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池小学 肖廷和
在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第六单元设计了一个教学内容叫做“批注”。对于四年级学生,这是第一次见到这个知识点。学生们都没有听过,也很难理解,当我在做单元内容介绍,说到“批注”时,发现学生们一脸茫然。但是,这个知识点又比较重要,必须让学生们弄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鉴于此,我谈谈自己对“批注”的浅显认识。
一、“批注”的概念和位置
1.什么是“批注”
在中国社科院2002年增补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批注”做了如下解释:①添加批语和注解。②指批评和注解的文字。这两种解释是从“批注”的词性出发而做的,这让我们知道了“批注”首先是一个“动词”,意思是读者给文章添加“自以为是”的解读。其次,“批注”也是一个名词,指所有为该文章所书写的 “解读”都是“批注”。
在百度百科中,“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文本主旨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解释很难理解,我在授课中做出如下解释:“批注”就是我们在读书时,对书中的词句段,乃至所描绘的情景做出的自我理解和感悟,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就近写下来。
2.“批注”位置
“批注”书写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第一种是“首批”,指批注在书本正文上端的空白处,也叫“眉批”。第二种是“旁批”也叫“侧批”指批注在句子旁边,一般是在书页右侧,但也有批注在左侧的。(四年级语文第18课《牛和鹅》一文中既有左批,也有右批。)第三种是“尾批”,顾名思义,就是指批注在一段文字或全文之后。(教师批改作业或作文时会在最后写上评语就属于“尾批”)普遍观点认为“批注”位置为以上三种,但我在读书、授课中发现写在行与行之间的批注也很实用,我叫它“行批”。这种批注法适用于对文章中好词好句发表看法,很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
二、批注的分类
对于四年级孩子而言,“批注”较陌生,他们都不知道“批注”什么,如何“批注”?一般来说,“批注”按作用不同,主要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注释”,即当我们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或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时,通过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字音、字义、词义,并把答案就近写在空白处。“注释”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使用率最高的“批注”,是非常有效和实用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每学到古诗或文言文时,我们就会见到“注释”类批注。
第二类是“提要”,即在我们学习过程中边读书边思考,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部分,并把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写下来。而且,也要带领学生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些都属于“提要”类批注。所以,这类批注的使用率也较高,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它是“批注”的一种。
第三类是“批语”,即在读书时,我们可能会随时产生各种思想、见解、疑问、感叹,这些内容我们可能会就地写在“所读之处”的空白处。如在《牛和鹅》这篇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旁,就做了疑问式批语;在第六、八、九自然段旁都做了见解或感叹式批语。
第四类是“警语”,即在我们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读到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很重要!”等提示语,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便利。警语式批注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较频繁。如用“~~~~”波浪线划出中心句;用“﹏﹏”直线划出重点词语;用“。。”圆圈标出生字,这些都属于警语式批注。
三、“批注”的意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批注”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批注”就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也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批注”同样是有效的读书和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批注”是教师教案备课之外的补充和完善;对学生来说“批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