⼉就开始帮助别⼈把固体胶宝宝盖上“帽⼦”。
5.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区域游戏是在正确的教育观,⼉童观指导下,使⼉童的认识⽔平、个性品质、社会化能⼒得到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结合主题活动和我园的教学特⾊开展区域活动,为幼⼉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在⾃由、宽松的⽓氛中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的形式好之⼀。
据幼⼉的年龄特点,我们⼤班年级组⼀共开设了民间游戏区、编织区、美⾷区、印染区、服饰区、剪纸区、益智区、科发区、建构区、阅读区、表演区等,坚持每天开展游戏活动,指导幼⼉动⼿、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
⼀、材料的投放
1、结合幼⼉园教学特⾊—民间游戏,挖掘农村资源,共同制作游戏器材。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有很⼤⼀部分的材料是来⾃对各⾃幼⼉家庭的废物搜集。⽐如瓶⼦、⽵竿、绒线、纸板、草席等等,都来⾃幼⼉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并进⾏制作。幼⼉对各⾃带来的游戏材料都很感兴趣,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参与活动积极性提⾼的前提下,也进⼀步开发了农村资源。
2、巧⽤区域活动器材,让幼⼉⼈⼈参与各种活动。
民游器材种类繁多,如:民间游戏区器材有很多的品种,如:沙包、抽陀螺、滚铁圈、抬轿⼦、⽵竿舞、跳布袋、旱龙船、踩⾼跷、抛绣球、推⼩车、风车、⽵蜻蜓等近30个品种,但每班每种的数量较少,我们便把所有⼤班的民游器材集中起来进⾏整理分配,责任到班,每班负责管理5、6种,然后设计游戏⽅案和安排表,这样就可以让⼤班的所有孩⼦都能玩到所有的民游器材。
3、区域材料能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
区域活动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美⼯区⾥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题活动开展后投放的,这样幼⼉基本都了解了怎样操作,也更感兴趣了。
⼆、幼⼉在活动中的发展
1、给幼⼉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由表达和表现。
我们常常在⼀旁⽆声地观看孩⼦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了幼⼉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的全⽅位发展起着很⼤的作⽤。
2、仔细观察幼⼉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年龄阶段的幼⼉在发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们在民间游戏区设计了“旱龙船”的活动,能⼒较好的幼⼉既能按照规则玩,还能⾃⼰组织进⾏⽐赛;但是有⼏个幼⼉不会玩,还有对活动不感兴趣。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差异性作出调整。我们
把“同⾊的⼀双旱龙船”该成了“不同⾊的旱龙船”的游戏,如⼀只是绿⾊,⼀只是黄⾊,那么就可以按照颜⾊进⾏直观的喊⼝号进⾏游戏。游戏器材适当调节后,能⼒差的幼⼉也有了很⾼的游戏兴趣。
6.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我们班幼⼉通过两个⽉的区域活动,他们的动⼿能⼒得到了提⾼,思维相对性地得到了提升。本⽉我们开展的区域有:美⼯区、图书⾓、表演区、建构区、⼩超市等。在各个区域根据⼤班幼⼉的年龄特点,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主游戏,为幼⼉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在⾃由、宽松的⽓氛中主动探索、学习。
在材料的准备上,家园合作协调⼀致,共同准备活动材料。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对各⾃幼⼉家庭的废物搜集,⽐如⼩超市⾥的饮料瓶、各种各样的盒⼦、都是幼⼉和家长共同收集的;为了丰富班级的植物⾓,我们发动家长和孩⼦,利⽤各种废旧瓶⼦在⾥⾯种植各种种⼦、花卉等,家长和孩⼦们积极参与、发挥想象、把废旧瓶⼦装扮地很有创意。幼⼉对⾃⼰⾃⼰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投放以后,都纷纷参与到其中。这样,在幼⼉参与活动积极性提⾼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步紧密。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学习活动的⽀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的活动中去,与孩⼦们⼀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们的主导地位,⽽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同时我们给幼⼉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由表达和表现。我们常常在⼀旁⽆声地观看孩⼦们的表演,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了幼⼉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的全⽅位发展起着很⼤的作⽤。
但是在区域活动开展的同时,也有许多不⾜的地⽅,需要改进。
1.在材料的提供上还不够周到,材料单⼀,幼⼉活动时兴趣不⾼,积极进去⼯作的幼⼉不多。
2.和同伴合作性不是很强,活动中幼⼉对于美⼯区、建构区的参与性强,较多的幼⼉都选择了这⼏个活动区。活动中幼⼉都是各⾃操作,但体现不出合作⾏为。
3.区域材料更换不是很及时,因此幼⼉在区域⼯作的持续情况不好,部分幼⼉不能把整个过程都完成。
4.区域活动的正确指引有时不到位,也就是幼⼉在区域⼯作时的⽬标不够明确,这也说明了⽼师的引导⽋缺。
