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第314期)EDUCA TIONAL RESEARCH
No.3,2006 General,No.314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3
邢秀凤
[摘 要]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构建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的课堂操作程式。实验研究表明,实验班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语文“双基”得到较好的落实,并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教学法;学习策略;语文教学;学习成效;对话
[作者简介] 邢秀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师范学院小学教学法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浙江金华 321017)
“对话”理念变革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
堂。对话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视,但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对此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如将“对话”仅仅看成是一种形式,忽视了对“对话”本质的思考,缺乏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真正重视;缩小了“对话”构成者的范围,将对话仅仅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生生对话”、
“人机对话”、“生文对话”等其他的对话因素;将对话理解为外在的“对答”,而不考虑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对思想的完整表述,因此出现了诸多“零碎对话”的现象。基于这种种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进行界定,并建立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模式,给予广大一线教师以方意义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课堂教学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是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是否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是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否关注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因此,我们将从上述四个方面建立“对话”的教学策略。
一、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及内容特点
(一)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该模式以“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
1.对话核心主题
对话核心主题是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中心,是“显性对话者”———“教师、学生”与“隐性对话者”———“作者和编者”借助教材这一载体,共同构筑的一个话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对话核心主题进行对话的过程。
3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语文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为:F HB050565)的研究成果之一。
2.对话分主题
在对话核心主题的总体框架下,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他们会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些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的主题就是对话分主题。
3.对话依托点
如果说“对话核心主题”和“对话分主题”是课堂对话赖以展开的中心,那么对话依托点就是阐释对话核心主题和分主题的“论据”。语文课堂对话的依托点包括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相关内容。
4.对话式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确定“点”。通过预习和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第二,由点拉线。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示“对话分主题”。第三,由线画面。学生和教师围绕“对话分主题”,寻找各依托点,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相关问题、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同时,各依托点也可以互相批评、借鉴和补充,使单个的依托点成为整合的依托点群。第四,由面及点。学生和教师根据课堂对话情况,整合各分主题和依托点进行总结和提升,使“对话核心主题”有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研究内涵。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
1.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
将整个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始终围绕着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展开对话。“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还文学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或者从认知角度、或者从思想角度、或者从情感角度进行概括,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对话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感受。
2.力求还语文课堂最质朴的特色
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语言,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同范围和程度地陷入了“作秀”和“浮华”的怪圈。因此,语文课回归本质成了许多有思想的教师的追求。该模式在教学中有着最单纯的线索,即紧紧围绕着对话核心主题开展思考和对话,这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在这一粗壮的主干上,通过各个依托点生长出繁茂的枝叶,撑起一片富有活力的语文天地。该模式下,教师的行为是组织大家对对话核心主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不重复、语言具有个性、感情真诚,在围绕核心主题的对话中,充满着智慧。
3.将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要产生对话的需要和动机,让学生有一种对话的冲动,就必须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时产生的阅读期待,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获得的渴望与人进行交流和探讨的理解、感悟和质疑。为此我们强调开展学生预习和交流环节,在这一环节基础上,确定对话核心主题。一般情况下,可以以学生中相对比较集中的感受、疑问或建议为对话核心主题,有的时候也可以以个别同学的独特的理解作为对话核心主题。由于阅读中期待心理的原因,学生会非常希望自己的感受得到认可和支持,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就使学生的内心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需要和动机,而这种强烈的需要和动机正是学生积极对话的良好心理基础。
4.强调“对话”方式的多样性
对话式教学关注将各种形式的对话融合在一起,动、静交替。这就涉及到对话的形式问题。其实,对话并非仅仅是出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个人对文本的默读和品味,也就是学生与作者、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中,一方面保留课堂中静态的心理紧张,同时也将部分静态的心理紧张转化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时间分配,学生处于动与静交替的状态,其注意力也呈现出张与弛结合的状态。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过程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积极地探究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过程。下面就以课题组的研究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①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通过预习、谈话及书面反馈了解到,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提出的较为集中、也较有深度的问题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作为题目?课文用三个例子来写生命,有什么不一样?基于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把握,课题组在研究教材和教法的过程中逐渐明朗了本文教学的“对话核心主题”:即从对文章第一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一问的回答切入,以“生命是( )”为该课的“对话核心主题”。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以“生命是( )”作为引入和提升。
第一步:教师从身患癌症与死神顽强抗争的16岁少女张穆然的微笑、快乐、坚强、充满爱心入手引出该课学习的“对话核心主题”。
教师运用幻灯,首先呈现了带着灿烂笑容的张穆然的照片,将如此灿烂的笑容与身患绝症进行连接,从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说道:
