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设计要求…………………………………………(2)
第3章 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2)
第4章 电路基本原理……………………………………(3)
第5章 实验过程…………………………………………(7)
第6章 结束语……………………………………………(12)
第7章 元件清单…………………………………………(14)
附图……………………………………………………………(14)
参考文献………………………………………………………(16)
一、设计目标
半导体三极管的β值可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但存在读数不直观和误差较大等缺点。本题目要求用数字显示测量电路来测量三极管的β值,既直观又方便,而且误差小。
二、设计要求
设计并制作一个半导体三极管β值数字显示测量电路,电路制作好后,测试中不需人工调节便能满足测试条件。并且插入三极管到指定位置,打开电源后,即显示被测三极管的β值,其响应时间不超过1s。
其功能指标如下:
(1)设计指标
1.可测量NPN硅三极管的直流放大系数β值(设0<β<199.9),其测试条件如下:
,允许误差±2%
,且对应于不同的三极管的不同β值,的值基本不变;
测量精度要求<±1%。
2.在测量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手动调节,便可自动满足上述测试条件。
3.测量电路设有被测三极管的三个插孔,分别标上e、b、c,当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分别插入e、b、c插孔时,打开电源后,数字显示器自动显示出被测三极管的β值,响应时间不超过1s。
4.数字显示的读数要清晰,无重叠或跳动现象。
(2)设计要求
1.画出电路框图;
2.每单元的电路图;
3.元器件清单及参数选择(包括芯片、型号、数量、电阻、运放等)。
(3)制作要求
电路自行安装与调试,并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总结
编写设计报告,包括安装与调试的过程说明,数据与波形,心得体会及意见等等。
三、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电子系统设计一般是采用搭积木式的方法进行,即由器件搭成电路板,由电路板搭成电子系统。系统常用的“积木块”是固定功能的标准集成电路,如运算放大器、74系列TTL,4000/4500系列CMOS芯片和一些固定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者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器件,由器件组成电路板,最后完成系统设计。
首先大概猜想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按功能划分,依据功能查找能够实现该功能的芯片,找到一系列的相关芯片,然后考察各种芯片的具体性能和具体电路,选择性能满足设计而电路设计又可行简单的方案。
功能的划分依据所学的模电和数电知识,而要实现该功能则可以参考书本的例子,进行加工以便完全满足需要。主要参考书本的例子和常用的集成电路来进行设计。
具体芯片的资料,一般要靠百度搜索,只要在百度上输入芯片型号,一般都能链接到很多专门的芯片参考资料,综合提取出我们所需要的。
然后,我们设计出数显三极管β值测量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同时也就得到了主要元器件的明细表。设计的工作主要是在Protel99SE和Multisim 8下进行,前者用来画电路图,后者是用来仿真实验。
最后,我们在电子楼实验室进行了三天的电路安装与调试,最后一天时间写报告和上交给老师检查。
四、电路基本原理
基本设计思想及原理框图
此三极管β值数字显示测量电路能对β值为0~199.9范围内的NPN三极管进行测量并能以数字形式显示其β值。
1、三极管是CCCV器件,要测量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必须给三极管以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使三极管处在线性放大区,若一定,则正比于β值,即= β。
2、要对三极管β值进行测量,可将三极管集电极电流转换为相应的电压输出,的大小也正比于β值,然后再由A/D转换器将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再由译码驱动电路将此数字信号译成BCD码,最后由显示电路(数码管)显示。
3、若所测三级管β值超过量程,则蜂鸣器会自动报警。
报警电路
原理框图:
I/V转换电路
译码驱动电路
LED显示电路
模数转换电路
电压调整电路
被测三极管
静态工作电路
直流稳压电源
单元电路设计和分析
1.被测三极管
被测三极管选用NPN型:
