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理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生物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8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天津理综,1)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从图示关系可以看出,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A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发生波动,B项错误。群落不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C项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项正确。
2.(2015天津理综,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次免疫的过程及机理。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项错误。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而不是抗性变异,B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C项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但由于病原体的过度增殖超过了鸡的免疫调节能力,导致其死亡。
3.(2015天津理综,3)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胚胎干细胞可来自对囊胚内细胞团的分离培养
B.移植前,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
C.移植后,小鼠体内靶细胞加强了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血糖调节及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和功能。小鼠胚胎干细胞可来自于对囊胚内细胞团的分离培养,A项正确。若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少胰岛素受体,则移植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也不会使其血糖恢复正常,B项错误。移植后,患病小鼠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使其靶细胞加强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项正确。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所以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项正确。
4.(2015天津理综,4)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纺锤体的作用。由题意知低温诱导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所以在减数第一次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由于纺锤体无法形成而无法分离,因此在减数第二次的后期会出现如B图所示的染色体行为。
5.(2015天津理综,5)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 )
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B.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
C.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实验。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要首先创设碱性环境,因为只有在碱性条件下,肽键才与Cu2+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所以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实验需在酸性条件下进行。D项实验则在中性条件下进行,所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6.(2015天津理综,6)2015年2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B.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
C.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
D.三亲婴儿的培育还需要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核移植、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三亲婴儿”的细胞质来自捐献者的卵母细胞,所以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所以A项正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DNA上,而捐献者并没有给“三亲婴儿”提供细胞核,所以B项正确。“三亲婴儿”的染色体来自母亲和父亲提供的生殖细胞的细胞核,所以C项错。体外受精后要经过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才能得到“三亲婴儿”,D项正确。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44分。
7.(2015天津理综,7)(15分)DHA对脑神经发育至关重要。以A、B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高产DHA融合藻。两种藻特性如下表。
| 亲本藻 | 优势代谢类型 | 固体培养基 上藻落直径 | ||
| A藻 | 自养 | 0.06 | 小 | 0.7 |
| B藻 | 异养 | 0.14 | 大 | 无 |
(1)选育的融合藻应具有A藻 与B藻 的优点。
(2)诱导融合前需用纤维素酶处理两种藻,其目的是获得 。
(3)通过以下三步筛选融合藻,步骤 可淘汰B藻,步骤 可淘汰生长速率较慢的藻落,再通过步骤 获取生产所需的融合藻。
步骤a:观察藻落的大小
步骤b:用不含有机碳源(碳源——生物生长的碳素来源)的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
步骤c:测定DHA含量
(4)以获得的融合藻为材料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如下图。
①甲组条件下,融合藻产生[H]的细胞器是 ;丙组条件下产生ATP的细胞器是 。
②与甲、丙两组相比,乙组融合藻生长速率较快,原因是在该培养条件下 。甲、乙两组DHA产量均较高,但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其原因是
。
答案:(1)产生DHA,自养特性 快速生长
(2)原生质体
(3)b a c
(4)①线粒体、叶绿体 线粒体 ②融合藻既能光能自养又能异养 融合藻利用光能和简单的无机物即能生长,不需添加葡萄糖,可降低成本,也可防止杂菌生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及杂交植株的培养和筛选。
