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0:50:42
文档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群文教学一、情景导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文章,分析景和情的关系,领会比喻及通感的艺术效果。3
推荐度:
导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群文教学一、情景导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文章,分析景和情的关系,领会比喻及通感的艺术效果。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群文教学

一、情景导入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分析景和情的关系,领会比喻及通感的艺术效果。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揣摩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培养对文本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体会两篇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

三、预习检测

1、阅读《故都的秋》,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驯鸽( xùn   )     落蕊( ruǐ   )       细腻( nì   )     

颓废( tuí   )      橄榄( lǎn   )       椭圆( tuǒ   )    

平仄(  zè  )      椽( chuán   )       浑浑噩噩(  è  )

2、阅读《荷塘月色》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煤屑路(  xiè  )      幽僻( pì   )       踱着(duó     )

蓊郁( wěng   )      弥望(mí  )       袅娜(  niǎo nuó  ) 

羞涩( sè     )      斑驳( bó  )        倩影( qiàn    )   

媛女( yuán   )      敛裾( jū     )     梵婀玲(fàn     )    

树梢(   shāo  )      酣眠( hān    )     宛然(wǎn     ) 

3、解释词语的含义。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非常零碎。表示事物某种属性比较松散林散。

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迁延顾步: 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四、作家介绍

1、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

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别了,司徒雷登 》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踪迹》(诗与散文)1924,《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五、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败退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荷塘月色》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六、文本研读

(一)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思考问题:

1、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2、两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标画出以上重点信息,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学生阅读理解后,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组长做好整理工作。

(二)整体感知与梳理:

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1、《故都的秋》结构内容

(1-2)向往故都的秋

(3-12)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13-14)眷恋故都的秋

   2、《荷塘月色》结构内容

(1)      月光眠歌 想到荷塘。 

(2-6)   荷塘月色 笼起轻梦。

(7-10)  采莲荡舟 惦着江南。

七、品读赏析

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快速浏览文章后填空:

(1)从             中,我读出了故都之秋的______之美。

(2)从             中,我读出了月下荷塘的      之美。

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自我展示品读赏析内容。

一组: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3)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赏析:写出来了秋色——清冷之美

二组:

驯鸽的飞声

扫帚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缓慢悠闲的声调

赏析:写了秋天的声音——清静之美

学生朗读以上内容,读出秋天的清美,感受自然之美。教师可适当点拨,必要时范读。

三组: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赏析:写出了秋天,物哀之美。

四组:月下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品读: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赏析:素淡 宁静之美

第五组: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品读: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赏析:线条美、节奏美、朦胧柔和之美。

                                                                                                           第六组: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赏析: 文化视域化的自然——美美与共。中和之美。

 学生可配乐朗读,体会清华荷塘给作者留下的美好的感受,借以派遣内心的苦闷之情。

2、教师小结

《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凉)

《荷塘月色》:画 面 是美丽的,气 氛 是宁静的,格 调是雅致的(美、静、雅)。

八、合作探究

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夜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

补充: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他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荷塘月色》明线:游踪(外)暗线:情感(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九、课堂练习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十、拓展提高

根据例句的句式特征,仿写下面的句子。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石缝的小草中,我们读到了弱者的坚强。

从傲放的腊梅中,我们读到了春天的讯息。

十一、课堂总结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诗词如此,散文亦然。作家将特有的情感赋予自然景物之中,景物又给人以关照,如此两相映衬,物我已融合为一。

十二、作业布置

观察生活中的自然之美

    请以校园的              为题,写一则景物片段。

十三、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清、静、凉——悲凉

荷塘月色——美、静、雅——不宁静

文档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群文教学一、情景导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文章,分析景和情的关系,领会比喻及通感的艺术效果。3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