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x 2017 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培训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1:03:31
文档

x 2017 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培训

一、术语与定义:1、环境清洁:消除无生命的环境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2、清洁单元:清洁实践中应以一位患者为清洁单位,包括邻近该例患者诊疗区域内相关的所有设备和家具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该清洁单元使用过,或污染的清洁工具(如,抹布、地巾)应经有效复用后,方可用于下一个清洁单元。3、环境表面:医疗机构内部的建筑装修表面,如墙面、地面、窗台、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卫浴洁具、淋浴室隔断等表面。4、物体表面:用于患者诊疗和生活的设施、设备和家具的表面。5、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清除或
推荐度:
导读一、术语与定义:1、环境清洁:消除无生命的环境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2、清洁单元:清洁实践中应以一位患者为清洁单位,包括邻近该例患者诊疗区域内相关的所有设备和家具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该清洁单元使用过,或污染的清洁工具(如,抹布、地巾)应经有效复用后,方可用于下一个清洁单元。3、环境表面:医疗机构内部的建筑装修表面,如墙面、地面、窗台、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卫浴洁具、淋浴室隔断等表面。4、物体表面:用于患者诊疗和生活的设施、设备和家具的表面。5、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清除或
一、术语与定义:

1、环境清洁:消除无生命的环境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2、清洁单元:清洁实践中应以一位患者为清洁单位,包括邻近该例患者诊疗区域内相关的所有设备和家具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该清洁单元使用过,或污染的清洁工具(如,抹布、地巾)应经有效复用后,方可用于下一个清洁单元。

3、环境表面: 医疗机构内部的建筑装修表面,如墙面、地面、窗台、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卫浴洁具、淋浴室隔断等表面。

4、物体表面:用于患者诊疗和生活的设施、设备和家具的表面。

5、消毒: 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过程。

6、污点清洁/消毒:对被患者少量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液污染的小范围的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消毒。

7、作用时间:被消毒的环境和物体表面受到消毒因子作用的时间。

8、严禁“重复浸泡” 

清洁实践中不应将使用过的,或被污染的抹布、拖把等清洁用品,未经有效复用处置,重复浸泡至使用中的清洁与消毒溶液中。

二、环境感染危险度分类

    依据是否有感染者或高度易感患者的存在和是否有潜在的被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液污染的机会,将医疗机构的环境感染危险度分为3个区域。

1、低度感染危险区域  这类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是短暂的停留;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液对环境或物表的污染,主要以点污染为主。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门诊大厅、候诊区等。

2、中度感染危险区域 这类区域有普通患者的居住;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液对环境或物表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性。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3、高度感染危险区域 这类区域有感染者、高度易感患者居住或长时间停留;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液随时可能对环境和物体表面造成污染。如,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中心供应室、临床检验科、烧伤病区、导管室、腔镜室、血透中心、早产儿室、器官(干细胞)移植病房以及普通病房的隔离病房等。

三、环境清洁卫生等级分类

1、清洁级:适用于低度感染危险区域.

   清洁级管理要求:在环境清洁卫生实践中,主要采用清水清洁为主,必要时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清洁;清洁卫生频度1~2次/d,必要时可以提高清洁频度。清洁级管理标准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整洁卫生、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2、卫生级:适用于中度感染危险区域

    卫生级的环境清洁卫生实践应以清洁级的管理内容为基础,清洁频率为2次/天,或在全天诊疗活动结束后,在清洁的基础上实施低水平消毒。卫生级管理标准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指标控制在无害化水平之内。但发生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的清洁与消毒。

3、消毒级:高度感染危险区域

    消毒级的环境清洁卫生实践应以清洁级的管理为基础,每日清洁与消毒频次至少2次,对于高度怀疑或有感染者存在时,或每次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消毒级管理标准要求达到区域内的环境和物体表面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一旦发生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

四、清洁与消毒原则

1、应根据环境感染危险度类别和清洁卫生等级管理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洁与消毒的工作流程、时间和频率。应明确使用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名称、配制浓度、作用时间,以及使用中清洁剂与消毒剂更换的空间和时间规定等;明确医务人员与环境清洁卫生服务人员的职责分工。

2、应根据病原体特点选择消毒剂,邻近患者诊疗区域的高频接触表面,如被艰难梭状芽孢杆菌、诺如病毒等污染应采用高水平消毒剂;分枝杆菌等污染应采用中水平消毒剂;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等污染可采用低水平消毒剂。卫生盥洗间一般采用高水平消毒剂。严格遵守消毒产品的使用指南所要求的应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现配现用。  

3、清洁剂使用中应遵守产品的使用指南所要求的使用浓度,根据应用对象和污染物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清洁剂,如卫生盥洗间可采用酸性清洁剂,设备和家具表面宜采用中性清洁剂,有严重污染的表面则采用碱性清洁剂。清洁剂的使用中应关注环境和物体表面材料的兼容性。

4、环境清洁卫生实践,应采取湿式卫生的方式;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或采用消毒湿巾纸实现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

5、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的原则实施清洁卫生;需采用真空除尘时,应采用排气口带有空气过滤器或真空吸尘系统。

