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草还田及耕作方式对稻田水氮、磷浓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朱普平,常志州,孙 丽,薛新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麦草还田、干耕能显著降低施肥期间稻田水氮、磷浓度,减少稻田对水网的潜在面源污染;麦草还田可显著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和磷、钾含量,对水稻穗数、千粒重及水稻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麦草还田;耕作方式;稻田;水稻产量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4-01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编号:2002AA60102-03)。
作者简介:朱普平(1967—
),男,安徽泾县人,在读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与耕作制度的研究。T el :(025)84390191;
E -mail :zhupp8659@s ohu.com 。
农田径流中氮、磷流失是水网富营养化的重要面源污染之一。稻田是河网地区的主要农田,减少
稻田径流中的氮、磷排放,对减缓河湖水网的富营养化、[1,2]。降低稻田水氮、磷浓度是减少稻田向水网排放氮、磷的重要途径。明确农业生产技术对稻田水氮、磷浓度影响的规律,对减少稻田面源污染源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进行了麦草还田及耕作方式对稻田水氮、磷浓度及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于2003年5~11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基地进行。土壤为水稻土,质地为粉泥夜潮土,土壤肥力较高,含有机质25.65g/kg 、全氮1.59g/kg 、全磷0.481g/kg 、速效氮151.8mg/kg 、速效磷6.mg/kg 、速效钾60.36mg/kg 。试验设6种处理(表1)。
全量还田麦草量湿重7573.3kg/hm 2,干重4205.5kg/hm 2;30cm 高茬还田麦草量湿重4061.8kg/hm 2,干重2246.2kg/hm 2,占全量的一半多。
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60m 2。试验田施肥总氮量225kg/hm 2,氮∶磷∶钾=2∶1∶1,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2∶3;磷、钾肥施用进口肥,全部作基
表1 试验处理处理
编号
处理方法
常规耕作(CK )
A
平地割茬,麦草移去,干旋耕一
遍。栽前施基肥,上水旋耕一遍,移栽水稻。
高茬还田,常规耕作B
留茬高度30cm ,移去收割麦草,干旋耕1遍。栽前施基肥,上水旋耙一遍,移栽水稻。
全量还田,常规耕作C
留茬高度30cm ,麦草平铺,干旋耕一遍。栽前施基肥,上水旋耙一遍,移栽水稻。
全量还田,常规耕作,预施基肥D
留茬高度30cm ,麦草平铺,施基肥,干旋耕一遍。栽前上水旋耙一遍,移栽水稻。
全量还田,干旋耕E
留茬高度30cm ,麦草平铺,干旋耕一遍,栽前施基肥,干旋耕一遍,上水,移栽水稻。
全量还田,干旋耕,预施基肥
F
留茬高度30cm ,麦草平铺,施肥后干旋耕一遍。栽前干旋耙一遍,上水,移栽水稻。
肥一次性施入。小麦于5月25日收割,6月8日干耕晒垡,6月18日栽秧。2 结果与分析
2.1 麦草还田及耕作方式对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
的影响
从图1、图2可见,麦草还田可显著降低栽秧后
稻田水氮、磷浓度,且随麦草还田量的增加,其浓度相应降低(比较处理A 、B 、C );干耕也显著降低稻田水氮、磷浓度(比较处理C 和E )。不同处理间氮浓度最大相差近3倍,磷浓度最大相差4倍多。施用分蘖肥后,各处理间田面水氮浓度变化趋势同栽后1d ,但变化幅度较栽秧时小;由于分蘖肥中不含磷素,此时稻田水磷浓度降低,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显
—
151—江苏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著。麦草还田能降低稻田水氮、磷浓度,可能与麦草
吸附氮、磷及麦草腐解时微生物吸收环境中的氮、磷
有关;干耕降低稻田水氮、磷浓度,一是因为减少水
肥、水土间作用,减少肥土混、溶于水中,其次是因为
干旋耕易把麦草旋于土面,增加麦草吸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面水中的氮、磷被土壤吸
附、水稻吸收及分解流失,氮、磷浓度逐渐降低。施
穗肥灌水后1d,各处理间稻田水氮浓度虽有差异,
但绝对差值不大。
并且尽管8月5日施穗肥尿素,8月8日灌水,
但1d后,稻田水氮浓度不仅不高,反比灌溉水和田
外沟中水氮、磷浓度低(表2)。这可能与穗肥干施
和水稻中后期吸收氮、磷能力增强有关。
表2 不同处理稻田水氮、磷浓度
项 目
处 理
A B C D E F
灌溉水外沟水
总氮含量(mg/L)0.57060.49660.45240.59880.41740.8546 1.6355 1.5730
总磷含量(mg/L)0.03790.03510.03950.03880.03490.03700.27410.1439
注:2003年8月5日施穗肥,干施,8月8日灌水,8月9日测定。
2.2 麦草还田及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于2003年10月21日取样考种,并割小样测实产,每小区3点,每点20株,手工脱粒,结果见表3。从表3可知,秸秆还田及干旋耕均可提高单位面积穗数,但每穗粒数下降,干旋耕使结实率下降,秸秆还田对千粒重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水稻实产以处理F最低,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理论产量以处理E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造成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误差的原因是,干旋耕处理水稻后期部分干枯而死,造成实际产量低于理论产量。
表3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
项 目
处 理
