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电流转换电压电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0:57:46
文档

电流转换电压电路

第1章设计目标…………………………………………(2)第2章设计要求…………………………………………(2)第3章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2)第4章电路基本原理……………………………………(3)第5章实验过程…………………………………………(7)第6章结束语……………………………………………(12)第7章元件清单…………………………………………(14)附图……………………………………………………………(14)参考文献………………………………………………………(16)一、设计目标半
推荐度:
导读第1章设计目标…………………………………………(2)第2章设计要求…………………………………………(2)第3章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2)第4章电路基本原理……………………………………(3)第5章实验过程…………………………………………(7)第6章结束语……………………………………………(12)第7章元件清单…………………………………………(14)附图……………………………………………………………(14)参考文献………………………………………………………(16)一、设计目标半
第1章    设计目标…………………………………………(2)

第2章    设计要求…………………………………………(2)

第3章    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2)

第4章    电路基本原理……………………………………(3)

第5章    实验过程…………………………………………(7)

第6章    结束语……………………………………………(12)

第7章    元件清单…………………………………………(14)

附图……………………………………………………………(14)

参考文献………………………………………………………(16)

一、设计目标

半导体三极管的β值可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但存在读数不直观和误差较大等缺点。本题目要求用数字显示测量电路来测量三极管的β值,既直观又方便,而且误差小。

二、设计要求

设计并制作一个半导体三极管β值数字显示测量电路,电路制作好后,测试中不需人工调节便能满足测试条件。并且插入三极管到指定位置,打开电源后,即显示被测三极管的β值,其响应时间不超过1s。

其功能指标如下:

(1)设计指标

1.可测量NPN硅三极管的直流放大系数β值(设0<β<199.9),其测试条件如下:

  ,允许误差±2%   

 ,且对应于不同的三极管的不同β值,的值基本不变;

 测量精度要求<±1%。

2.在测量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手动调节,便可自动满足上述测试条件。

3.测量电路设有被测三极管的三个插孔,分别标上e、b、c,当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分别插入e、b、c插孔时,打开电源后,数字显示器自动显示出被测三极管的β值,响应时间不超过1s。

4.数字显示的读数要清晰,无重叠或跳动现象。

(2)设计要求

    1.画出电路框图;

    2.每单元的电路图;

    3.元器件清单及参数选择(包括芯片、型号、数量、电阻、运放等)。

(3)制作要求

     电路自行安装与调试,并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总结

     编写设计报告,包括安装与调试的过程说明,数据与波形,心得体会及意见等等。

三、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电子系统设计一般是采用搭积木式的方法进行,即由器件搭成电路板,由电路板搭成电子系统。系统常用的“积木块”是固定功能的标准集成电路,如运算放大器、74系列TTL,4000/4500系列CMOS芯片和一些固定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者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器件,由器件组成电路板,最后完成系统设计。

首先大概猜想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按功能划分,依据功能查找能够实现该功能的芯片,找到一系列的相关芯片,然后考察各种芯片的具体性能和具体电路,选择性能满足设计而电路设计又可行简单的方案。

功能的划分依据所学的模电和数电知识,而要实现该功能则可以参考书本的例子,进行加工以便完全满足需要。主要参考书本的例子和常用的集成电路来进行设计。

具体芯片的资料,一般要靠百度搜索,只要在百度上输入芯片型号,一般都能链接到很多专门的芯片参考资料,综合提取出我们所需要的。

然后,我们设计出数显三极管β值测量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同时也就得到了主要元器件的明细表。设计的工作主要是在Protel99SE和Multisim 8下进行,前者用来画电路图,后者是用来仿真实验。

最后,我们在电子楼实验室进行了三天的电路安装与调试,最后一天时间写报告和上交给老师检查。

四、电路基本原理

基本设计思想及原理框图

    此三极管β值数字显示测量电路能对β值为0~199.9范围内的NPN三极管进行测量并能以数字形式显示其β值。

1、三极管是CCCV器件,要测量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必须给三极管以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使三极管处在线性放大区,若一定,则正比于β值,即= β。 

2、要对三极管β值进行测量,可将三极管集电极电流转换为相应的电压输出,的大小也正比于β值,然后再由A/D转换器将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再由译码驱动电路将此数字信号译成BCD码,最后由显示电路(数码管)显示。

3、若所测三级管β值超过量程,则蜂鸣器会自动报警。

报警电路

原理框图:

I/V转换电路

译码驱动电路

LED显示电路

模数转换电路

电压调整电路

被测三极管

静态工作电路

 直流稳压电源

单元电路设计和分析

1.被测三极管

    被测三极管选用NPN型: 

