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所谓教育观察法,是指教育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辅助仪器,对学生或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从而获取有关第一手原始材料的教育科研方法。这种方法在教育科研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法等几种教育调查的方法。
(3)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科研人员或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程序,分析概括小学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成败经验,揭示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科研方法。这也是教育研究中最早被采用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5.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遵守职业道德;(2)拓展专业知识;
(3)提升专业能力;(4)建构专业人格;
(5)形成专业思想;(6)发展专业自我。
6.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7.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
内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等。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简称:顺、阶、差、不、互)
9.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11.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
(2)注意的品质较差;
(3)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
12.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1)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2)小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
(3)小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
13.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自觉性;
(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
(3)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
(5)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14.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结合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2)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储备;
(3)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想象的表达能力;
(4)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鼓励。
15.小学德育的构成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16.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7.小学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18.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9.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0.我国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1.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3)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4)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包括人格感化、环
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22.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3.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4.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1)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
(3)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要注意与各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
(5)要注意与各类节假日和纪念日结合。
25.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26.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7.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1)创设真实情景,开展活动性学习;
(2)创设模拟情境,增强情感的体验;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欲望;
(4)创设暗含情境,实施隐性的教育。
28.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0.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5)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7)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
(8)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31.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
(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
(2)教学策略设计。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
(3)教学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3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3.课堂组织的策略
(1)管理课堂秩序,建立良好行为标准;
(2)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学习精力的有效投入;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34.教学评价的方法
(1)测验法
测验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方式,通过编制问题让学生作答并提供一定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根据题目的不同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2)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根据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绩效评估法。
(3)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
(4)轶事记录评价法
所谓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所获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实记录。
(5)成长记录袋
在传统评价方法进行改革的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新法。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等学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