2.静态工作电路及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三极管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基极偏置电阻1.43MΩ。由于已经规定测试条件:①,允许误差②,而且对应于不同的三极管的不同β值基本不变。按要求得出以下电路:
假定BE压降为0.7V,那么基极电流为10微安,集电极电流为10微安的β倍,CE电压由C的电位决定。
使用集成运放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由于BJT是CCCS器件,其输出等效为受控电流源,所以采用反相比例运算电路进行电流-电压的转换,因为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输入电阻低。同时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对运放的共模抑制比要求低,其输出电阻很低,这是优点。在理想运放下,输入电阻为0,所以输出电压为(Is*Rf)。实际输入电阻不为零,所以信号源内阻比输入电阻越大,电路的转换精度就越高。
为便于I/V转换,设为定值,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反相输入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器的输出电压。
Rf=1K
+5V
8
2
1
NPN 3
Rb= LM358
1.43 4
MΩ U= -15V
工作点设置及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使,则:
= 0.1β
=0.7V,当β=199.9时,=1999
3.电压调整电路
前面一个运放是反向输入,因而输出电压为负值,需再接一个反向输入的运放使电压为正。且当β值为199.9时,转换成对应的电压信号输出为1.999V,那么显示的电压值要趋近于1.999,通过微调电位计R来达到。
3位数字电压表电路原理图
4.模数转换电路
5.译码驱动电路
上图为3位数字电压表电路原理图。图用了4块集成片和一块由七段数码数码管组成的LED显示器,其中:
CC14433用作A/D转换器,MC1403作为基准电压电源电路,提供稳定的基准电压,调节1 KΩ电阻,可以获得所需的基准电压值,本例VREF=2V。
MC14511用作译码驱动器,它可将1位8421BCD码(Q0Q1Q2Q3)译码后,由a,b,c,d,e,f,g端输出,再经外接限流电阻去分别驱动七段显示管的7个字段。
MC1413为7路达林顿管驱动器,用它分别驱动各七段显示管的公共阴极,各路的输入是位选通信号(DS1~DS4)以及Q2等控制信号。
6.LED显示电路
显示电路由四个数码管构成。从的四个输出分别用于四个数码管的片选,而从的输出则跟四个数码管的输入一起连接,四个数码管显示是通过片选的控制而轮流显示。只是时间快,人眼无法区别而已。电路如下:
首先,数据选择器输出千位数据,这时Q3代表千数位,Q3=0时表示千数位为1;Q3=1时,千数位为0。Q2 Q0经MC14511译码后,驱动各七段显示管对应显示0或1,同时输出千位选通信号DS1、推动MC1413,使千位显示管发亮,其他3个管都不亮。
然后,数据选择器输出Q0Q1Q2Q3输出百位8421BCD码,同时输出百位选通信号DS2,去驱动百位七段显示管发亮,接着是十位、个位分别发亮、如此使4个显示管不断快速循环发亮,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即可看到完整的测量结果。一般称这种显示方法为动态显示。
在基准电压=2V时,测量范围为-1.999~1.999V,输入电压超过这个范围时,由OR’端的溢出信号控制MC4511的BI’端,使显示数字熄灭。
另外,右边第二个显示管小数点dp经电阻接高电平+5V点亮。
五、实验过程
实验时间:第18周 星期一 ~ 星期日
星期一
选题,8个题目,每题选的组数不得超过两组,这是各班内部协调的,因为我去得比较晚,只选到了这个题目。
星期二 ~ 星期日
搜集信息,主要去图书馆借资料书和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和处理信息,并拟定设计。用Multisim8软件进行仿真测试,并用Protel99SE画电路图。
电流转换电压电路精度的仿真实验
【部分仿真测试条件:电阻精度5%,电压表内阻1GΩ,电流表内阻1nΩ】
放大倍数设置为10,转换输入电流为100微安,输出电压值为:
左上无二级运放:102.042mV
右上为反相比例运算:-99.14mV
左下为同相比例运算:103.941mV
理想值的绝对值应该为100.0mV。
显然,左上的电路最简单,而右上的电路比较精确。
三极管测试条件的稳定度仿真实验
以基极限流电阻和恒压源提供基极电流,仿真实验里不同型号的三极管基极电流没有变化。
后级电路对集电极电流和CE管脚间电压的影响。仿真实验显示影响可以忽略
在Protel99SE上作电路原理图:
实验时间:第19周 星期一 ~ 星期四
星期一
元器件和实验箱,向指导老师报告缺少、已坏的元器件。
②根据元器件的大小和功能,在实验箱的面包板上,拟定大概的位置。
③先确定主要器件的位置,尝试布线。这次布线只是尝试,目的在于发现需要跳线的地方并排除,所以没有考虑美观整齐。
④线路连好后,进行通电测试。本设计的数电部分实质是一个最大量程为1.999V的电压表。调整ADC的基准电压,用毫伏表观察,使其为2V。