(1)分析表格可知,要以A、B两种藻为亲本培育高产DHA融合藻,则选育的融合藻不仅要具有A藻能产生DHA和自养的优点,还要具有B藻能快速生长的特点。(2)诱导融合前要用纤维素酶处理,去掉两种藻细胞的细胞壁,其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3)B藻是异养的,只能利用有机碳源,所以步骤b可淘汰B藻;菌落的大小可衡量生长速率的快慢,所以步骤a可淘汰生长速率较慢的菌落;在a、b步骤的基础上再通过步骤c就可以获取生产所用的融合藻。(4)①甲组条件是光照、无机物,所以融合藻产生[H]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其产生[H]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丙组条件是黑暗、葡萄糖,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只有细胞呼吸,所以丙组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②由于融合藻既能光能自养又能异养,而乙组的条件是光照和葡萄糖,所以与甲、丙两组相比,乙组融合藻生长速率较快。尽管甲、乙两组DHA产量都较高,但甲组的培养条件是光照和无机物,无需添加葡萄糖,这样既可降低成本,也可防止一些杂菌生长,所以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
8.(2015天津理综,8)(16分)纤维素分子不能进入酵母细胞。为了使酵母菌能够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为原料生产酒精,构建了含3种不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下面是酵母菌转化及纤维素酶在工程菌内合成与运输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
(1)本研究构建重组质粒时可选用四种酶,其识别序列如下图。为防止酶切片段的自身连接,可选用的酶组合是 或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设置菌株Ⅰ为对照,是为了验证 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
(3)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包括 和 过程。与菌株Ⅱ相比,在菌株Ⅲ、Ⅳ中参与纤维素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还有 。
(4)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分别培养菌株Ⅱ、Ⅲ、Ⅳ,菌株 不能存活,原因是
。
(5)酵母菌生成酒精的细胞部位是 ,产生酒精时细胞的呼吸方式是 。在利用纤维素生产酒精时,菌株Ⅳ更具优势,因为导入的重组质粒含有 ,使分泌的纤维素酶固定于细胞壁,减少因培养液更新而造成的酶的流失,提高酶的利用率。
答案:(1)B(或C) C(或B)
(2)质粒DNA和酵母菌基因组
(3)转录 翻译 内质网、高尔基体
(4)Ⅱ 缺少信号肽编码序列,合成的纤维素酶不能分泌到胞外,细胞无可利用的碳源
(5)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 A基因片段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微生物培养等知识。
(1)防止酶切片段的自身连接,则选用的酶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序列应不同,所以可以用①③、①④、②③、②④组合,符合要求的是B、C。
(2)据图可知,菌株Ⅰ与菌株Ⅱ、Ⅲ、Ⅳ相比,不能产生纤维素酶,以菌株Ⅰ为对照,是为了验证质粒DNA和酵母菌基因组中不含纤维素酶基因。
(3)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由图可知,菌株Ⅱ中纤维素酶合成后并未进行加工和分泌,而菌株Ⅲ、Ⅳ中纤维素酶合成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
(4)纤维素分子不能进入酵母细胞,能分泌纤维素酶的酵母菌才能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并利用。酵母菌Ⅱ缺乏信号肽编码序列,导致合成的纤维素酶不能分泌到胞外,作为唯一碳源的纤维素不能被分解,所以无可利用的碳源。
(5)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由图可知,菌株Ⅳ由于导入了A基因片段而使纤维素酶固定于细胞壁。
9.(2015天津理综,9)(13分)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实验
| 编号 | 播种 方式 | 植株密度(×106株/公顷) | 白粉病 感染程度 | 条锈病 感染程度 | 单位 面积 产量 | |
| A品种 | B品种 | |||||
| Ⅰ | 单播 | 4 | 0 | - | +++ | + |
| Ⅱ | 单播 | 2 | 0 | - | ++ | + |
| Ⅲ | 混播 | 2 | 2 | + | + | +++ |
| Ⅳ | 单播 | 0 | 4 | +++ | - | + |
| Ⅴ | 单播 | 0 | 2 | ++ | - | ++ |
据表回答:
(1)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 ,判断依据是 。
(2)设计Ⅳ、Ⅴ两组实验,可探究
。
(3)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 。
(4)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A、B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F2中的甲、乙、丙单株自交,收获籽粒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实验小区中,统计各区F3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 实验处理 F3无病植株的比 例(%) F2植株 | 无菌水 | 以条锈 菌进行 感染 | 以白粉 菌进行 感染 | 以条锈菌+ 白粉菌进 行双感染 |
| 甲 | 100 | 25 | 0 | 0 |
| 乙 | 100 | 100 | 75 | 75 |
| 丙 | 100 | 25 | 75 | ? |
答案:(1)A Ⅰ、Ⅱ组小麦未感染白粉病
(2)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3)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4)Ttrr ttRr 18.75%(或3/16)
解析:本题考查育种及遗传的相关知识。
(1)据Ⅰ、Ⅱ组单播结果可知,A品种抗白粉病,据Ⅳ、Ⅴ组单播结果可知,B品种抗条锈病。
(2)由Ⅳ、Ⅴ组可知,B品种植株密度大时,白粉病感染程度加重,产量减少。
(3)Ⅰ、Ⅲ、Ⅳ组对比,Ⅰ组、Ⅳ组感病程度重,产量低,而Ⅲ组混播后,感病程度降低,产量最高。
(4)由实验数据可知,甲的后代(F3)中抗条锈病比例占25%,即抗条锈病为隐性性状。所以甲的抗条锈病基因型为Tt。乙的后代(F3)全抗条锈病,抗白粉病的植株占75%,说明抗白粉病为显性性状。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为Ttrr,乙的基因型为ttRr。由丙的后代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的比例分别是25%和75%可推知丙的基因型为TtRr,所以其后代(F3)中无病植株(基因型为ttR_)所占比例是1/4×3/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