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手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1:05:09
文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手法题

高考诗歌鉴赏之手法题2019.3.11一、手法题特点:考察频率高,题型多变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客主观题考点比较表时间卷别客主观题对应考点 2016年1景物形象描述及作用,表达技巧(典故)和思想情感2诗句理解及人物形象,表达技巧(铺垫)3语言(炼字),比较阅读(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7年1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语言(炼句)2表达技巧(典故),人物形象(性格特点)3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8年1诗句理解、表达技巧(篇章结构),人生态度2内容概
推荐度:
导读高考诗歌鉴赏之手法题2019.3.11一、手法题特点:考察频率高,题型多变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客主观题考点比较表时间卷别客主观题对应考点 2016年1景物形象描述及作用,表达技巧(典故)和思想情感2诗句理解及人物形象,表达技巧(铺垫)3语言(炼字),比较阅读(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7年1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语言(炼句)2表达技巧(典故),人物形象(性格特点)3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8年1诗句理解、表达技巧(篇章结构),人生态度2内容概
高考诗歌鉴赏之手法题

2019.3.11

一、手法题特点:考察频率高,题型多变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客主观题考点比较表

时间卷别客主观题对应考点
 

2016年

1景物形象描述及作用,表达技巧(典故)和思想情感
2诗句理解及人物形象,表达技巧(铺垫)
3语言(炼字),比较阅读(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7年

1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语言(炼句)
2表达技巧(典故),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3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8年

1诗句理解、表达技巧(篇章结构),人生态度
2内容概括、表达技巧(想象、间接抒情),意象作用
3结构篇章、内容理解、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二、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

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12.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A.描写:

1.正面描写

①多角度,变换角度。 摹形、拟声、绘色(调动视、听、嗅、触等感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②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上下、俯仰等。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鸟鸣涧》)  

④白描。不加修饰渲染,只是简单勾勒。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 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⑥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2.侧面烘托(烘云托月)、对比

①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陌上桑》 )

②对比: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B.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注意】以乐景写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②托物言志

“花开不并百花丛,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四、答题三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及意旨。

五、题型演练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2.诗歌三、四句是本诗的佳句,试分析这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拟人和新奇的想象。写春风吹梦,梦逐春风,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多情、善解人意。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欢聚之值得留恋,越觉得离别的难耐。这里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2)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 

【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文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手法题

高考诗歌鉴赏之手法题2019.3.11一、手法题特点:考察频率高,题型多变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客主观题考点比较表时间卷别客主观题对应考点 2016年1景物形象描述及作用,表达技巧(典故)和思想情感2诗句理解及人物形象,表达技巧(铺垫)3语言(炼字),比较阅读(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7年1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语言(炼句)2表达技巧(典故),人物形象(性格特点)3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8年1诗句理解、表达技巧(篇章结构),人生态度2内容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