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动作之一:插菖蒲和艾草
[历史典故]
唐僖宗年间,发生黄巢之乱。老百姓纷纷逃跑避难。一次,黄巢发现有位妇人怀中抱着年纪大的孩子,手里牵着年纪小的孩子,感到奇怪。妇女回答,抱着的是大伯的孩子,牵的是儿子。万一情况危急,她打算牺牲自己的孩子,保住大伯惟一的血脉。
黄巢听了非常感动,就对妇人说:“你回去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黄巢的看见就不会伤害你。”妇人回到城里,散布此消息。黄巢的进城后,看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与艾草。为遵守承诺,黄巢就率兵离去,全城百姓因而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瑞安习俗]
瑞安也有端午插菖蒲的习俗,在端午节当天或前一两天,人们会割艾草拔菖蒲,两草合一,插在大门、后门的门楣两边,用以辟邪。
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艾草,即白艾,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这两种中草药气味芬芳,既可以驱赶毒虫之类,散发在空气中的香气又能使满屋生香,令人神清气爽,有利于身体健康。
端午正午,瑞安人还会在屋内焚起苍术、白芷、茴香之类中草药,驱赶毒气。
端午动作之二:洒、点雄黄酒
[历史典故]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饭团、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的躯体。
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免受虫蛇伤害。此后,民间就兴起端午喝雄黄酒的习惯。
[瑞安习俗]
陶山的一位老人介绍,端午节,他们会买一包雄黄,加一点烧酒,在端午中午,先用雄黄点在少儿身上的太阳穴、委中穴等部位;再把剩下的雄黄倒入烧酒搅拌,部分给成人饮用,部分则喷洒在屋前屋后。
不过,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坤,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易中毒,现瑞安已鲜有人饮雄黄酒。
端午动作之三:吃蛋粽和薄饼
[历史典故]
屈原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江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向江中投食物,用以祭奠屈原。
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瑞安习俗]
农历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人们在这天会吃蛋、薄饼,据说可避“五毒”,有利健康。在端午节的早上,瑞城的主妇们起个大早,用艾草等中草药煮鲜蛋或咸蛋。此外,家家户户还有吃薄饼的习俗,馅料有肉丝、香菇丝、绿豆芽、蛋丝和韭菜。
端午动作之四:划龙舟
[历史典故]
相传屈原投江,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但温州一带的说法又有所不同。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主要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后来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
[瑞安习俗]
瑞安各地的龙舟以颜色区分,有白龙、黄龙、青龙、银龙、红龙等。端午节当日,在邻村或同村献技,热闹非凡。但鉴于我市民间划龙舟活动长期存在摊派、低俗、迷信、无序、殴斗等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市依法禁止民间划龙舟活动。
同时,我市为满足群众竞划龙舟需求,在一定时间、区域内以龙舟基地的形式,适度有序地发展体育竞技龙舟运动。
端午动作之五:挂钟馗画像
[历史典故]
唐明皇有一次害病,神思恍惚,做梦看见两个鬼。小鬼偷了皇帝的紫色香囊和玉笛,那个大鬼捉到小鬼后,挖出小鬼的眼睛吃下。
唐明皇问大鬼是什么人?大鬼就诉说自己的委屈。原来他叫钟馗,是考武举不中的人,但他发誓要效忠唐明皇,要为皇上除尽天下妖孽。唐明皇听他这么一说,一梦惊醒,病也好了,于是就让画师吴道子将钟馗像画下悬挂宫中,并下旨让天下百姓也挂钟馗像,意在打鬼驱邪。
[瑞安习俗]
据瑞安一位老人介绍,唐宋时期民间就开始在除夕悬挂钟馗图,乾隆二十二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无奈之下,人们只好将钟馗像请出来施威捉鬼,此后逐年相沿,瑞安民间形成了端午节画钟馗,或赠人、或自挂的习俗。
据《瑞安市志》记载,瑞安亦有端午时节画钟馗于壁的习俗,但如今已废。
端午动作之六:出嫁女儿送端午
[历史典故]
端午日又被称为“女儿节”,以前在端午那天,闺女们可以自由自在娱乐交际。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在端午节这天,带上婆家礼物到娘家吃午饭后,带着娘家回赠的礼物,返回婆家。
[瑞安习俗]
端午“送节”习俗虽然各地都有,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据湖岭的周阿婆介绍,端午这天,下辈要向丈人家、外婆家、干爷、塾师送粽子和鱼肉等物,叫做“送节”,也叫“望节”,是拜望的意思。如果是婚后第一个端午,叫做“望头年”,有钱的人家,粽多至80把,肉多至50余公斤,其余鱼、鸡、鸭各一对,另外,还有果饵、枣、栗、荔枝、龙眼等,丈人家回盘则是新夫妇夏天穿的衣服各几套,以及鞋袜、篾席之类,并回还几个子孙粽,是祝多子多孙的意思。
端午食粽 :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