张穆然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她天真、可爱,充满梦想。然而,中学毕业后,她不幸患上了癌症。癌症剥夺了她上学的机会,剥夺了她正常的生活。面对着癌症,面对着死亡,张穆然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坦然地笑着。你们看(出示张穆然照片),这就是不哭的张穆然。崔永元听了她的事迹很受感动,专门录制了一期与她有关的节目,当这期专辑《感受坚强》播出的时候,张穆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的亲人、朋友和所有爱她的人。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段,她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舍不得你们!生命的长短不是一个量词,活得有价值就长,没有价值就短。”同学们,张穆然已经离开了,然而她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话语)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勇气,生命是坚强,生命是坦然,生命是乐观……
接着,教师将关注点转移到课文《生命 生命》,进行了这样的过渡,并引出了“对话核心主题”:
师:生命还是什么呢?有位作家叫杏林子。她对生命也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在她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生齐读):“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生齐读题目:生命 生命)。
师:那么,杏林子认为生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去读一读,然后想一想,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出示幻灯)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是()
生命是()
生命是()
生命是()
……
第二步:学生和教师围绕着“对话核心主题”谈自己的感受,得出一个一个分主题,并运用课文(通过关键词句)或课文之外的各种依托点阐述自己的分主题。
我们首先来看下面一段课堂实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读了之后,觉得生命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生命是勇气。因为在第一自然段,她说,一只飞蛾飞来飞去地骚扰着我,趁它停下来的时候,我伸手捉住了它,这时候只要手指稍微一用力,它就动弹不了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这足以证明它很有勇气。它挣扎,说明它很想继续活着。
师:很好!×××同学说生命就是“勇气”(师板书:“勇气”,并出示相应的自然段)他是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得出的。你认为第二自然段除了写出生命是“勇气”外,还有什么呢?
生2:我觉得生命还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
师: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你是从哪里特别感受到的?
生2:我是从最后一句感受到的。因为“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这只飞蛾用最强的力量在挣扎,要飞走,尽管知道自己只是挣扎,知道自己飞不走,但它还是要试一试。
师:尽管知道力量很小,但它还要试一试,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出来吗?
生2:“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还有吗?
生3:我觉得生命是坚强。飞蛾可能觉得自己要死,但它觉得一定要活下来,所以说不管自己能不能活下来,它都要挣扎。我从“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中看出,所以说也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师:你是觉得不但可以从最后一句看出来,还可以从这一句看出来,是吗?很好!还有吗?
生4:我觉得生命是一种信念。如果说它没有这种信念的话,那它也就没有这种勇气。它知道自己的弱小,所以它如果没有信念的话,它是绝对不会挣扎的。
师:是的。生命是一种信念,因为飞蛾具有这种信念,那就是要生存,所以它在不停地挣扎,鼓动着双翅在挣扎,是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上面的实录很真实地反映了师生对该课题理念的实践,即在“生命是( )”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统领下,学生们提出了各个分主题,“生命是勇气”、
“生命是力量”、“生命是坚强”、“生命是信念”,教师热情的肯定和充满期待的“还有吗?”一语,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本质。
与此同时,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结合课文中的词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说明和阐释,这些词句就是对话得以开展的依托点。当然,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入口,通过体会语言文字和其他的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通过“说课文内容”、
“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一个先知先行者,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一些重要的但学生尚不能发现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提高语文能力。
第三步: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在该课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三种方式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
第一种,围绕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医生的听诊器听自己的心跳后得出的一句话“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进行辩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单单属于我的”一语的真正含义。对“不单单属于自己”,教师提升道:“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还属于深爱我们、把我们的生命与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的家人;我们的生命还属于曾经关心过我们、帮助过我们的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生命还属于祖国,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需要我们;我们的生命还属于这个世界,世界因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生命而丰富多彩……”对于“单单属于自己”,教师提升道:“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她,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她。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命是一种责任”。
第二种,通过在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介绍杏林子的遭遇,强化对课文一开始所说的“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的回应,将学生的理解纳入到一个经历重大人生苦难的真实人生之中,强化对生命的理解。教师是这样引入的:“通过杏林子的这篇文章,我们思考了生命。与我们的思考不同的是,作者杏林子是常常在想,生命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她会常常想呢?”在介绍了其人生灾难后,教师又以“她会在什么时候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为问题,设计了一个个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的情境,比如在杏林子不能翩翩起舞的时候、在看到伙伴们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等,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再以杏林子战胜疾病与自我,不断地为慈善事业而工作的事迹以及“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的名言,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的认识。
第三种,教师呈现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而写的一首小诗,并让学生串联起学生自己理解得出的各个分主题,进行有感情朗读,从而得到对生命的整体理解,达成“活着的每一天都很美好”的人生观,真正起到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育人目标。整个课堂对话在学生慷慨有力、乐观向上的朗读中、在饱满而强烈的感情中、在整体内涵的提升中结束。
综观这一课堂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围绕着“生命是()”这一话题展开,而在展开的过程中,学生具有非常突出的自主性,他们可以选择文本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引发,包括字词、句、段、篇以及课外的内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的逻辑联系,前后照应,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与提高的作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和主题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成效分析与研究结论