由实验箱稳压电源提供测量电压,数码管的显示弱,而且不稳定,怀疑是数码管的限流电阻太大。更换小阻值的电阻后,情况稍微好转。但是后三位的显示相同,而且,显示的电压值严重偏差毫伏表的测量值,没有应有的线性关系。最后,经过排查,发现译码器电路MC14511的LE端没接地。排除后,数码显示的值立刻正常,但是亮度很弱。继续排查,根据原理,故障锁定在MC1413上,发现其电源端导线接触不良,造成其工作不稳定,排除故障后,数码管示数稳定而亮度也足够。实验电路的显示电压值与毫伏表有小于0.1V的偏差,调节基准电压后,使其偏差小于0.01。
星期二
①第一次布线已经避免了飞线,于是将当前的器件分布确定为最终方案。截长取短,去弯留直,耗时耗费体力的工作。
②布线完成后,检查电源是否正确,然后上电开机,电路正常工作。
③完成模拟电路的布线工作。模拟电路的线路不多,故很快完成。
④进行模拟电路的调试。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的调整:调整R1使毫伏表示数和微安表示数的数值相同。
三极管基极电流的调整:调整电位器,使电流为10uA。
⑤以上调试正确就可以把各部分相连,然后对三极管进行测量。该电路得出的测量值比数字式万用表的hfe挡的值大,这是因为测试的条件不一样(和不同),β值并不是固定的常数。
⑥三极管β值的测量。详细的测量结果留待日后的综合调试结束时进行。
星期三
设计要求的功能已经实现,进行电路的一些细节处理和功能的扩展。
细节的处理有:添加ADC和运放的电源去耦电容;去掉第二级运放,电路正常工作,而且便于调整精度,于是最后只使用一个运放。
扩展功能:添加超量程报警,利用MC14433的超量程信号端,控制蜂鸣器,蜂鸣器由TTL门驱动。
根据电路原理和仿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制订了实验调试的内容和步骤:
①不与后级相连,调整待测三极管基极限流电阻,使其不超过(9.8~10.2)uA的范围。
②不与其他功能部分相连,输入端接已经的电流源,调整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的反馈电阻,从输出端测量的电压值的数值刚好是电流值的1000倍。
③ADC的调整工作为对参考电压的调整,参考电压值应该是2V。
④各部分的调整完成后,把各部分相连,此时以数字万用表的hfe挡的对同一三极管测试的结果作对比
星期四
整理课程设计报告,进一步完善电路,上交实验箱电路给指导老师检查。
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1) 七段显示器与七段译码器的测量
把显示器与MC14511相连,第一次接好时,数码管完全没有显示数字,检查后发现是数码管未接地而造成的,接地后发现还是无法正确显示数字,用万用表检测后,发现是因芯片引脚有些接触不良而造成的,所以确认芯片是否接触良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2) 由于MC14433的输入端的电压应在0到2V之间,故数码管的量程应在0~199.9,当三端的电压超过2V时,数码管将没数字显示,由于第三个数码管的小数点位总是接5V电压,故小数点总是亮的。
(3)在工作点设置及I/V转换电路电路中,Rf应该用电位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实验箱上的电位器不是很稳定,所以直接用1K的固定电阻代替,误差反而会更小一些。
(4) 在模数转换电路中,应调节电位器使得电位器上的压降位2V,作为基准电压。
三极管测量以及电阻测量结果
| 晶体管型号 | 实验电路测量值 | 万用表DT—930F+测量值 |
| 9013 | 192.8 | 153 |
| 3DG6A87 | 127.3 | 113.9 |
| 3DG6A87 | 112.4 | 104.1 |
| 3DG6A87 | 99.8 | 93.8 |
| 3DG6A87 | 97.5 | 92.3 |
| 3DG6BJ | 79.8 | 73.8 |
| 3DG6B | .9 | 73.3 |
| 3DG6BJ | 76.2 | 73.1 |
| 3DG6B | 79.3 | 72.1 |
| 3DG6B | 67.9 | 62.5 |
| 3DG6B | 63 | 58.6 |
| 3DG27DJ | 22.3 | 23.8 |
| 3DG12P | 11.5 | 12.4 |
因为,β值还受到()的影响。这个电流与少数载流子关系密切,受温度影响较大。
六、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过程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①选题、搜集信息 ②分析和处理信息、拟定设计 ③动手设计和解决问题、完成设计,整理报告。
由于每年的题目都是一样,所以一些电路在长时间的实践证明之下成为经典电路,被沿用至今。电路图可以从高年级的同学得到,甚至某些实验室老师也会把实验所需元器件以套件形式保留,以备下一届的课程设计。由于电路的设计方法是自下而上,所以解决核心功能的核心集成电路是最重要的,电路的难易程度基本由所用集成电路决定。形象的说,就是“看菜吃饭”。这是传统电子设计的不足,尤其在没有特定功能IC而使用通用IC的情况下。可以说,这是面向IC的开发过程。
