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达那答乡乡村干部在成都参观考察纪实
岁末的成都已进入隆冬季节,天气阴冷潮湿,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及让炯、扎西顶、许贵三个村的乡村干部心里却是阳光灿烂、暖意融融。2011年12月23日至29日,在全区强基惠民活动全面深入开展之际,为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开拓视野,转变观念,加强交流,自治区驻成都办事处邀请乡村干部到成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考察活动。
乡村干部参观考察所到之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谊。“要不是党的好,我做梦也想不到能有这样的机会,到内地参观学习,为村里的老百姓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自治区,感谢成办。”这是乡村干部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成都是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城市,参观成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是本次考察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乡村干部们最感兴趣的考察项目。此次成办安排了两个有代表性的考察点:一个是郫县农科村的农家乐,一个是双流县的新农村综合体。
农科村位于成都市郫县友爱镇,距成都市区20公里,被誉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农科村依托城市,充分发挥花木栽培的传统,以花草、盆景种植,建成了一户一园,一园一景,连点成片的庭院式休闲观光农庄群落,靠、靠勤劳闯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农家乐”的模式已经在全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乡村干部一边饶有兴趣地在一个个错落有致、布局精巧的农家小院中穿行,一边仔细询问着农家乐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各类花卉、树木和盆景的栽培种植技术。全国第一个农家乐“徐家大院”的创始人徐纪元总经理听说的客人千里迢迢来参观取经,毫无保留地讲述了他怎样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利用郫县紧邻成都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种植花木的技术优势,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长为一位身价上亿的农民企业家的奋斗经历。徐总经理的现身说法,引发了乡村干部们热烈讨论。达娃拉姆副乡长激动地说:“我们达那答乡是谢通门县的产粮大乡,让炯、扎西顶、许贵三个村位于日喀则市和谢通门县之间,交通十分便捷,具备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的良好基础,回去后一定要向村民们大力宣传经营农家乐的致富模式,到时还要请徐总经理到我们那里指导帮助。”
双流县作为全国百强县第20强,围绕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实施,引导群众自主决策建社区、适度规模兴产业、深化改革促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道路。
在合江镇的有机冬草莓生产基地,乡村干部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当地技术人员的介绍。这里的大棚全部采用钢架结构,草莓全部种植在有机营养土壤里,抽取地下50米深处的井水灌溉,通过杀蛾灯、黄色粘虫板等物理方法杀虫,草莓生长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非常安全、绿色。合江镇的冬草莓不仅远销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各大城市,更出口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市场。听了技术人员的介绍,尼玛顿珠村长感慨的说:“真没有想到小小的草莓能产生这么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那里也有大棚种植的草莓,而且的日照充足、空气和水没有污染,应该说更生态、味道更好。”“就是呀,我们应该引进这里的先进技术,扩大草莓生产规模,再把草莓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那时候不愁我们村富不起来。”次平村长深有感触地说。
双流县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亮点是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走进三星镇南新村,清新的空气,崭新的房子,自然蜿蜒、绿树掩映下的柏油马路,让人顿时心旷神怡。只见便民服务站、就业服务站、集中停车场、游客中心、生活垃圾处理站等服务设施应有尽有,文化、卫生、就业、社保、纠纷调解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一应俱全。“这里的农民真幸福啊,住这么漂亮的房子,生活又这么方便,看来我们的村容村貌确实需要进行规划整治”乡村干部异口同声地说。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把处在地震中心带的汶川县映秀镇夷为平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三年后,地震灾区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灾区人民的生活怎么样,怀着这样的疑问,考察团一行来到了映秀镇。走进映秀,映入乡村干部眼帘的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小城: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矗立着一栋栋漂亮的藏式、羌式和川西民居式小楼,商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来来往往的人们面色从容、神态安祥。罗布次仁村长不禁感叹道:“要不是参观了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和“5·12”遇难者公墓,根本想象不出这里是地震重灾区。”“短短三年,灾区就能重建得这么好,真是太神奇、太了不起了!” 乡村干部们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些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一条心、众志成城与灾难抗争的结果。” 达娃拉姆副乡长深情地说。
给乡村干部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另一个考察点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听完讲解员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治水方略、主要构造以及工作原理的讲解后,许贵村的次仁南木加村长说:“我们村的水渠夏天一下雨就会泛滥,每年都要改道重修,看来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掌握好的治水方法。”次平村长说:“我感觉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用堵的方法治水,而是顺着水的流向,充分利用周边环境,采取疏通的办法,消除水患,为老百姓造福。”这句话使其他乡村干部深受启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在乡村治理中,用“疏”而不用“堵”的方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确实能够达到因势利导,变害为利的效果。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让我们懂得了治水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改进工作的新思路。
七天的参观考察紧张、忙碌而愉快,在完成了在成都的考察任务时,乡村干部们意犹未尽,觉得想看的东西、想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临行前,大家一再表示非常感谢成办给了这么难得的机会,使大家能够走出家门,开阔眼界,看到差距,汲取经验,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回去后,一定要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与本乡村实际相结合,在成办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谋划科学发展、共同致富的新农村建设途径,不辜负自治区强基惠民的好,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创建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