所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真正成为孩⼦的合作者、引导者。⾸先,在活动中,我们要相信孩⼦,将⾓⾊转向幼⼉的合作者及引导者。其次,在幼⼉的活动中,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应在哪⽅⾯给予帮助。不能急于⽤⾃⼰⼼⽬中的游戏⽔平做标准来要求孩⼦。注重幼⼉能⼒差异,安排适当内容。在区域活动的实践和观察中,我们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只有做到从孩⼦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尊重孩⼦的想法,开展区域活动的才有它的真正意义。
7.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我们班幼⼉通过两个⽉的区域活动,他们的动⼿能⼒得到了提⾼,思维相对性地得到了提升。本⽉我们开展的区域有:美⼯区、图书⾓、表演区、建构区、⼩超市等。在各个区域根据⼤班幼⼉的年龄特点,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主游戏,为幼⼉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在⾃由、宽松的⽓氛中主动探索、学习。
在材料的准备上,家园合作协调⼀致,共同准备活动材料。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对各⾃幼⼉家庭的废物搜集,⽐如⼩超市⾥的饮料瓶、各种各样的盒⼦、都是幼⼉和家长共同收集的;为了丰富班级的植物⾓,我们发动家长和孩⼦,利⽤各种废旧瓶⼦在⾥⾯种植各种种⼦、花卉等,家长和孩⼦们积极参与、发挥想象、把废旧瓶⼦装扮地很有创意。幼⼉对⾃⼰⾃⼰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投放以后,都纷纷参与到其中。这样,在幼⼉参与活动积极性提⾼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步紧密。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学习活动的⽀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的活动中去,与孩⼦们⼀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们的主导地位,⽽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同时我们给幼⼉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由表达和表现。我们常常在⼀旁⽆声地观看孩⼦们的表演,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了幼⼉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的全⽅位发展起着很⼤的作⽤。
但是在区域活动开展的同时,也有许多不⾜的地⽅,需要改进。
8.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我园在实施《幼⼉园综合活动课程》中,通过实施整合幼⼉园区域活动,旨在通过研究,在课程主题⽬标的背景下,整合多种教育元素,形成有效的区域活动整合性经验。
随着课程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要以教育的整体观来看待幼⼉的学习,以整合的理念、组织、指导、开展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的内容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各个区⾓活动的内容、与⾓⾊游戏的内容、与幼⼉⽇常⽣活的内容有机整合,努⼒提⾼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促进幼⼉整体性发展、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在制订中班《我们居住的地⽅》〉主题区域活动⽅案时,根据“主题⽬标”和“课程单元⽬标”,从发展幼⼉“⼋⼤智能”出发,整合集体活动、⾓⾊游戏、家庭、⽇常⽣活,建构游戏⽅案。如:我们创设的“娃娃家”、“美美屋”、“⼩作坊”、“⾦庭花园”、“动物园”、“展览馆”等游戏内容将⾓⾊区游戏、美⼯区游戏、益智区游戏、建构区游戏、语⾔区游戏有机地整合起来,创设互⽣、互补、互动的区域活动,充分发挥整合性区域活动的⾃由度,尊重幼⼉,让幼⼉⾃由选择。
每个区域独特的功能以及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克服了有的区域参与的幼⼉特别多,有的区域却⽆⼈问津“偏区”现象,孩⼦们可以在“⼩作坊”精⼼制作⼩礼品送到“美美屋”;“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也忙着为⾃⼰的“孩⼦”和“⽼⼈”去“美美屋”挑选礼品等。
在活动中,在教师以⾓⾊⾝份引导中,平时不太愿意交流的孩⼦也能乐意介绍⾃⼰“喜欢”和“设计”的东西。在“展览馆”活动进⾏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与家庭、集体教学活动、其他区⾓、⽇常⽣活的整合幼⼉的语⾔表达能⼒、欣赏能⼒、交往能⼒、观察能⼒、归类逻辑能⼒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
9.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区域游戏是体现幼⼉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的形式好之⼀。在本⼈担任中班⽼师的时候,根据幼⼉的年龄特点,在班上开设了巧⼿作坊、搭建区、数学⾓、科学探索、阅读区、明星⼩医院,坚持游戏活动常态化,指导幼⼉动⼿、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
⼀、主题与材料