只要确定核心IC,那么电路也就确定了,因为半导体厂商会提供IC的datasheet,里面有IC的各种参数和使用范例。本设计的核心在于模数转换,设计是在MC14433的基本电路上进行外围扩展得到的。外围电路的作用是做信号传输和转换,转换为MC14433能够识别的信号再进行处理。电路设计过程借助了Multisim8软件。使用该软件可以很方便检查电路是否有错,但是不能够完全证明其可行。设计思想没有错误,EDA的检查也通过了,那么电路拟定了。传统电子设计没有借助EDA,所以很多问题不能预先发现,这也是传统电子设计开发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有了电路图,在面包板上进行试验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唯一的难度是避免跳线飞线。飞线跳线的存在的唯一好处是便于布线,但是其缺点也相当明显:当电路出故障时不便于排查,也不便设计者以外的人检查电路,并且会带来电磁干扰。在搭接基本电路时,常见的故障是连线的漏接和接错。只要不是电源接反,不是短路问题,一般不会烧坏元器件和设备。由于使用经典电路,可以排除电路设计本身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出在扩展功能上。一些功能的扩展有时会影响整个电路的正常工作。主电路和扩展电路均可工作,但是接连就会发生故障。在本设计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CMOS与TTL电路的连接。这种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遇到,考试也不考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所认识。在动手和动脑交替的过程,这样不仅动手能力加强了,脑子里的认识也一并加强了。
课程设计考察了学生们动手调试的能力。因为,无论电路如何经典,都不能保证只要把线连起来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尤其是出现故障时,更需要分析和调试,找出故障的原因。本设计是数电和模电混合电路,模电的调试要求较高。要知道哪个地方要调试,要调试到什么程度。调试的过程也就是对电路原理理解的进一步加深。
本设计有不足的地方,就是精度没有达到要求。误差不仅出现在模拟电路上,而且还出现在ADC上。模拟电路的误差已经通过微调电阻解决,但是ADC的误差却无法通过微调基准电压源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布线工艺上,我们尽量使模拟电路的接线很短。
我们还对模拟电路和模数混合电路设置了电源去耦,但是效果不明显。怀疑ADC的质量。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对传统电子设计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七、元件清单
| 序号 | 名称 | 数量 | 备注 | |
| 1 | CSU-7课程设计实验箱 | 1个 | ||
| 2 | 钳子,剪刀,镊子 | 各1把 | ||
| 3 | MC14433芯片 | 1片 | 模数转换 | |
| 4 | MC14511芯片 | 1片 | 译码驱动 | |
| 5 | MC1413芯片 | 1片 | 片选芯片 | |
| 6 | MC1403芯片 | 1片 | ||
| 7 | LM358芯片 | 1片 | 双功放芯片 | |
| 8 | 1M+470KΩ电阻 | 各1个 | ||
| 9 | 1KΩ电阻 | 9个 | ||
| 10 | 20KΩ电阻 | 2个 | ||
| 11 | 16KΩ电阻 | 1个 | ||
| 12 | 10KΩ电位器 | 1个 | ||
| 13 | 电容 | 3个 | 2*0.1µF,1*0.33µF | |
| 14 | 八段数码管 | 4个 | 共阴极 | |
| 15 | 半导体三极管 | 1个 | NPN型 | |
| 16 | 万用表 | 1个 | ||
| 17 | 导线 | 若干 | ||
| 18 | 74LS02芯片 | 1个 | ||
连接中的电路
连接中的电路
连接完以后的电路
1
元器件分布示意图:
10
6
2
9
4
3
8
5
7
1-电位器组 2-MC1403(基准电压源) 3-MC14433(ADC) 4-LM358(电流电压转换) 5-蜂鸣器 6-MC14511(BCD译码器) 7-74LS02(4-2输入或非门) 8-MC1413(反相驱动器) 9-数码管 10-GND、电源等
参考文献:
1.《电工电子实验教程(修订版)》主编:陈明义 宋学瑞 中南大学出版社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类)》主编:罗桂娥 中南大学出版社
3.《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类)(第二版)》主编:陈明义 中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