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方晴 (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412000)
摘要:通过一节对新教材的课堂实践的研讨课,笔者发现要利用好新教材,必须扩大知识面,加强学习,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形成课堂文化。
关键词:反思 倾听 质疑
2007年9月,湖南省开始正式进入课改,启用新教材。初看新教材,心中充满欢喜,不由人不爱上它,不仅仅是它精美的画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还有它体现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我从头至尾仔细阅读,有了更突出的感受,那就是这几本教材对我而言就是一本本的教案,看:必修本都是“问题探讨”开始,要掌握的知识有“本节聚焦”标出,重难点知识有“资料分析”突破,有迷惑的知识即有“思考与讨论”加深理解,基本概念是黑体字,练习既有基础题也有拓展题,每章还有“单元检测”。以前我们教学常要思考如何引入课题,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资料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现在全有了,而且再恰当不过。我觉得,教师用这套教材,那该有多轻松,只需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搞清楚便可以了,达到课本的要求,知识、能力便从中而生。所以我在暑假的高一教师新教材培训上便以我的理解设计并上了一节研讨课,课题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一是因为来上课的学生是下学期新进入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两年没有接触过生物学,所以选择的内容应与前面的生物学知识联系不大,二是因为这是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对听课老师而言是陌生的,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 学习阶段 |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引入课题 | 以小游戏引入信息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信息传递的普遍性,结合“问题探讨”组织学生列举生物间信息传递的实例。 |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 通过游戏,引起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
|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 让学生分组讨论所举实例应该分别属于哪些类别,说出依据,教师再提供素材(各类信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分别通过什么信息来传递,总结出三类信息的概念。利用课后基础题巩固学习内容。 简要介绍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引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 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通过课后基础题进一步巩固 |
|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小组合作讨论资料中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方式多样,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过渡到人类对他们的利用 | 阅读资料分析,对其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总结 | 通过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组织学生完成课后拓展题,教师再利用图片总结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学生总结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理论联系实际,完成课后拓展题 |
| 总 结 |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学生回顾知识 | 总结、巩固 |
| 教学阶段 | 教师引导 | 学生活动 | 优点 | 不足 |
| 引入课题 | 在纸片上写四个成语,让四个学生上台用肢体表达出来,从而引出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并说明信息只有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过渡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生进入“问题探讨” | 四个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猜测,气氛活跃 | 通过小游戏,消除了师生之间不相识的生疏感,使师生距离拉近。引入自然 | |
|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 小组讨论:“请尽可能多的举出生物间传递信息的例子,并尝试对这些例子分类,陈述你的分类依据”请一名学生读题,并回答,题中要求我们完成几个任务,提示学生可从生活经验和课本中获得信息 按学生座位,每排一组,共分六组,分发白纸,要求学生记录小组讨论结果,请三个组学生陈述小组讨论结果 对学生不是按课本中的方式分类心中觉得奇怪,但不作评价,要求学生看课本的分类方式,并展示图片 组织学生完成课后信息分类的基础题,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指出,而是让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最后得到完整答案 | 学生读题读错。 学生表达小组讨论结果:有从声音、光、行为分类的,有从警告、兴奋、喜欢、哀求分类的等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 考试中学生常常出现“一做就错、一点就通”的情况,很多时候就是未读懂题,审错题,课堂上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意识 课堂上完成练习,不给学生课后负担,及时检测了学习效果 | 在学生分类后不作评价,直接要求学生接受课本中的分类方式,不连贯,不科学 教材中的方法是不是一定是对的呢?没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图片展示过快,没有老师解说,学生印象不深 学生对三类信息辩析不够明确,出现了错误后,教师没有追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看法做得不够 |
|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回答资料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播放与信息传递有关的音像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 | 学生讨论,小组推荐学生回答 | 拓展不够,结论的得出有些牵强 音像资料播完应引导学生总结,检测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 |
|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组织学生做课后拓展题,再播放相关图片总结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学生作答,但有学生答多养蜜蜂或施加有机肥 | 没有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用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施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但教师未指出 | |
| 总结 | 学生回顾知识,教师板书本节主要内容 | 学生回答很好 | 知识结构完整 | |
| 总体上能把握课改方向,体现了“不是老师把问题讲清楚,而是怎样引导学生把问题搞清楚”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 | ||||
1、要学会倾听
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倾听,专注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听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捕捉学生言语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置若罔闻,只顾按自己预设的过程进行下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或让学生提问都成为一种形式。在这节课上,我“没有听”学生的关于利用多养蜜蜂或增施有机肥的措施,实际上是我自己对这些措施是不是对的并没有作深入思考,自己也不能确定,因而不会有评价,所以会倾听的前提我认为是教师本身应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十分熟悉,并能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的来龙去脉都能界定,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狼狈境地。
2、要生成课堂
我们常说,要生成课堂,而不是一字一句都能预设的,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除了个人能力的差异外,我觉得主要还是看教师准备课堂的程度。比如这堂课中,我在让学生举出信息传递的例子并分类时,我备课时便想,提示了学生看书,那么学生肯定会分成课本中描述的分类方式,而这种方式是我在第一次阅读教材便接受了并未经过自己思考和推敲的。所以一旦学生出现了不与预期相符的答案,我便不能自圆其说了,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质疑。所以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3、要培养质疑精神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便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而提高科学素养的一点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便包括了质疑精神,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本身要先有质疑精神。教材有没有问题呢?查阅相关资料,仔细推敲。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与教材中不相符的答案,引导学生质疑,教材上的对不对,它的依据是什么,我们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对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样一来,自然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有利于课标第三条“倡导研究性学习”。
4、要形成课堂文化
新课标提倡“合作”,课堂上常设有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为了使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更有效,更自然,我们应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并确定好组长、记录员、轮流发言的顺序等等,使课堂上的合作井井有条,形成一种课堂文化。而且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所以不能一味由学生自己推荐组内分工,这样可能出现两级分化更严重的现象,因为学生都希望自己组表现最好,所以一般都会让组织能力强的当组长,表达能力强的发言,那些平时不表现的同学就更不会主动请缨了。从我的这节课中我便发现了这种现象,有两个组三次发言都是同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可指定具体任务,或对差别大的组实行轮流分工的方式,这样形成的课堂文化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
5、要多学习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局限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几本教材中,除了高考题,好象并没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但我学了魏书生、任小艾和孙维刚等教育家的教育事迹,又亲听了朱正威老师的报告后,以及与我们市教科院陈捍东老师和中山市教研室黄世勇等老师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是博学的人,有自己思想的人,能感染人、激励人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真正内涵,也鼓励自己“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