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 答案请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 题号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总分 | |||
| 一 | 二 | 三 | 四 | ||||
| 得分 | |||||||
1. 下列加点字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忍俊不禁(jìn) 颔首低眉(hàn) 冗杂(rǒng) 阴庇(yìn)
B. 义愤填膺(yīng) 丈人承蜩(tiáo) 伫立(zhù) 滑稽(jī)
C. 楔而不舍(qiè) 鳞次栉比(jié) 秕谷(bǐ) 苋菜(xiàn)
D. 戛然而止(jiǎ) 惟妙惟肖(xiāo) 嗔视(chēn) 广袤(mào)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B.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
C. 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D. 那鼓声,如骤雨,如旋风,气势磅礴,震撼着你,使你惊异于击鼓人那瘦小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3. 古诗词名句填写。(5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山回路转不见君,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4.下列句子不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 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B.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 认为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5.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
B.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C.“听着,朋友,”他们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D.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6.请你参加与“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有关的综合性学习。(9分)
(1)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3分)
歌唱祖国(歌词)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2)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写一段祝福语,用上提供的词语。(50字左右)(4分)
幸福安康 繁荣昌盛
(3)请写出借“月亮”思念亲人的连续的两句古诗(词),表达我们对同胞的思念之情。(2分)
第二部分(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8题。(6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
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字用得好,是因为
。(2分)
8. 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9.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子之哭也 (4)苛政猛于虎也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11.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12.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3-16题。(14分)
津津有味嚼“薄膜”
①20世纪60年代起,塑料薄膜的使用已进入全盛时期。然而,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塑料薄膜还存在着毒性和公害问题,而且价格随着石油行情而波动,因此国际包装市场热切盼望一种新“星”诞生。
②1973年底, 日本终于捷足先登,首次研制成功了一种可以让人津津有味嚼吃的“新薄膜”。“新薄膜”是用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作材料,以塑料工业通用的造膜设备吹制或拉伸而成,厚度可薄到几个微米。这种薄膜表面光洁、透明无瑕,食用的安全性能媲美于糯米纸和肠衣,人们称之为食用薄膜。
③食用薄膜引人注目,关键在于它使用的原料既非橡胶或石油,也非其他任何化工品,而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物——淀粉、大豆蛋白、动物蛋白质胶原等。随着高科技在食品领域的不断开发利用,我国开发的可食性薄膜就有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膜、壳聚糖可食性包装膜、耐水蛋白质薄膜等。作为食用薄膜的原料,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淀粉。最初人们把湿淀粉涂于板面烘干后剥下来,做成可供食用的“米纸”,但由于它色泽浑浊、质地脆弱,这种米纸只能成为药品及高级糖果的“贴身”包装。后来,科技人员借助新型异淀粉酶的威力使普通的淀粉得到良好改性,然后再添加各种对食用无妨碍的性能改良剂,成为食用薄膜的加工材料。这样制成的食用薄膜,其强度、抗老化性能和可塑性等都比早先使用的“米纸”强百倍。
④食用薄膜是生物科技诞生的一个新“宠儿”,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日本研制出的用来包装快餐面、调味品的食用薄膜,可以直接和食物一起放入锅中烹调,而不需要将包装袋除去,收到了环保和节约的双重效益。近年来,随着宇宙的开发和航空业的发展,专家们用它分装细小颗粒和粉末状食物,从事宇航事业的太空旅客就可以连袋嚼吃,打破了目前此类食物禁止携上飞船的规章,为宇航旅途中单调的菜单增添新的花色,难怪西方一些国家宇航局对食用薄膜特别青睐。
⑤由于食用薄膜的原料是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质,所以作为包装材料的食用薄膜纵然变成废弃物,也会被水、土壤中的微生物迅速“吃”掉,这样就不会使土壤恶化。即使焚烧这种废弃物,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从这个意义讲,食用薄膜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福音。
⑥食用薄膜_______能封热、能印刷、能阻隔氧气, _______能压铸成型……几乎集中了塑料的全部优点, _______被誉为包装界的“骄子”。食用薄膜的原料资源广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成本还有望进一步降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可以津津有味嚼“薄膜”。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3. 本文以“津津有味嚼‘薄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4分)
14.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15. 阅读文章第⑤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所以作为包装材料的食用薄膜纵然变成废弃物,也会被水、土壤中的微生物迅速“吃”掉……
16. 文章第⑥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7-21题。(15分)
乡村教师
岳勇
①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②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③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④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⑤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⑥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⑦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⑧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⑨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⑩烧得通红的门框“呼”的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7.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2分)
18. “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3分)
19. 记叙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⑤-11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记叙顺序是:
作用是:
20. 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3分)
21. 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和玉树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4分)
第三部分(50分)
21. 根据要求作文。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题一:在 (快乐、激情、忧伤、平淡)的日子里
题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某写字楼里一群先生,肤色白嫩,发型细致,所到之处无不飘散着清新的香水气味。某日,一群郊游远足的男男女女合影拍照时,大男人们都伸出右手两个指头,嗲声嗲气地拖着长音喊出“耶——”。
材料二:前不久,广东肇庆出台了一项导游新规,其中一条要求,对游客的称呼,禁用目前社会流传的“靓仔”“帅哥”“美女”“靓女”之类。规定认为:这些以取悦对方为主要目的的称谓,包含着很大的不尊重成分,在某种场合甚至已沦为一种轻薄。规定一出,群众拍手叫好,称之为提高社会审美层次的举措。
材料三:不久前,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帅哥”“美女”报名者锐降,一些长着大众脸的青年明显增加。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从括号里的四个词语中任选其一写在题目一前面的横
线上,使作文题目完整;②从题目一、题二中任选一个作文;③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文章;④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
名、地名和校名。
第一部分
1. B
2. A
3.(1)化作春泥更护花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择其善者而从之
(4)雪上空留马行处
4. A
5. D
6.(1)这首歌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表现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2)示例:我衷心祝福亲爱的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3)示例一: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示例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示例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示例四: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二部分
一、7. 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8.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会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9. (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你 (4)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10. (1)(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11. 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12. 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泰山妇人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她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思对即可)
三、13. 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食用薄膜,指明了食用薄膜可食、无毒的特点;题目新颖别致,用语生动,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 这一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食用薄膜和米纸进行比较,突出了食用薄膜在强度、抗老化性能和可塑性等方面的优点。
15. “吃”在句中是消解、分解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食用薄膜易分解,环保的优点。
16. 不但(不仅) 还(而且) 所以(因此)
四、 17. 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依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
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
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18. 以此纪念舍己救学生的乡村教师;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19. 插叙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得更加清楚。
20. 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21. 联想到地震中许许多多感人泪下的英雄壮举。(略)感悟到了“天地无情,人间有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坚强,等等。
第三部分
21.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