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案背景
1.模块:必修3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五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
(1)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整理归纳,加强理解。
(2)逻辑分析法:运用相关图表及文字信息,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进而归纳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和输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高中地理“必修1”,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2”,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3”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第五章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需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从而教给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学会分析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知识的迁移。此前提是学生必须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定为难点)
4、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对我国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有所了解;通过各种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些印象,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于空间位置感不强,因此,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从心理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对于必修3这样以案例为载体的内容,他们不希望老师主宰课堂,而是愿意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同伴合作交流来完成。
5、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原因、分析影响、知识迁移等解决问题的过程。
6、教学方法:图文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
三、教学过程描述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新课导入 | [提问1]同学们,知不知道家住上海的王阿姨做饭用的燃气是什么吗?(天然气) 这些天然气来自哪里?() 把天然气从输送到长三角的工程叫什么?(西气东输) [追问2]西气东输是我国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个工程是什么?(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提问3]四大工程中有三个工程涉及的都是资源的怎样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讲述]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会给区域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思考回答 | 新课程提倡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启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
认识西气东 输 |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2图5.1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和相关文字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①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②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③沿途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 ④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⑤沿途的景观变化如何?这种变化属于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⑥沿途有哪些生态问题? 合作探究:该工程沿线经过的地区地形、地质条件给此工程建设带来什么影响?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并对阐述不清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并板书。 | 阅读教材图文,并从中提取有关知识,回答问题①-⑥; 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必修2“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的原理,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探究并作汇报。 | 学生熟悉有关西气东输的知识,复习管道运输的特点,了解该工程沿线所经地区的自然、经济的差异。让学生知道,西气东输工程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个大经济带,这必将给我国三大经济带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
| [板书] 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资源调配原因: 2.西气东输:组成部分、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 |||
| 承转 | 播放视频: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 [讨论]国家为什么投巨资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教师根据每组的观点,作出适当的评价,以肯定为主。 | 观看视频 每组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 |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 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 | 1.复习提问: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 思考回答 | 温故知新,做好只是铺垫 |
| 2.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出示探究问题。 (1)引导第一组学生读图5.2 “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讨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特点?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请你献计献策。(第一组学生完成) (2)引导第二组学生阅读教材P83第二段文字材料和图5.3“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讨论: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国把开发和利用天然气作为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的重点? (第二组学生完成) (3)引导第三组学生阅读教材P84第一段文字材料,讨论: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状况?为什么我国西部的天然气长期得不到开发?(第三组学生完成) (4)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及时评价,好的给与表扬,有问题、不到位的先请其他同学更正,教师再视情况总结并板书。 | 学生每一组内再分成两个小组。 阅读相关材料思考、探究,合作完成问题,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观点。 | 通过展示图片及相关文字信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学会用比较法分析问题。 教师做进一步的梳理,加深学生的理解。 | |
| [板书]二.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 | |||
| 转承 | 为缓解我国东西部天然气资源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调整能源结构,以及今后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投巨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 刚才同学们已经谈到这一工程的概况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考察这一工程给东、西部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及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 ||
| 探讨“西气东输”的影响 | 1.指导阅读教材“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读图5.4“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归纳对西部地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尝试自主分析、归纳问题。 |
|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指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引起学生注意。 强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要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谈,每一方面既要看到有利弊两方面的影响。 | 认真听教师的评价及方法的指导。 | “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实践运用。 | |
| 3.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比一比哪个组更优秀。说明“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4.幻灯片展示两段材料帮助学生。 (1)上海用煤炭作燃料造成的酸雨及其发生率。 (2)珠三角高耗能企业用电 | 全班分成三组:分别代表部门的财政局、环保局和普通市民。他们站在不同角度说明“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看哪一组说得更全面、更到位。 | 通过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度,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了分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方法。 | |
| 5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东西部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请大家想一想“是怎样通过此工程的协调东西部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 此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引导。 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得到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会在东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税收、投资等手段又将一部分收入投向西部地区,从而实现东部带动西部经济发展,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 读图5.6“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 合作探究 | 图文结合总结归纳 | |
| [板书]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3.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 |||
| 案例迁移
| “西气东输”是我国资源夸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你好能举出我国其他资源夸区域调配的事例吗? 我们可以从那些角度了解这些工程和项目?(原因、措施、意义、问题) |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方法,结合大脑中贮存信息,例举某一项工程并进行分析。 | 通过案例迁移验证是否达到课表要求。 让学生学会扩展思维。 |
| 课堂小结 |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大、周期长,对调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 而这种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前者是主要的,后者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手段客服。 | 学生先试着小结,教师再补充,学生对比自己与教师归纳的不同地方,学会进行课堂小结,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后,并分析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 课后 作业 | 查找相关资料,二选一完成以下内容: (1)北煤南运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北煤南运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此工程有几条主要线路,每条线路的优缺点是什么? | 运用已学的知识,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工程对源地、目标地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影响。 | 知识迁移 |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资源调配原因:
2.西气东输:组成部分、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二.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3.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3”的基本教学形式是案例教学。这节课上得比较活跃。因为学生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并能迁移到其他案例中,本节课中,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并能迁移到其他案例中,效果较好。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