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课人:赵静 审核人:罗小娟
| 教材简析 | 本单元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文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前两篇课文是叙事性文章,后两篇时说明性文章。这个单元既有人物故事,又有神话故事;不仅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而且包括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 |
| 学情分析 |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习略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
|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单元要求认识和正确书写的生字词语。注重识字方法的学习,掌握构字规律,学习正确的书写方法,进一步规范笔顺的书写,巩固识字,指导学生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领悟课文主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 |
| 过程与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最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 ||
| 重 难 点 | 重点 |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领悟课文主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
| 难点 |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
| 教学理念 | 1、贯彻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的伙伴和知识的探究者。 2、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 | |
| 教学准备 |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文资料。 2. PPT课件。 | |
| 课题 | 17、孔子拜师 | |||||
| 课时 | 2 | 年级 | 三年级 | 主备人 | 赵静 | |
| 审核人 | 罗小娟 | |||||
| 第一课时 | ||||||
学习目标 |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 |||||
| 学习重点 |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 |||||
| 学习过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案 | ||||
自主学习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3、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 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 ||||
合作探究 | 1、交流学习本课生字的识字法,小组长负责检查学习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3、孔子向谁拜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标出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住上自己的读书感受。 4、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动笔记下来。 5、读读画画给自己启发最深的语句,把感受说给同学听听。 | 集体交流 | ||||
达标检测 | 1.我知道课文的叙述顺序: 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 ) 2.、抄写词语,积累词语。 远近闻名 日夜兼程 毫无保留 传授 敬重 品行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大有长进 纳闷 佩服 渊博 请教 相距 等候 3、“学习是无止境的。”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 |||||
| 课外延伸 | 1、背诵课后所给出的四句孔子名言。 2、课后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 | |||||
| 第二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 |
| 学习重难点 |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 |
| 学习过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 案 |
自主学习 | 1、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画出来。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敬重”等词语。 3、勾画孔子不顾艰辛去拜师的词句。 4、反复朗读孔子、老子的对话。 |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
合作探究 | 1.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句旁写自己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小组同学听。 3、你认为孔子的学识渊博吗?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 5、面对本课中的孔子、老子,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6、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 集体交流 师评价 |
展示交流 |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 | 引导交流 归纳梳理 |
课外延伸 |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 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 做一做“孔子书签”。 | |
| 畅谈收获 |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 |
板书设计 | 17、孔子拜师 远近文明 风餐露宿 总觉 不够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 上前行礼 | |
| 教学反思 | ||
| 课题 | 18、 盘古开天地 | |||||
| 课时 | 2课时 | 年级 | 三年级 | 主备人 | 赵静 | |
| 审核人 | 罗小娟 | |||||
| 第一课时 | ||||||
| 学习目标 |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抽空读一读。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 | |||||
| 学习重点 | 感知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 |||||
| 学习过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案 | ||||
自主学习 | 1、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抽空读一读。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 | 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 ||||
合作探究 | 1、小组相互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对难写易错字要仔细观察,认真书写评比。 2、盘古开天地的“开”是什么意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混沌、奔流不息、滋润、创造。 4、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探讨自己勾画的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 引导学生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 ||||
展示交流 | 寻找本课好词、佳句,相互认读。 | |||||
达标检测 | 1、读拼音,写词语。 Chuàng zào sì zhī jī fū zī rùn ( ) ( ) ( ) ( ) 日积月累 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找找抄抄,认真体会。
| |||||
| 畅谈收获 |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 师相机指导 | ||||
| 课外延伸 |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课后找来读一读,并将故事讲给父母听听。 | |||||
| 第二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 |
| 学习重难点 | 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 |
| 学习过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 案 |
自主学习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品读课文,感受故事的神奇。 4、找出课文中意思相反的词。 |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 |
| 合作探究 | 1、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呢? 2、课文哪些段落是在写盘古“打开”天地,哪些段落是在写盘古“创造”天地。 3、天地分开后还没完全形成,盘古是怎样做的? 4、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盘古开天地容易么?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6、用“ ”画出文中排比句,读读,感受盘古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 1.播放课件: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2.借助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尝试复述课文。 |
| 达标检测 | 1.选择主要内容( ) A 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用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故事 B 天和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2、改头换面(按要求把句子改写来,试试你的本领吧!) (1)传说中,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改变词语顺序,不改变句子意思。) (2)今天 了 一篇 故事 学习 神话 我们(把这些词语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写几个在下面。 4、填填写写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 )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5、课文是怎么把这件事写清楚的?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呢…… | 测评反馈 及时纠正 |
畅谈收获 |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 相机指导 |