    

2.静态工作电路及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三极管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基极偏置电阻1.43MΩ。由于已经规定测试条件:①,允许误差②,而且对应于不同的三极管的不同β值基本不变。按要求得出以下电路:

假定BE压降为0.7V,那么基极电流为10微安,集电极电流为10微安的β倍,CE电压由C的电位决定。

使用集成运放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由于BJT是CCCS器件,其输出等效为受控电流源,所以采用反相比例运算电路进行电流-电压的转换,因为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输入电阻低。同时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对运放的共模抑制比要求低,其输出电阻很低,这是优点。在理想运放下,输入电阻为0,所以输出电压为(Is*Rf)。实际输入电阻不为零,所以信号源内阻比输入电阻越大,电路的转换精度就越高。

为便于I/V转换,设为定值,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反相输入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器的输出电压。

                                       Rf=1K

                                 +5V

                                8

                          2  

                                            1

               NPN           3

Rb=                                  LM358

1.43                             4

MΩ       U= -15V

                       工作点设置及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使,则:

 

 

                         = 0.1β  

  =0.7V,当β=199.9时,=1999

3.电压调整电路

      

        

       

前面一个运放是反向输入,因而输出电压为负值,需再接一个反向输入的运放使电压为正。且当β值为199.9时,转换成对应的电压信号输出为1.999V,那么显示的电压值要趋近于1.999,通过微调电位计R来达到。

3位数字电压表电路原理图

4.模数转换电路

5.译码驱动电路

上图为3位数字电压表电路原理图。图用了4块集成片和一块由七段数码数码管组成的LED显示器,其中:

     CC14433用作A/D转换器,MC1403作为基准电压电源电路,提供稳定的基准电压,调节1 KΩ电阻,可以获得所需的基准电压值,本例VREF=2V。

     MC14511用作译码驱动器,它可将1位8421BCD码(Q0Q1Q2Q3)译码后,由a,b,c,d,e,f,g端输出,再经外接限流电阻去分别驱动七段显示管的7个字段。

     MC1413为7路达林顿管驱动器,用它分别驱动各七段显示管的公共阴极,各路的输入是位选通信号(DS1~DS4)以及Q2等控制信号。

6.LED显示电路

显示电路由四个数码管构成。从的四个输出分别用于四个数码管的片选,而从的输出则跟四个数码管的输入一起连接,四个数码管显示是通过片选的控制而轮流显示。只是时间快,人眼无法区别而已。电路如下:

     

首先,数据选择器输出千位数据,这时Q3代表千数位,Q3=0时表示千数位为1;Q3=1时,千数位为0。Q2 Q0经MC14511译码后,驱动各七段显示管对应显示0或1,同时输出千位选通信号DS1、推动MC1413,使千位显示管发亮,其他3个管都不亮。

然后,数据选择器输出Q0Q1Q2Q3输出百位8421BCD码,同时输出百位选通信号DS2,去驱动百位七段显示管发亮,接着是十位、个位分别发亮、如此使4个显示管不断快速循环发亮,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即可看到完整的测量结果。一般称这种显示方法为动态显示。

在基准电压=2V时,测量范围为-1.999~1.999V,输入电压超过这个范围时,由OR’端的溢出信号控制MC4511的BI’端,使显示数字熄灭。

另外,右边第二个显示管小数点dp经电阻接高电平+5V点亮。

五、实验过程

实验时间:第18周 星期一 ~ 星期日

星期一

选题,8个题目,每题选的组数不得超过两组,这是各班内部协调的,因为我去得比较晚,只选到了这个题目。

星期二 ~ 星期日

搜集信息,主要去图书馆借资料书和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和处理信息,并拟定设计。用Multisim8软件进行仿真测试,并用Protel99SE画电路图。

电流转换电压电路精度的仿真实验

【部分仿真测试条件:电阻精度5%,电压表内阻1GΩ,电流表内阻1nΩ】

放大倍数设置为10,转换输入电流为100微安,输出电压值为:

左上无二级运放:102.042mV

右上为反相比例运算:-99.14mV

左下为同相比例运算:103.941mV

理想值的绝对值应该为100.0mV。

显然,左上的电路最简单,而右上的电路比较精确。

三极管测试条件的稳定度仿真实验

                                           

以基极限流电阻和恒压源提供基极电流,仿真实验里不同型号的三极管基极电流没有变化。

后级电路对集电极电流和CE管脚间电压的影响。仿真实验显示影响可以忽略

在Protel99SE上作电路原理图:

实验时间:第19周 星期一 ~ 星期四

星期一

元器件和实验箱,向指导老师报告缺少、已坏的元器件。

②根据元器件的大小和功能,在实验箱的面包板上,拟定大概的位置。

③先确定主要器件的位置,尝试布线。这次布线只是尝试,目的在于发现需要跳线的地方并排除,所以没有考虑美观整齐。

④线路连好后,进行通电测试。本设计的数电部分实质是一个最大量程为1.999V的电压表。调整ADC的基准电压,用毫伏表观察,使其为2V。

由实验箱稳压电源提供测量电压,数码管的显示弱,而且不稳定,怀疑是数码管的限流电阻太大。更换小阻值的电阻后,情况稍微好转。但是后三位的显示相同,而且,显示的电压值严重偏差毫伏表的测量值,没有应有的线性关系。最后,经过排查,发现译码器电路MC14511的LE端没接地。排除后,数码显示的值立刻正常,但是亮度很弱。继续排查,根据原理,故障锁定在MC1413上,发现其电源端导线接触不良,造成其工作不稳定,排除故障后,数码管示数稳定而亮度也足够。实验电路的显示电压值与毫伏表有小于0.1V的偏差,调节基准电压后,使其偏差小于0.01。

星期二

①第一次布线已经避免了飞线,于是将当前的器件分布确定为最终方案。截长取短,去弯留直,耗时耗费体力的工作。

②布线完成后,检查电源是否正确,然后上电开机,电路正常工作。

③完成模拟电路的布线工作。模拟电路的线路不多,故很快完成。

④进行模拟电路的调试。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的调整:调整R1使毫伏表示数和微安表示数的数值相同。

三极管基极电流的调整:调整电位器,使电流为10uA。

⑤以上调试正确就可以把各部分相连,然后对三极管进行测量。该电路得出的测量值比数字式万用表的hfe挡的值大,这是因为测试的条件不一样(和不同),β值并不是固定的常数。

⑥三极管β值的测量。详细的测量结果留待日后的综合调试结束时进行。

星期三

设计要求的功能已经实现,进行电路的一些细节处理和功能的扩展。

细节的处理有:添加ADC和运放的电源去耦电容;去掉第二级运放,电路正常工作,而且便于调整精度,于是最后只使用一个运放。

扩展功能:添加超量程报警,利用MC14433的超量程信号端,控制蜂鸣器,蜂鸣器由TTL门驱动。

 

根据电路原理和仿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制订了实验调试的内容和步骤:

①不与后级相连,调整待测三极管基极限流电阻,使其不超过(9.8~10.2)uA的范围。

②不与其他功能部分相连,输入端接已经的电流源,调整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的反馈电阻,从输出端测量的电压值的数值刚好是电流值的1000倍。

③ADC的调整工作为对参考电压的调整,参考电压值应该是2V。

④各部分的调整完成后,把各部分相连,此时以数字万用表的hfe挡的对同一三极管测试的结果作对比

星期四

整理课程设计报告,进一步完善电路,上交实验箱电路给指导老师检查。

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1) 七段显示器与七段译码器的测量

把显示器与MC14511相连,第一次接好时,数码管完全没有显示数字,检查后发现是数码管未接地而造成的,接地后发现还是无法正确显示数字,用万用表检测后,发现是因芯片引脚有些接触不良而造成的,所以确认芯片是否接触良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2) 由于MC14433的输入端的电压应在0到2V之间,故数码管的量程应在0~199.9,当三端的电压超过2V时,数码管将没数字显示,由于第三个数码管的小数点位总是接5V电压,故小数点总是亮的。

(3)在工作点设置及I/V转换电路电路中,Rf应该用电位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实验箱上的电位器不是很稳定,所以直接用1K的固定电阻代替,误差反而会更小一些。

(4) 在模数转换电路中,应调节电位器使得电位器上的压降位2V,作为基准电压。

三极管测量以及电阻测量结果

晶体管型号实验电路测量值万用表DT—930F+测量值

9013192.8153
3DG6A87

127.3113.9
3DG6A87

112.4104.1
3DG6A87

99.893.8
3DG6A87

97.592.3
3DG6BJ79.873.8
3DG6B.973.3
3DG6BJ76.273.1
3DG6B79.372.1
3DG6B67.962.5
3DG6B6358.6
3DG27DJ22.323.8
3DG12P11.512.4
本电路测量并显示的是三极管的直流放大系数β,BJT的β值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只有在恒流特性比较好的区域,才可认为是基本不变的。当集电极电流很小时,β值也较小。集电极电流增大时,β值也随之增大。当集电极电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β值达到最大而且基本保持不变。