A B C D E F
总穗数(万穗/hm2)253.2c263.4bc272.4b268.8b300.6a298.8a 有效穗数(万穗/hm2)242.7d252.45c260.55bc253.80c285.90a268.35b 每穗实粒(粒)117.12a111.77ab107.86bc111.12ab107.74bc104.78c 结实率(%)85.03a85.36a85.42a85.16a83.07b83.73b 千粒重(g)25.2225.5126.0325.7225.6825.23理论产量(kg/hm2)7168.79b7193.48b7315.19b7253.62b7910.18a7094.09b 实际产量(kg/hm2)7087.5a7155a7327.5a7170a7245a95b 注:表中同一行数字后小写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达0105显著水平。
2.3 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方式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水稻收获后不同处理土壤主要养分分析见表4。由表4可知,麦草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含量,且随麦草还田量的增大而增加。土壤耕作、基肥施用方式对土壤养分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效果不如秸秆还田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麦草还田及干旋耕可降低稻田前期田面水氮、
—
2
5
1
—江苏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表4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处理有机质
(g/kg)
总 氮
(g/kg)
速效氮
(mg/kg)
速效磷
(mg/kg)
速效钾
(mg/kg)
试验前25.65 1.59151.8 6.60.36 A(CK)常规耕作25.40 1.61155.4 6.8055.56 B高茬还田,常规耕作27.34 1.65160.37.2665.24 C全量还田,常规耕作28.60 1.68162.57.5070.46 D全量还田,常规耕作,预施基肥28.20 1.67165.367.4270.20 E全量还田,干旋耕29.04 1.70163.47.5671.60 F全量还田,干旋耕,预施基肥28.78 1.68162.27.5271.24
磷浓度,减少稻田田面水氮、磷对环境水体污染的潜力[3]。麦草还田及干旋耕降低稻田水氮、磷浓度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只要采用适当技术,麦草全量还田不会降低水稻产量。麦草全量还田,正常施肥,干旋耕(处理E),不仅可显著降低稻田水氮、磷浓度,且有较好的增产潜力[4~7]。
干旋耕促进水稻分蘖成穗及后期易干枯而死的机理原因不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志剑,等.水稻田表水磷素的动态特征及其潜在环境效应的研
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0,14(1):55~57.
[2]张志剑,等.水稻田面水氮素的动态特征、模式表征及排水流失
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4):475~480.
[3]M ostaghim i S,et al.耕作制和残茬量对径流泥沙与磷流失的影响
[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1,(2):26~32.
[4]王振忠,等.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
培肥效果[J].江苏农业学报,2003,19(3):151~156.
[5]杨佩珍,等.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
响[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1):53~57.
[6]刘传桃,等.稻草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J].湖南
农业科学,2001,(2):29~30.
[7]钟 杭,等.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J].浙
江农业学报,2002,14(6):344~377.
(上接第116页)
[2]王永顺,等.江苏科技志[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77~87,193~223.
[3]魏训德,等.南京农林人物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9.113,
159,183.
[4]扬州市蔬菜种子公司.扬白313菜豆[J].长江蔬菜,1991,(2):
43.
[5]许本 .江苏省志:农业科学技术志[M].资源长编[内部资
料],1995.193~207.
[6]徐鹤林,等.耐贮番茄长龄的贮藏效果及理化分析[J].江苏农业
科学,1991,(4):47~48.
[7]丁梨平,等.辣椒新品种———苏椒2号[J].江苏农业科学,1990,
(4):39~40.
[8]无锡市蔬菜种子公司.甜椒新品种———锡椒1号[J].长江蔬菜,
1990,(4):27.
[9]柯友竹,等.早熟青椒一代杂种———通椒1号[J].长江蔬菜,
1990,(2):26.
[10]袁彩尧,等.甜、辣椒病毒毒原鉴定及抗病材料筛选[J].江苏农
业科学,1990,(1):41~42.
[11]卢鉴植,等.辣(甜)椒主要品质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初探
[J].江苏农业科学,1991,(3):45~46.
[12]江苏省农科院.1995年结束课题总结汇编[内部资料],1996.
[13]易金鑫.亚洲部分茄子品种资源数量分类[J].园艺学报,2000,
27(5):345~350.
[14]江苏省农科院.1998年结束课题总结汇编[内部资料],1999.
[15]羊杏平,等.优质高产抗病西瓜新品种———佳宝[J].江苏农业
学报,2001,17(4):247.
[16]冯晓棠,等.石柏无性系单交种的选育与繁制[J].江苏农业
科学,1997,(4):57~60.
—
3
5
1
—
朱普平等:麦草还田及耕作方式对稻田水氮、磷浓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