| 课外延伸 | 中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非常有趣,以下这些神话故事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哪个就赶快找到读一读吧!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 |
板书设计 | 18盘古开天地 抡斧猛劈 勇于献身 创造宇宙 顶天蹬地 | |
| 导学反思 | ||
| 课题 | 19、赵州桥 | ||||||
| 课时 | 2 | 年级 | 三年级 | 主备人 | 赵静 | ||
| 审核人 | 罗小娟 | ||||||
| 第一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3自然段。 3、初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 ||||||
| 学习重点 | 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 ||||||
| 学习过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案 | |||||
| 自主学习 |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设计者李春的相关资料。 |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 |||||
| 合作探究 | 1、谈一谈自己所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桥。 2、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赵州桥及其设计者李春的相关资料。 3、小组自学生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交流如何记住难写字,易错字。 4、同桌间互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流利、通顺。 5、谈一谈自己读了课文的感受。 6、读2—3自然段,比一比,谁能先背住。 | 1.了解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2.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 |||||
| 展示交流 | 1、识记生字 (1)出示文中的生字,小老师带读。 (2)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3)全班交流。 2、指导书写。交流预习中易写错的字。 | 指导写字 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 |||||
| 达标检测 | 我会辨字组词。 栏( ) 部( ) 跨( ) 参( ) 拦( ) 陪( ) 挎( ) 渗( ) | 测评反馈 及时纠正 | |||||
| 课外延伸 | 根据课文描述,画一画赵州桥的样子。 | ||||||
| 第二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我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不但……而且……”“既……又……”说话. 2、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以及修建原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 |
| 学习重难点 | 1、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 |
| 学习过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 案 |
| 自主学习 | 在阅读中加以想象,能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 |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
| 合作探究 | 1、用横线画出描写赵州桥特点的句子。 2、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我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3.了解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4、用“不但…而且”、“既…又…”来造句。 5.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自豪感。 通过全文的学习,你由闻名遐迩的赵州桥联想到了什么? | 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
| 展示交流 | 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还知道哪些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重点指导 肯定鼓励 |
| 课外延伸 | 收集各种桥的图片 | |
板书设计 | 19、赵州桥 悠久 1300年 雄伟 长、宽 世界文明 坚固 没有桥墩 美观鲜活 图案精美 | |
| 导学反思 | ||
| 课题 |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
| 课时 | 1 | 年级 | 三年级 | 主备人 | 赵静 |
| 审核人 | 罗小娟 | ||||
| 学习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内容及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 ||||
| 学习重点 | 通过学习,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 ||||
| 学习过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案 | |||
自主学习 | 1、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内自由组合,纠正字音。 3、讨论: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2、学生小组内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 |||
合作探究 | 1、请简要说一说:这幅画的名字、作者、年代、大小、历史年代、以及保存情况 2、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② 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③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 有五百多个: 有( )农民,有( )的船工,有( )的生意人,有( )的道士,有( )的医生,有( )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人…… |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 |||
展示交流 |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 全班交流 取长补短 | |||
| 畅谈收获 |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 师相机指导 | |||
| 课外延伸 | 1、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家长朋友,与大家共享。 2、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 ||||
| 板书设计 |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人物丰富 清明上河图 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 | ||||
| 导学 反思 | |||||
| 语文园地五 | |||||||
| 课时 | 2 | 年级 | 三年级 | 主备人 | 赵静 | ||
| 审核人 | 罗小娟 | ||||||
| 第一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意识 2、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 ||||||
| 环节 | 学案 | 导案 | |||||
| 自主学习 | 搜集生活中的文化 | 组织交流 | |||||
合作探究 |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 2、组内评选:推出“代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 集体交流 | |||||
| 展示交流 | 1、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评委”可以提问。 3、每位“评委”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 组内交流, 为获奖小组颁奖 | |||||
| 畅谈收获 |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 师相机指导 | |||||
| 课外延伸 |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 ||||||
| 板书设计 | 语文园地五 一、讨论交流 二、观摩评选 三、集体评议 四、总结、颁奖 | ||||||
第二课时 | |||||||
学习目标 | 1.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2.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 ||||||
| 学习重难点 |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
| 学习过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 案 | |||||
| 自主学习 | 1.搜集的十二生肖材料. 2.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 集体交流 | |||||
合作探究 |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②了解十二生肖。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 组织学生展示朗读 | |||||
展示交流 | 1.相互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2.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 年份。 3.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 1.小组交流 2.巡视指导 | |||||
板书设计 | 语文园地五 一、我的发现 二、读读背背 三、总结: | ||||||
第三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2、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
| 学习重难点 | 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 ||||||
| 环节 | 学案 | 导案 | |||||
| 自主学习 | 自读并观察读读认认的生字特点。 | 引导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 | |||||
合作探究 | 1.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2.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3.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① 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请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如“大同小异、因小失大、小题大做、左右为难、左膀右臂、前因后果、前仰后合”等。 ②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 集体交流 | |||||
| 畅谈收获 |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 师相机指导 | |||||
| 板书设计 | 语文园地五 一、读读认认 二、展示台 三. 总结 | ||||||
| 导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