6、使用中消毒产品的更换应有空间和时间的规定,隔离病房要求实行“一用一换”,普通病房每3间(或相当于100m2的面积)一更换;使用时间要求每60min更换。消毒剂的使用应关注环境和物体表面材料的兼容性。

7、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时,应规范操作,杜绝清洁与消毒的盲区;严禁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抹布、地巾等“重复浸泡”至清洁与消毒溶液中。

8、一旦发生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体液污染时,应立即采取清洁与消毒措施;被大量的(≥10mL)患者血液等体液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湿性材料清除污染物,再实施清洁和消毒措施;或采用吸附-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

9、对频繁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如采用铝箔、塑料薄膜等覆盖其表面,实行“一用一换”,使用后的屏障物按医疗废物处置。

10、推荐采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抹布和地巾,推荐扁平型可脱卸式地巾;不宜使用传统固定式拖把。

11、推荐清洁用品(如抹布、地巾、水桶、家政手套等)实行颜色编码管理,红色--卫生盥洗室,黄色--患者单元,蓝色--公共区域。

12、人员应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

五、日常清洁与消毒

1、应根据环境感染危险度分类和环境卫生等级管理要求,制定不同区域和病房的日常清洁与消毒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2、严格遵守“清洁单元”原则,按颜色编码规定选择和使用清洁用品。严禁将使用过的,或污染的清洁用品“重复浸泡”至使用中的清洁与消毒溶液。

3、密切关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高频接触的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对于高度感染危险区域内环境与物体表面,应在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实施清洁与消毒,或及时采用消毒湿巾纸进行处理。

4、医疗机构不同环境感染危险度分区的清洁卫生方式与频率参照附录A要求。

六、终末清洁与消毒

1、患者出院、转院、转病区(房)或死亡后,应对其诊疗区域内相关的所有设备仪器、家具和使用的卫生盥洗间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应根据环境感染危险度分类和环境卫生等级管理要求,制定不同区域和病房的终末清洁与消毒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2、推荐对可移动的设备仪器和家具搬运至指定的房间(或区域)内实施终末清洁与消毒;但腾空的病房可以在原地实施终末清洁与消毒。按颜色编码规定选择清洁用具,严禁使用中的清洁剂与消毒剂“重复浸泡”。

3、终末清洁与消毒时,应对复合的目标进行分解后,再开展清洁与消毒实践,如病床的终末清洁与消毒前,应对撤除所有的床上用品后,对裸露的床架,由上而下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如床头柜的终末清洁与消毒,应先将抽屉逐个清空内部物品后,由里到外、由上而下进行清洁与消毒。

七、感染暴发的强化清洁与消毒

1、应制定医疗机构感染暴发应急预案和感染暴发期间的强化环境清洁与消毒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2、应做好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措施。强化环境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措施;清洁与消毒实践应严格遵守“清洁单元”原则;严禁使用中的清洁剂与消毒剂“重复浸泡”。

3、对感染朊毒体、气性坏疽、不明原因病原体的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参考WS/T 367。

4、应开展感染暴发流行时的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的评估工作,尤其应关注引发感染暴发流行的致病菌在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污染程度与检出率。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医疗机构环境清洁卫生方式与频率

环境感染危险度分类清洁卫生

管理等级

清洁方式清洁频率强化清洁
低度感染危险区域清洁级湿式卫生1~2次/天

无要求
中度感染危险区域卫生级湿式卫生2次/天

发生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实施,清洁频度根据需要确定
污点消毒随时实施
高度感染危险区域消毒级湿式卫生2次/天

发生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实施,清洁频度根据需要确定
  环境消毒

 1~2次/天

  污点消毒

 随时实施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医疗机构环境清洁卫生质量审核技术与标准

环境感染

危险度分类清洁卫生

管理等级

考核技术与质量标准
视觉检查法化学检查法微生物检查法
荧光标记荧光粉迹ATP
低度感染危险区域清洁级整洁卫生、无尘、无碎屑、无异味等

无要求无要求无要求无要求
中度感染危险区域卫生级整洁卫生、无污垢、无污迹、无异味等质量抽查使用,无荧光痕迹质量抽查使用,无荧光粉扩散质量抽查使用,合格标准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或自然污染菌减少1个对数值以上

高度感染危险区域消毒级整洁卫生、无污垢、无污迹、无异味等定期质量抽查使用,无荧光痕迹定期质量抽查使用,无荧光粉扩散定期质量抽查使用,合格标准按产品说明书规定参考GB15982,按不同环境类别评判。

文档

x 2017 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培训

一、术语与定义:1、环境清洁:消除无生命的环境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2、清洁单元:清洁实践中应以一位患者为清洁单位,包括邻近该例患者诊疗区域内相关的所有设备和家具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该清洁单元使用过,或污染的清洁工具(如,抹布、地巾)应经有效复用后,方可用于下一个清洁单元。3、环境表面:医疗机构内部的建筑装修表面,如墙面、地面、窗台、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卫浴洁具、淋浴室隔断等表面。4、物体表面:用于患者诊疗和生活的设施、设备和家具的表面。5、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清除或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