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试题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阶段检测)
说明:本试卷为发展卷,采用长卷出题、自主选择、分层记分的方式,试卷满分120分,考生每一专题的题目都要有所选择,至少选做100分的题目,多选不限。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基础题50分,发展题10分)
根据观测发现,火星上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其规模远远大于地球。据此回答1—2题
1.火星上的火山喷发属于
A.自然灾害 B.自然事件 C.环境问题 D.致灾因素
2.火山喷发能导致地震,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A.周期性 B.不确定性 C.联系性 D.危害的严重性
下图是我国天气系统在某地过境时的气压与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析判断回答3—4题。
3.该天气现象是
A.冬天大风寒潮天气 B.东南沿海台风天气
C.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 D.长江流域伏旱天气
4.该天气系统是
A.快行冷锋 B.反气旋 C.强热带气旋 D.准静止锋
读某类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等值线分布图,回答5—6题。
5.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旱涝灾害 B.霜冻灾害 C.寒潮 D.台风灾害
6.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
①纬度影响 ②洋流影响 ③海陆位置影响 ④锋面影响 ⑤受地形影响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 D.②④
7.通过卫星航拍取得地面灾情信息,主要应用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传统技术
8.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生活意义重大。下列工程中,主要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A.修建“两气东输”管道 B.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C.青藏铁路 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9.2006年1月20日,某报以“珠三角咸潮敲响警钟,水资源大省竟然也叫‘渴’”为题,报道了珠江受严重咸潮威胁。以下描述中,可成为珠江咸潮成因的是
A.大量生产、生活污水排放 B.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量增加
C.珠江流域内污染加重,酸雨频发 D.珠江流域内用水量大
10.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A.地震——台风——雷暴 B.地震——海啸——泥石流
C.暴雨——山洪暴发——海啸 D.台风——风暴潮——洪水
读“20世纪50一90年代广东省年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11—12题。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 受灾人口(万人/年) | 242 | 743 | 859 | 1226 | 1590 |
| 受灾农田(万公顷/年) | 18.1 | 43.9 | 5 3.7 | 82.0 | .1 |
A.地震、洪涝、台风 B.台风、暴雨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海啸、风暴潮、干旱
12.一个时期以来,广东省受灾农田和受灾人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因是
A.寒潮灾害频繁
B.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漠
C.季风环流改变
D.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
1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14.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
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下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回答15题.
15.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盛行风是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
16.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农牧业 B.钢铁工业 C.电子工业 D.第三产业
17.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A时间 B.B时间 C.C时间 D.都不是
18.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 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 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冰川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压固形成。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珠峰地区冰川强烈消融。据此回答19—20题
19.珠峰冰川移动的主要动力是
A.气温变化 B.重力作用 C.西北季风 D.西南季风
20.珠峰冰川的大量消融,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致使黄河中游水士流失加剧 B.致使珠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
C.短期内致使三江源湿地退化 D.影响水资濒的长期的可持续利用
读“某地径流、水蚀统计图”回答21—22题
21.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雨水下渗逐年减少 B.地表破坏愈加严重
C.河流含沙量居高不下 D.植被逐年增加
22.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湖 C.退耕还牧 D.毁林开荒
23.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种植水稻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黄河含沙量增加
2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交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既能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资源供给压力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25.读“美国20世纪后期垃圾总量及处理构成变化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90年代后期美国的垃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80年代
②90年代后回收利用的垃圾总量增长速度最快
③90年代中期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大为减少
④90年代后用于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有明显增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6.下列关于垃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部分垃圾能够化害为利回归土壤
B.垃圾需要占据了大量土地,不会对水、大气产生影响
C.废电池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D.填埋处理是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27—28题
27.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 B.、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
28.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自然植被人为破坏严重 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电力生产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读“2000年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发电量所占比例统计表”,完成29—30题。
| 地区 | 水电 | 火电 | 核电 | 占全国的比重 | ||
| ① | 1.5% | 20.5% | 17% | |||
| ② | 3.3% | 11.7% | 10% | |||
| ③ | 14.2% | 34.6% | 12.2% | 30.7% | ||
| ④ | 35.1% | 20.9% | 87.8% | 24.3% | ||
| ⑤ | 29.6% | 5.8% | 9.9% |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南地区
30.我国核电集中在③④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核能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
C.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D.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综合题(共60分,基础题50分,发展题10分)
31.我国许多大城市的灰霾天气现象普遍,黄淮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四个地区更为严重,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灰霾天气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能见度少于10公里的就属于灰霾现象,5—8公里属于中度灰霾现象,少于3—5公里属于重度灰霾现象,少于3公里则是严重的灰霾现象。灰霾天气出现时,一般都伴随着风速小、强日照和相对湿度低的现象。
材料二:四川盆地某城市1998年—2005年灰霾天气日数示意图。
材料三:四川盆地某城市气象台2007年的观测数据。
(1)据图说明大气能见度与灰霾天气的关系。(2分)
(2)四川盆地冬秋季更易发生灰霾天气,试从地形、气候角度加以分析(4分)
(3)简要分析该城市灰霾天气日益增加的原因。(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震中烈度10度。强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断,通讯瘫痪,城市停水、停电。这次地震发生在工业城市,人口稠密,损失十分严重。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塌或严重破坏,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出现大量裂缝。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 851人受伤,经济损失近100亿元。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103.4E,31N)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境内大部分地区通信中断,供水、供电、道路交通受到很大影响。汶川及周遍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地震共先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经济损失逾8451亿元。
材料三 我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发生在我国河北省唐山的地震分布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一的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上;四川汶川地震是位于南北地震带上,由于_______________板块向北运动挤压亚欧板块,造成岩层断裂,发生地震。(2分)
(2)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相比,在人员伤亡方面前者多于后者,试分析原因(4分)
(3)材料一、二所述的两大地震所诱发的灾害有什么不同(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09年入冬以来,寒冷天气席卷北半球。北美洲、欧洲频繁受雪灾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也连续出现低温天气,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也连降暴雪,渤海、黄海海面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级。
材料二:山东省地形图(左图)
材料三:影响我国寒潮的源地和路径示意图(右图)
(1)阅读材料,分析烟台、威海地区冬季经常遭受雪灾的原因。(4分)
(2)暴雪天气容易造成哪些危害?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损失?(6分)
34.下图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指出围填海前后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6分)
(2)就其中一项变化,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4分)
35.下图为我国长江入海口地区及附近水域水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关于图中甲河口处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单项选择题)(2分)
A.是全世界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域
B.沿海架上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资源
C.河口南岸比北岸泥沙淤积严重
D.夏秋季节易受台风的影响
(2)丙处是我国的秦山核电站,它弥补了当地的电力不足,在此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开
发哪些能源(至少列举两种)?(2分)
(3)描述图中所示海域水质状况,并简述其形成原因。(6分)
36.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下列曲线中,较符合从①→③一线的太阳能变化曲线的是(2分)
(2)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与地形地势、气候有什么样的关系?(4分)
(3)说明在②东侧地区发展太阳能电站的有利条件。(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