经过分布在近十所中小学校的课题组成员近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尝试,实验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教学带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和突出的成效。
1.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
我们对两所不同学校的刚上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的两个班级当场进行了问卷调查。②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时间过得有点快或特别快,这种时间错觉是由于对某项事情的兴趣程度所决定的,而兴趣又决定了其在课堂中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这种突出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重要基础。该模式实行的是一种没有强制的教学。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而且对话核心主题又来自于学生,因此,学生有了对文本学习的感受和问题,这种感受和问题就使学生形成了迫切想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这种愿望的达成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对话中,教师的欣赏和鼓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话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该教学中,采用的对话形式并不仅仅是开口说话,而是包括个体品味等方式,这就使课堂很好地实现了“动”与“静”的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将近90%的学生是喜欢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的。
2.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会学习是检验学习策略有效性的主要指标。一年多的实践初步表明,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话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的,实验班的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显得更为耐心、专注,更能客观地看待、把握对方的话语。以对话
为学习策略的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思考和发表想法的权力与机会。第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表达的能力。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锻炼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倾听对方的话语之后,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快速地整理自己的思维,理清自己的思绪,并组织好内部语言。第三,训练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进行对话,此中有分析、有综合,有具体、有抽象,但是不管如何延展,学生最终都需要回到对话核心主题上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能否参与到对话中来、能否质疑、能否对问题进行评价,可以反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缜密程度。课后当场调查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助于学生质疑问难、积极表达,有助于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对提问的优劣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在回答“今天这节课你觉得哪位同学提的问题最棒”这一问题时,对比班和实验班分别有27人次(占全班人数的44.3%)、11人次被同学提到(占30.6%)。在回答“你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如果有,请写出来”这一问题时,有13人提出异议,占全班总人数的36.1%。有7人认为生命不单单属于自己的,有2人认为“她”为什么要听自己的心跳,还有人提出写得太深奥,写得有些粗糙,有些地方容易让人误解,特别是没有杏林子的简介等不满意的地方。
9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是“有点满意”或“很满意”,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是敏捷的、严密的,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能力。这种反思能力同样也体现在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
学生们还针对“课上得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比班学生把它归结为细心(7人次)、对生命的理解(7人次)、幻灯等(6人次)、教师素质好(5人次)、方法好(8人次);实验班学生则认为是亲切(7人次)、微笑(8人次)、丰富的教具(18人次)、有趣(5人次)、方法好(8人次)。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问题讨论和研究展望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材来看,由于目前的教材内容并没有按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模式编排,这就为对话模式的实施带来了相应的困难。也对教师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从学生角度看,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来自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和把握。这就出现了如何不断改进预习的方式以克服学生对长期的预习的惰性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同时,如何解决低年级学生因书写等原因带来的预习问题。另外,从教师角度看,教学专业化绩效不显著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教学控制能力太弱③。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需要对文本的方方面面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中顺利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二是在课堂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话核心主题和依托点之间的链接,如何巧妙地将学生的各种依托点融合在一起,最后形成整合的认识和理解,都将成为该模式下的教师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三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众多具有差异性的对话信息面前,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对话的优势面对这种差异,激发不同层次的学习的对话积极性,也是教师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可见,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是有价值的,它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能,并能促进教育理解的生成。④
注释:
①执教者是市教坛新秀、名师培养对象、省春蚕奖获得者金华师范附属小学贾淑玮老师。
②课后要进行问卷调查及问卷的内容执教者事先不知晓,问卷由组长亲自一人指导学生当场完成。
③操太圣,卢乃桂.论教学专业化的理论挑战与现实困境[J].教育研究,2005,(9).
④熊川武.教育理解论[J].教育研究,2005,(8).
Dialogue2based Learning Strategy:A Chinese T eaching Model in Primary Schools
X i ng X i u f eng
Abstract:Th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adopting dialogue as learning strategy aims to constitute the class2 room operational pattern with“the key themes of dialogue”as its center,with“dialogue in themes”as its clue,with“dia2 logue backing points”as its concrete contents.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es have obviously more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earning than before;the“two f undamentals”of Chinese learning have been well implemented;the width and depth of the students’thinking opened up;the crea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stimulated and their learning ability has been improved.
K ey Words: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s,learning strategy,Chinese teaching,learning effectiveness,dia2 logue
Author:Xing Xiufeng,Vice president of Prim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nhua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Directo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eaching Methods in Primary Schools Research Department of Normal Col2 lege(Jinhua321017)
[责任编辑:杨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