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 适用专业 | 考核性质 | 考试 | 闭卷 | 命题教师 | 考试时间 | 100分钟 | ||||||||||||||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总分 | ||||||||
| 得分 | ||||||||||||||||||||
| 评阅人 | ||||||||||||||||||||
| 复核人 | ||||||||||||||||||||
|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2分) (1)吸收操作一般用于分离___________混合物,其原理是利用气体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___________的差异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2)精馏操作的原理是利用原料中各组分的___________差异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3)萃取操作的原理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萃取剂中___________的差异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4) 全回流(R = )时,精馏段操作线的斜率为___________,提馏段操作线的斜率为____________, 对相同的xD和xW,部分回流比全回流所需的理论板数_________。 (5)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逆流接触时,___________是气液两相的主要传质面积。为保证操作过程中两相的良好接触,故填料吸收塔顶部要有良好的__________装置。 (6)写出板式塔三种不正常操作情况:(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7)对流干燥过程按干燥速率一般分为:(A)_______段,该段中空气温度_______,物料温度______,除去的是________水份;(B)_______段,该段中空气温度_______,物料温度______,除去的是________水份。(8分) 二、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两组分的相对挥发度 越小,则表示分离该物系越__________。 A. 容易; B. 困难; C. 完全; D. 不完全。 (2)二元溶液连续精馏计算中进料热状态的变化将引起以下线的变化:_________。 A. 平衡线; B. 操作线与q线; C. 平衡线与操作线; D. 平衡线与q线。 (3)正常操作下的逆流吸收塔,若因某种原因使液体量减少以至液气比小于原定的最小液气比时,下列 情况将发生? A.出塔液体浓度增加,回收率增加;B.出塔气体浓度增加,但出塔液体浓度不变;C.出塔气体浓度与出塔液体浓度均增加;D.在塔下部将发生解吸现象。 (4)萃取剂加入量应使原料和萃取剂的和点M位于 。 A. 溶解度曲线之上方区;B.溶解度曲线上 ;C. 溶解度曲线之下方区;D. 座标线上 (5)物料的平衡水份一定是。 A. 非结合水份;B. 自由水份;C. 结合水份;D. 临界水份。 | ||||||||||||||||||||
山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下)》试卷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三、计算题(50分)
1、在常压下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溶质组分。入塔气体流量为1120m3/h(标准状况),入塔气体中溶质的浓度为5%(体积),吸收率为90%,操作条件下的气液平衡关系为Y*=1.5X,液气比L/V=3,体积传质系数KYa = 100 kmol/m2h(∆Y),塔径为0.8m。试求
(1)出塔液体浓度X1;
| (2)所需填料层高度Z。 |
共 4 页 第 2 页
山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下)》试卷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2、有苯和甲苯混合物,含苯0.4,流量1000 kmol/h,在一常压精馏塔内进行分离,要求塔顶馏出液中含苯0.9(以上均为摩尔分率),苯的回收率不低于90%,泡点进料,泡点回流,取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1.5倍,已知相对挥发度α= 2.5。试求
(1)塔顶产品量D;塔底残液量W及组成xW;
(2)回流比R及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 (3)由第二块理论板(从上往下数)上升蒸汽的组成。 |
山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下)》试卷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3. 在一连续干燥器中盐类结晶,每小时处理湿物料为1000 kg,经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由40%减少至5%(均为湿基),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初始湿度H1为0.009 kg水/kg绝干气,离开干燥器时湿度H2为0.039 kg水/kg绝干气,假定干燥过程中无物料损失,试求:
(1)水分蒸发量W(kg水/h);
(2)空气消耗量L(kg绝干气/h),原湿空气消耗量L′(kg原空气/h);
| (3)干燥产品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