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质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之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育在传授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使之具备提出、发现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改进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
在教学中,我常根据教材内容,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或改编教材,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服务。利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数学知识不能依赖老师讲解,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的思考、内心的领悟才能学好。
例如:在讲解“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我将例3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调整:将 调整为,补充:补充了两个分数,然后将6个分数写成如下两行,让学生纵横观察、计算,探索规律:
横着看,第一行能化成有限小数,第二行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纵着看,这6个小数可分为3组,各组分数的分子相同。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它分子无关,须研究分母的情况,且这6个分数的分母含有的质因数情况各不相同,这样的例题变式,使学生从整体上发现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种教法对教材略加改动,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了学生创造性潜能。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例题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及好环节,它能引发学生产生创新求异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需要进行长期的培养,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形成。进行多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的常规思路,更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索、突破习惯的思维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指导。
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在练习中有意设计一道多种解法的题目,考察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实际水平,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鼓励学生说:“这道应用题有多种解法,今天,老师让大家各显其能,把这道题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题目:某建筑工地运进一批水泥,用去40吨,正好占这批水泥的,还剩水泥多少吨?
同学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对这道应用题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
①40÷ ②40÷
③40×〔(1-)÷〕=60(吨) ④40÷〔(1-)〕=60(吨)
⑤40÷2×(5-2)=60(吨) ⑥40÷=60(吨)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肯定了这几种思路的合理性,揭示了它的思维方式的差别。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激发了学生对多向思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弗赖登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教学中教师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之前,为了沟通新“平行四边形”与旧“长方形”知识的联系,新课前,我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用两根同样长,两根同样短的四根小棒,在桌面上摆成一个四边形,有的学生摆成长方形,有的学生摆成一个不是长方形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它是什么图形呢?具体形象的初步感知,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利用学生的操作结果,出示红领章,先让学生看清红领章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可它却不是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直观检验它的两组对边是否平行。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为揭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唤起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由此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的学法要引导学生做到:观察有目的,比较有标准,归纳会举例,概括会分层,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重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数学概念的建立,计算规律的发现,空间观念的形成,都是培养学生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的素材。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可先引导学生讨论:能否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再求它的面积。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圆剪成一个个面积相等的小扇形,拼成一个与圆等积的近似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己推导出圆面积计算方法。这样一步步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探求新知识的本领,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是能够形成和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而其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实施。当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实施,坚持不懈地训练。这样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好的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