1、根据幼⼉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如:在美⼯区投放折纸材料,让幼⼉练习能折出飞机、船。投放⾖类、⽶类、树叶,让幼⼉练习粘贴画。投放⼿套、棉花、线,让幼⼉制作⼿偶玩具……这样每个幼⼉都能根据⾃⼰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家园合作协调⼀致,共同准备活动材料。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对各⾃幼⼉家庭的废物搜集。⽐如瓶⼦、种⼦、绒线、蛋壳等等,都来⾃幼⼉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对各⾃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参与活动积极性提⾼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步紧密。
3、区域材料能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我班能把区域活动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美⼯区⾥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题活动开展后投放的,这样幼⼉基本都了解了怎样操作,也更感兴趣了。
⼆、个性与发展
1、给幼⼉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由表达和表现。在我们“明星⼩医院”,刚开始我们与幼⼉⼀起进⼊⾓⾊,那样幼⼉⾃然表演有点释放不出。我们就退出,常常在⼀旁⽆声地观看孩⼦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了幼⼉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的全⽅位发展起着很⼤的作⽤。
2、仔细观察幼⼉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同年龄阶段的幼⼉在发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们在《数学⾓》设计了“数字蛋宝宝”的活动,能⼒较好的幼⼉既能按照规则根据数字找到画,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差异性作出调整。我们把画和数字该成了“转筒”的游戏,当牌排到相同的点数时,就可将相同点数与相同的画对应。更改游戏规则后,能⼒差的幼⼉也都想到,《数学⾓》游戏了。
10.幼⼉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园教育⼯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作,促进每⼀个幼⼉发展,提⾼教育质量的必要⼿段。在新《纲要》的指导下,我们尝试将教育评价与幼⼉的教育、幼⼉的发展,协调成为⼀个和谐统⼀的过程。把终结性的评价变为过程性的评价,将统⼀、定期、标准化的评价变为个⼈化、发展性的评价,促使教师将视⾓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每⼀个孩⼦是怎样发展的,从⽽真正地挖掘每⼀个孩⼦的潜⼒,促进其⽣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幼⼉评价在幼⼉教育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作者重视,要提⾼幼⼉语⾔表达能⼒、建构技能、情感态度等各⽅⾯的能⼒,培养孩⼦的⾃信⼼和团队精神,促进幼⼉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新《纲要》精神指引下,我们努⼒改变区域活动中幼⼉评价⽅式,体会到有效的观察为区域幼⼉评价提供依据,多⾓度、度的评价促进幼⼉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的结果为幼⼉的学习提供新的平台、幼⼉、教师都是评价的主体。幼⼉是区域活动的主⼈,也是区域活动成效落实的主体,因此⽣态式幼⼉园区域活动还要关注幼⼉在区域活动中的状况,教师依此进⾏指导来调整⾃⼰的⾏为。评价幼⼉在区域活动中的状况,主要观察以下⼏⽅⾯:
⼀、幼⼉的兴趣基础如何
区域活动具有⾃由性、⾃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每个幼⼉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主动进⾏探索、学习。兴趣是幼⼉园区域活动的⼀个根本要求。但是,在现实的许多区域活动中,⼀些幼⼉的兴趣⽐较短暂、容易转移,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活动,致使许多活动都是浅尝辄⽌,如:主题活动《蚂蚁王国》,开始我们只是在美⼯区⾥投放蚂蚁图案让幼⼉进⾏涂⾊、绘画,剪纸(蚂蚁图形),刚开始第⼀天,幼⼉的兴趣⽐较⾼,到了第⼆天,⼊区时,孩⼦在区⾥待的时间变短了,过了⼏天,就已经很少有幼⼉光顾这个区域了。于是,与班上⽼师交流,重新调整这个区域的材料,材料之间有层层递进关系,容易激发幼⼉的兴趣,⽽在集体活动中,常引导幼⼉介绍与交流⾃⼰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幼⼉对如何运⽤所有的材料装饰蚂蚁,包括⽤什么图案、什么颜⾊搭配以及⽤泥⼯、⼿⼯制作蚂蚁等。幼⼉在区域活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作状态,对活动充满热情,实现了幼⼉与区域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兴趣是的⽼师,评价幼⼉对区域活动是否感兴趣,主要看幼⼉是否喜欢活动,在活动区域中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为幼⼉只有感兴趣了,注意⼒才会集中,才会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
⼆、幼⼉能否依计划活动
区域活动不是幼⼉随⼼所欲的活动,也不是幼⼉在活动区⽆所事事的活动,更不是幼⼉在活动区到处转悠的活动,幼⼉园区域活动强调幼⼉要依计划开展活动。所以,制定计划是幼⼉进⾏活动的起始(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幼⼉要能决定⾃⼰选择什么区域、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度过在区域的时间,也即幼⼉要在头脑中形成⼀个⽐较明确的活动意向。在活动过程中,依活动的意向执⾏、完成活动。每天下午离园前,教师指导幼⼉制定计划,让幼⼉有⼀个明显的⽬标⽅向,待到明⽇⼊区时,幼⼉能有秩序、规律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