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诗歌表达技巧表解(表达方式)
| 类型 | 概念 | 说明 | 表达作用 | 例句 | 赏析 |
| 表达方式 | 记叙 |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 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使内容完整,事情清晰。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 通过记叙抒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从而抒发诗人矢志报国的信念。 |
| 描写 |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写刻画。 | 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 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 |
| 议论 |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表达作者的意见。 | 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诗歌的主旨,使诗歌的主题鲜明、深刻。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 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 |
| 抒情 |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忧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 鲜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深化诗歌的主题。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 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
| 类型 | 概念 | 说明 | 表达作用 | 例句 | 赏析 |
| 修 辞 手 法 | 比喻 |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
| 比拟 |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或以此物比彼物叫拟物。 | ①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用“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 |
| 借代 |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替本体。 |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 运用借代,委婉含蓄。诗人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 | |
| 夸张 |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运用夸张,生动形象。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 |
| 对偶 |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 此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且对得圆润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
| 排比 |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④还能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运用排比,增强了感染力。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
| 反问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辞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②变化句式,打破平板,掀起波澜。 |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 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 |
| 设问 |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 运用设问,点明题旨,领起下文。诗人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 |
| 互文 | 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 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 运用互文,使诗句含蓄隽永。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诗人以第三人称描绘出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 |
| 通感 | 指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 | 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 运用通感,具体形象。“夜色”和凉水一样,完全是靠人的五官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诗人将视觉腾挪到触觉,抒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 |
| 叠字 | 为了表达的需要,将音形义同一的字连接合用在一起。 |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 开头七组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 |
| 双关 | 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运用双关,含蓄隽永。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
| 类型 | 概念 | 说明 | 表达作用 | 例句 | 赏析 |
| 抒 情 方 式 | 直接抒情 |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 淋漓酣畅,一吐为快,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铙歌·上邪》) | 写一位女子对“君”表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
| 借景抒情 |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怀。 | 一般情况下,“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诗人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有时不需要区分得太清楚。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 借景抒情,情含景中。诗人借对优美的江南春景的描绘,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留恋之情。 | |
| 情景交融 |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诗人把自己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融入到对采菊所见优美的山间田园的景物描绘之中。 | ||
| 因事抒情 | 也叫借事抒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 | 情感寓于叙事之中,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 因事抒情,含蓄委婉。诗人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流放遇赦后的喜悦畅快心情。 | |
| 托物言志 | 也叫借物抒情。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 通过描写具体外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杨忱《瀑布联句》) | 托物言志,委婉含蓄。诗人借对瀑布的描写,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 |
| 借典抒情 | 也叫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 ①古人用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②用诗文名句,佐证文意,增强说服力。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 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悲愤之情。 | |
| 咏史抒怀 | 也叫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 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 | 咏史抒怀,委婉含蓄。诗人借虞姬自刎乌江的史实,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
| 类型 | 概念 | 说明 | 表达作用 | 例句 | 赏析 |
| 描 写 方 式 | 正侧结合 |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 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
| 点面结合 | “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 | ①有点有面,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具有感染力;②材料多样,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③便于读者形成全面完整印象,增强说服力。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 点面结合,增强说服力。“功盖”句总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显著,这就是“面”;“名成”句则具体写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这就是“点”。头两句既写出诸葛亮全局性的业绩,又赞颂他对军事的贡献,很好地反映出他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功绩。 | |
| 白描 | 以勾特点、不设喻、少修饰为特征的描写方法。 |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②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嫌。 |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佚名《田家》) | 运用白描,简洁洗练。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 |
| 细节描写 |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 见微而知著,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突出中心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 细节描写,鲜明形象。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快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就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对突出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
| 以小见大 |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用具体材料表现重大主题。 | ①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将抽象事理表现得具体实在;②避免空泛,使诗歌有血有肉,内容充实。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 以小见大,化虚为实。“东风”句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东吴两个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东吴不亡,她们绝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诗人之所以这样写,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
| 类型 | 概念 | 说明 | 表达作用 | 例句 | 赏析 |
| 其 他 表 现 手 法 | 比兴 |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 ①形象生动,化实为虚;②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 运用比兴,形象生动。从孔雀因眷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 |
| 象征 |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 ①形象地表现思想情感;②具有深沉、含蓄之美;③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 运用象征,深沉含蓄。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的境况,抒发了诗人思归不得的忧伤。 | |
| 对比对照 |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事情作对照,互相比较。 | ①反衬正方,突出其鲜明特征,凸显主旨;②表现作者的好恶褒贬;③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和启示。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 运用反衬,凸显主题。诗中通过昔日繁荣和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 |
| 用典 |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①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②用诗文名句,佐证文章,增强说服力;③用典可增强文学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运用典故,含蓄委婉。词人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来表现自己抗金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
| 衬托或烘托 | 指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 ①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②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想象。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运用正衬(衬托),含蓄隽永。诗中以“多少豪杰”衬托周瑜,突出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从而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 | |
| 渲染 | 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事件、人物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 | 营造气氛,设置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预示情节结局,增强合理性、连贯性,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 首联描写俯仰所见所闻,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出浓郁的秋意。 | |
| 抑扬结合 |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抑扬结合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 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强诗歌波澜曲折之美,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
| 重章叠句 |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 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充分抒发情怀,深化诗歌主题;②回旋反复,便于记忆咏唱,增添韵律感和节奏美。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重章叠句,音韵和谐。上片写年轻时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
| 类型 | 概念 | 说明 | 表达作用 | 例句 | 赏析 |
| 结 构 方 式 | 铺垫 | 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 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 通过铺垫,引发读者兴趣。此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前三句仅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
| 卒章显志 | 诗歌结尾时显示中心。 | ①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卒章显志,突出中心。诗人以“安能”一句结尾,抒发了要自由自在、驰骋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 |
| 倒装 | 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 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突出情感。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 运用倒装,加强语势。诗中最后两句应为“溪头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抒发了诗人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脚的那家茅店时的惊喜之情。 | |
| 过渡 | 层次段落间起承上启下的词语或句子。 | ①承下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贯通;②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 |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马致远《汉宫秋》) | 此句为过渡,把想象的画面拉回别后的王宫景象。当汉元帝回眸自视时,他面对的将是更加孤独寂寞的情景。这里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在分别的刹那间,元帝心中翻腾的是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将要面临的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 | |
| 照应 |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回应。 |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前后(首尾)照应,结构完整。首联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 |
| 题文照应 | 诗歌题目与正文相照应。 |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 |||
| 首尾呼应 | 诗歌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 ①重复开头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 | 首尾照应,深化主题。此诗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照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 |
| 伏笔 |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 |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 首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既奠定全诗基调,又为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作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