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前言
1.1课程性质
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基本知识,掌握正
确使用安装和调试的常用器具、方法,并对机电设备进行故障分析、诊断及排除。能够制
定通用机电设备安装方案,制定机电设备调试计划;掌握通用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技
能,为学生未来从事专业方面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能力:
(1)安装和调试的常用器具的使用能力;
(2)通用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
(3)通用机电设备的故障分析、诊断及排除能力;
(4)制定通电机械设备按章方案和调试计划能力;
(5)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社会能力。
在此之前,学生获得了机电设备工作原理理论知识的储备,具备了初步的专业实践能
力,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本课程作为重要专业课,为全面提升学生
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行动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强
调学生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实现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的统一。
本课程立足于常用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一线工作的核心卤位,围绕机电设备的“安
装”、“调试”等核心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常用工具量具的使
用与操作、常见故障的诊断与处理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在教
学的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的养成。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素养、知识、技能和能力:
2.1素质目标
| 序号 | 高职素质目标 | 衔接关系 |
| 1 | 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 范围加宽 横向扩展 |
| 2 | 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 | 范围加宽 横向扩展 |
| 3 |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 范围加宽 横向扩展 |
| 4 |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 | 范围加宽 |
| 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基本道德和基本素养 | 横向扩展 |
| 序号 | 高职知识目标 | 衔接关系 |
| 1 | 机械零部件的拆卸原则;典型零部件的拆卸方法;机械零件的清 洗方法;机械零件的检测方法;典型零部件的装配方法。 | |
| 2 | 零部件的结构、作用;零部件原理图读取方法。 | |
| 3 | 电气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读取方法;常用电气 故障的诊断方法。 | |
| 4 | 机电设备儿何精度的检验方法;机电设备装配质量的检验内容与 检验方法、运转试验步骤等。 | |
| 5 | 机电设备装配图的读取;机电设备的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 |
| 序号 | 高职能力目标 | 衔接关系 |
| 1 | 掌握机械零部件装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拆卸、清洗、装配常用 机电设备。 | |
| 2 | 能读懂零部件的图纸;掌握机械零部件的修复工艺。 | |
| 3 | 能正确选用电气元器件;具有阅读和分析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能 力。 | |
| 4 | 掌握机电设备几何精度的检验方法;掌握机电设备装配质量的检 验内容与检验方法、运转试验步骤等。 | |
| 5 | 能读懂机电设备装配图;能正确判别机电设备的故障原因并排 除。 |
3.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课程组教师依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并提取和提炼本
课程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遵循学生的知识技能成长规律,重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整
合、序化。
3.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1)项目教学
| 项目 | 知识目标 | 能力H标 | 训练条件要求 | 考核评价 要点 | 成绩 权重 | 学时 |
| 机电设 备的拆 卸与装 配 | 机械零部件的拆卸原 则;典型零部件的拆 卸方法;机械零件的 清洗方法;机械零件 的检测方法;典型零 部件的装配方法。 | 掌握机械零部件装拆的 基本方法;能正确拆 和、清洗、装配常用机 电设备。 | 场地:机电维修 实训室 主要器材:典型 机械零部件;典 型机电设备;拆 卸工具;机械零 件清洗剂 | 1.安装拆 卸工具使 用;2.元 件安装; 3.安装工 艺;4.调 试结果; 5.操作安 全。 | 5% | 6 |
| 机电设 备零部 件安装 | 零部件的结构、作 用;零部件原理图读 取方法;机械零部件 的安装方法。 | 能读懂零部件的图纸; 掌握机械零部件的修复 工艺。 | 场地:机电维修 实训室 主要器材:典型 机械零部件;典 | 6% | 8 |
| 型机电设备;拆 卸安装工具 | ||||||
| 机电设 备电气 元件的 安装 | 电气元器件的工作原 理;电气控制原理图 的读取方法;常用电 气故障的诊断方法。 | 能正确选用电气元器 件;具有阅读和分析电 气控制原理图的能力; 掌握常用电气故障的维 修方法。 | 场地:机电维修 实训室 主要器材:典型 电气元件;拆卸 安装工具 | 8% | 12 | |
| 机电设 备修理 精度的 检验 | 机电设备几何精度的 检验方法;机电设备 装配质量的检验内容 与检验方法、运转试 验步喉等。 | 掌握机电设备几何精度 的检验方法;掌握机电 设备装配质量的检验内 容与检验方法、运转试 验步骤等。 | 场地:机电维修 实训室 主要器材:典型 机电设备;设备 修理用检具、量 仪和研具 | 4% | 4 | |
