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14 表格型化学实验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其对应目的的是( )
| 编号 | 实验操作 | 目的 |
| A | 取4 g NaOH加入96 m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 | 配置4% NaOH溶液 |
| B | 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 避免造成误差,使滴定结果偏低 |
| C | 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热 | 证明升高温度能促进CH3COONa水解 |
| D | 向盛有铜片的试管中加入浓硫酸,加热 | 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
2.下表中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 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 A | 向纯碱中滴加足量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溶液变浑浊 | 酸性:盐酸>碳 酸>苯酚 |
| B | 取某溶液少量,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SO |
| C | 取少量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加稀硫酸酸化,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 该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
| D | 在新制的银氨溶液试管中加入适量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试管内壁附着一层银白色金属 | 葡萄糖是还原性糖 |
3.根据下列实验内容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 实验内容 | 结论 |
| A | 某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该物质一定是氨气 |
| B | 某物质的水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 该溶液一定含有大量碳酸根离子 |
| C | 测定同浓度Na2CO3 和Na2SO4 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 碳元素非金属性弱于硫 |
| D |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搅拌并继续煮沸出现浑浊 | 制备Fe(OH)3胶体 |
4.下列实验现象、操作或反应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
| 现象、操作或反应 | 解释 |
| A.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 | 铝箔对熔化的铝有吸附作用 |
| B.向滴有稀硫酸的热淀粉液中滴加碘水,液体呈蓝色 | 淀粉在此条件下未水解 |
| C.向盛有足量Zn和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 | 形成锌铜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 |
| D.鸡蛋清溶液遇乙酸铅溶液会产生沉淀 | 蛋白质发生盐析 |
5.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 A | 向盛有10滴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 mol·L-1 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1 Na2S溶液 | 证明AgCl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 |
| B | 向2 mL甲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向2 mL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 证明与苯环相连的甲基易被氧化 |
| C |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 | 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
| D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 验证淀粉已水解 |
6.下列反应中,相关示意图错误的是( )
| A | B | C | D |
| 将二氧化硫通入到一定量新制氯水中 | 将氨水滴入到一定量氯化铝溶液中 | 将铜粉加入到一定量浓中 | 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氯化铁溶液中 |
| | | |
7.由下列实验事实所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 实验事实 | 结论 |
| A | 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 Cl2是电解质 |
| B | SO2通入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BaSO3不溶于强酸 |
| C | NaHCO3溶液与NaAlO2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 结合H+的能力:CO |
| D | 常温下白磷可自燃而氮气须在放电时才与氧气反应 | 非金属性:P>N |
8.下列实验对应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 A | B | C | D |
| 实验 | | | | |
| 结论 | 能组成ZnCu原电池 | 能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白色沉淀 为BaSO3 | 说明反应2NO2N2O4(无色) ΔH>0 |
9.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 A | 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 HNO3分解成了NO2 |
| B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 | 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 |
| C |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H2SO4,加热至170°C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红色褪去 | 使溶液褪色的气体是乙烯 |
| D | 向饱和Na2CO3中通入足量CO2 溶液变浑浊 | 析出了NaHCO3 |
10.下图是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性质的实验图。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 |
| A |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 NH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了NH4Cl固体 |
| B |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
| C |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 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 |
| D |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
11.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操作和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
| B | 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血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血红色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
| C |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 该气体一定是SO2 |
| D | 向试管中的溶液加NaOH加热,将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 该溶液中一定含NH |
12.下列比较项与依据的化学反应事实不对应的是
| 比较项 | 依据的化学反应事实 |
| A | 比较Cl和S的非金属性 | Na2S + 2HCl=2NaCl + H2S↑ |
| B | 比较Fe2+和Br-的还原性 | 6FeBr2+ 3Cl2(少量)=2FeCl3+ 4FeBr3 |
| C | 比较碳酸和苯酚的酸性 | C6H5ONa + CO2+ H2O=C6H5OH + NaHCO3 |
| D | 比较氯化银和碘化银的溶解度 | AgCl(s)+I-(aq)=AgI(s)+ Cl-(aq) |
13.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 A |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 | 将苯和浓混合后加热 |
| B |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少量氯化钠杂质 | 向含有氯化钠杂质的硫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银溶液,过滤 |
| C | 制备Fe(OH)3胶体 | 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
| D | 浓的氧化性强于稀 | 向盛有少量浓、稀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铜片 |
14..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A | 滴加BaCl2溶液 | 生成白色沉淀 | 原溶液中有SO42- |
| B |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 下层溶液显紫色 | 原溶液中有I- |
| C |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 火焰呈黄色 | 原溶液中有Na+,无K+ |
| D |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 试纸不变蓝 | 原溶液中无NH4+ |
答案
1.B 2.D 3.C 4.C 5.D 6.B 7.C 8.A 9.D 10.A 11.B
12.A 13.D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