因为,β值还受到()的影响。这个电流与少数载流子关系密切,受温度影响较大。

六、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过程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①选题、搜集信息 ②分析和处理信息、拟定设计 ③动手设计和解决问题、完成设计,整理报告。

由于每年的题目都是一样,所以一些电路在长时间的实践证明之下成为经典电路,被沿用至今。电路图可以从高年级的同学得到,甚至某些实验室老师也会把实验所需元器件以套件形式保留,以备下一届的课程设计。由于电路的设计方法是自下而上,所以解决核心功能的核心集成电路是最重要的,电路的难易程度基本由所用集成电路决定。形象的说,就是“看菜吃饭”。这是传统电子设计的不足,尤其在没有特定功能IC而使用通用IC的情况下。可以说,这是面向IC的开发过程。

只要确定核心IC,那么电路也就确定了,因为半导体厂商会提供IC的datasheet,里面有IC的各种参数和使用范例。本设计的核心在于模数转换,设计是在MC14433的基本电路上进行外围扩展得到的。外围电路的作用是做信号传输和转换,转换为MC14433能够识别的信号再进行处理。电路设计过程借助了Multisim8软件。使用该软件可以很方便检查电路是否有错,但是不能够完全证明其可行。设计思想没有错误,EDA的检查也通过了,那么电路拟定了。传统电子设计没有借助EDA,所以很多问题不能预先发现,这也是传统电子设计开发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有了电路图,在面包板上进行试验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唯一的难度是避免跳线飞线。飞线跳线的存在的唯一好处是便于布线,但是其缺点也相当明显:当电路出故障时不便于排查,也不便设计者以外的人检查电路,并且会带来电磁干扰。在搭接基本电路时,常见的故障是连线的漏接和接错。只要不是电源接反,不是短路问题,一般不会烧坏元器件和设备。由于使用经典电路,可以排除电路设计本身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出在扩展功能上。一些功能的扩展有时会影响整个电路的正常工作。主电路和扩展电路均可工作,但是接连就会发生故障。在本设计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CMOS与TTL电路的连接。这种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遇到,考试也不考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所认识。在动手和动脑交替的过程,这样不仅动手能力加强了,脑子里的认识也一并加强了。

    课程设计考察了学生们动手调试的能力。因为,无论电路如何经典,都不能保证只要把线连起来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尤其是出现故障时,更需要分析和调试,找出故障的原因。本设计是数电和模电混合电路,模电的调试要求较高。要知道哪个地方要调试,要调试到什么程度。调试的过程也就是对电路原理理解的进一步加深。

    本设计有不足的地方,就是精度没有达到要求。误差不仅出现在模拟电路上,而且还出现在ADC上。模拟电路的误差已经通过微调电阻解决,但是ADC的误差却无法通过微调基准电压源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布线工艺上,我们尽量使模拟电路的接线很短。

我们还对模拟电路和模数混合电路设置了电源去耦,但是效果不明显。怀疑ADC的质量。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对传统电子设计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七、元件清单

序号名称数量备注
1CSU-7课程设计实验箱

1个

2钳子,剪刀,镊子各1把

3MC14433芯片

1片

模数转换
4MC14511芯片

1片

译码驱动
5MC1413芯片

1片

片选芯片
6MC1403芯片

1片

7LM358芯片

1片

双功放芯片
81M+470KΩ电阻

各1个

91KΩ电阻

9个

1020KΩ电阻

2个

1116KΩ电阻

1个

1210KΩ电位器

1个

13电容3个

2*0.1µF,1*0.33µF

14八段数码管4个

共阴极
15半导体三极管1个

NPN型

16万用表1个

17导线若干
1874LS02芯片

1个

附图:

                                连接中的电路

                             连接中的电路

                                连接完以后的电路

1

元器件分布示意图:

10

6

2

9

4

3

8

5

7

1-电位器组   2-MC1403(基准电压源)  3-MC14433(ADC)  4-LM358(电流电压转换)  5-蜂鸣器 6-MC14511(BCD译码器) 7-74LS02(4-2输入或非门)  8-MC1413(反相驱动器) 9-数码管  10-GND、电源等

参考文献:

1.《电工电子实验教程(修订版)》主编:陈明义 宋学瑞 中南大学出版社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类)》主编:罗桂娥 中南大学出版社 

3.《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类)(第二版)》主编:陈明义 中南大学出版社 

文档

电流转换电压电路

第1章设计目标…………………………………………(2)第2章设计要求…………………………………………(2)第3章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2)第4章电路基本原理……………………………………(3)第5章实验过程…………………………………………(7)第6章结束语……………………………………………(12)第7章元件清单…………………………………………(14)附图……………………………………………………………(14)参考文献………………………………………………………(16)一、设计目标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