| 典型机 电设备 的安装 与调试 | 机电设备装配图的读 取;机电设备的故障 原因和排除方法。 | 能读懂机电设备装配 图;能止确判别机电设 备的故障原因并排除。 | 场地:机电维修 实训室 主要器材:典型 机电设备;设备 安装调试工具 | 7% | 1() | |
| 合计 | 30% | 40 | ||||
| 项目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训练条件要求 | 考核评价 耍占 八、、 | 一绩重 | 学时 |
| 普通机 床的安 装与调 试 | 1.根据厂商资料确定 安装和调试步骤;2. 列举机电安装工作和 事故防护的有关规 定;3.列出需要的原 料和零配件;4.电气 功能部件的调试‘;5. 机械功能部件的调 试。 | 1.掌握机床机械部件装配 技能、电气连接和系统 调试技能;2.熟悉机床电 气和机械故障诊断和排 除技能。 | 场地:机电维修 实训室 主要器材:机 床,拆卸工具 | 1.维修工 具使用; 2.机械零 部件的装 配;3.电 气部分的 连接;4. 机床故障 的排除; 5.操作安 全。 | ||
| 合计 | 20% | 30 | ||||
4.1教材与资源
(1)可根据学院实际资源和设施,教师团队共同编写校本或出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
材;
(2)可选用影响力广,教学使用效果佳,针对高职教学特点的已出版教材。
(3)制作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业文件并上传到网络,为学生及其他职业院校提
供学习资料;
(4)利用己经建成的网络资源,如资源共享课程网站、网络虚拟实验室提高教学效果
和教学质量。
(5)进一步丰富试题库等网络资源,最终形成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库。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4.2.1教学模式
在实践型项目的驱动下,经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过程,来学习相
应的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学模式举例:”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四环节”(以项目“典型电气元
件的维修”为例)。
| 教学实施四环节 | 教学项目:典型电气元件的维修 |
| 接受任务(资讯) | 发放引导文和任务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 教师对必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 |
| 查找故障点 (计划与决策) | 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制定故障排查流 程。 |
| 排除故障点 | 按照制定流程寻找故障点,并排除故障。 |
| 过程考核评价(检查与评 估) | 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故障排除情况。填写任务完成情况考核 表。表内有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按权重、分岗位综合 打分评价等项目。 |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明确“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采用小组协作的主动式学习
方式。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学生是学习工作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
习型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指定任务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储备知识的应用,培养多方
面的能力。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可灵活运用引导文法、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启发引导、任务教学、实践操作、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
4.2.3教学手段
(1)大部分教学应在理实一体化场所进行,贴近实践。应利用学校现有实训条件,让
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并积累实践经验。
(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以课外活动、技能节比赛等日常活动、技能大赛等形式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内学习。
4.3.课程考核与评价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并明确评价标准和评分等级。
| 考核类型 | 考核内容 | 比例 | 考核方式 |
| 平时成绩 |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 | 20% | 班级评价50% |
| 教师评定50% | |||
| 、学习过程中 考核(项目考 核) | 各学习单元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小组完成), (具体评价内容见各课业文件) | 50% | 自评20% |
| 班组评分30% | |||
| 教师评分占50% | |||
| 期末理论考核 | 必要理论知识、安全纪律、操作规范;(完 成) | 30% | 教师评定100% |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根据各校实际实践条件,联合企业现场专家,编写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项目式教
材和实训指导教材,以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2)课程组成员共同制定课业文件,并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修订;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资料查找和知识更新,使自学成为一
种常态;
(4)建立或更新课程资源共享网站,引入课程发展相关新知识、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