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数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参考公式: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P(A+B)=P(A)+P(B).
第Ⅰ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山东,文1)已知a,b∈R,i是虚数单位,若a+i=2-bi,则(a+bi)2=( ).
A.3-4i B.3+4i
C.4-3i D.4+3i
答案:A
解析:∵a+i=2-bi,∴a+bi=2-i.
即(a+bi)2=(2-i)2=4-4i-1=3-4i.
2.(2014山东,文2)设集合A={x|x2-2x<0},B={x|1≤x≤4},则A∩B=( ).
A.(0,2] B.(1,2)
C.[1,2) D.(1,4)
答案:C
解析:由已知可得A={x|0<x<2}.
又∵B={x|1≤x≤4},∴A∩B={x|1≤x<2}.
3.(2014山东,文3)函数的定义域为( ).
A.(0,2) B.(0,2]
C.(2,+∞) D.[2,+∞)
答案:C
解析:∵f(x)有意义,∴
∴x>2,∴f(x)的定义域为(2,+∞).
4.(2014山东,文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
A.方程x3+ax+b=0没有实根
B.方程x3+ax+b=0至多有一个实根
C.方程x3+ax+b=0至多有两个实根
D.方程x3+ax+b=0恰好有两个实根
答案:A
解析:“至少有一个”的否定为“没有”.
5.(2014山东,文5)已知实数x,y满足ax<ay(0<a<1),则下列关系式恒成立的是( ).
A.x3>y3 B.sin x>sin y
C.ln(x2+1)>ln(y2+1) D.
答案:A
解析:∵0<a<1,ax<ay,∴x>y.∴x3>y3.
6.(2014山东,文6)已知函数y=loga(x+c)(a,c为常数,其中a>0,a≠0)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a>1,c>1
B.a>1,0<c<1
C.0<a<1,c>1
D.0<a<1,0<c<1
答案:D
解析:由图象可知y=loga(x+c)的图象是由y=logax的图象向左平移c个单位得到的,其中0<c<1.再根据单调性易知0<a<1.
7.(2014山东,文7)已知向量a=,b=(3,m),若向量a,b的夹角为,则实数m=( ).
A. B. C.0 D.
答案:B
解析:∵cos〈a,b〉=,
∴,解得.
8.(2014山东,文8)为了研究某药品的疗效,选取若干名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所有志愿者的舒张压数据(单位:kPa)的分组区间为[12,13),[13,14),[14,15),[15,16),[16,17],将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编号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五组.如图是根据试验数据制成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第一组与第二组共有20人,第三组中没有疗效的有6人,则第三组中有疗效的人数为( ).
A.6 B.8 C.12 D.18
答案:C
解析:设样本容量为n,由题意得n·(0.24+0.16)=20,
∴n=50.
∴第三组的频数为50×0.36=18人.
则第三组中有疗效的人数为18-6=12.
9.(2014山东,文9)对于函数f(x),若存在常数a≠0,使得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都有f(x)=f(2a-x),则称f(x)为准偶函数.下列函数中是准偶函数的是( ).
A. B.f(x)=x2
C.f(x)=tan x D.f(x)=cos(x+1)
答案:D
解析:由f(x)为准偶函数的定义可知,若f(x)的图象关于x=a(a≠0)对称,则f(x)为准偶函数,在D中f(x)=cos(x+1)的图象关于x=kπ-1(k∈Z)对称,故选D.
10.(2014山东,文10)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当目标函数z=ax+by(a>0,b>0)在该约束条件下取到最小值时,a2+b2的最小值为( ).
A.5 B.4 C. D.2
答案:B
解析:约束条件满足可行域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目标函数z=ax+by(a>0,b>0)取最小值时,最优解为(2,1),
即,∴.
∴.
∴当时,a2+b2取最小值为4.
第Ⅱ卷(共10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2014山东,文11)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x的值为1,则输出的n的值为__________.
答案:3
解析:输入x=1,12-4+3≤0,执行是,x=2,n=1;
返回22-8+3≤0,执行是,x=3,n=2;
返回32-12+3≤0,执行是,x=4,n=3;
返回42-16+3>0,执行否,输出n=3.
12.(2014山东,文1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_____.
答案:π
解析:原式.
∴周期.
13.(2014山东,文13)一个六棱锥的体积为,其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六边形,侧棱长都相等,则该六棱锥的侧面积为__________.
答案:12
解析:根据题意得底面正六边形面积为,设六棱锥的高为h,则,
∴,解得h=1.
设侧面高为h′,
则,∴h′=2.
∴正六棱锥的侧面积为.
14.(2014山东,文14)圆心在直线x-2y=0上的圆C与y轴的正半轴相切,圆C截x轴所得弦的长为,则圆C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__.
答案:(x-2)2+(y-1)2=4
解析:∵圆心在直线x-2y=0上,
∴可设圆心为(2a,a).
∵圆C与y轴正半轴相切,∴a>0,半径r=2a.
又∵圆C截x轴的弦长为,
∴,解得a=1(a=-1舍去).
∴圆C的圆心为(2,1),半径r=2.
∴圆的方程为(x-2)2+(y-1)2=4.
15.(2014山东,文15)已知双曲线(a>0,b>0)的焦距为2c,右顶点为A,抛物线x2=2py(p>0)的焦点为F,若双曲线截抛物线的准线所得线段长为2c,且|FA|=c,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__.
答案:y=±x
解析:由已知得|OA|=a,∵|AF|=c,
∴,
∴.
∴抛物线的准线.
把y=-b代入双曲线得x2=2a2,
∴直线被双曲线截得的线段长为,从而.
∴,∴a2+b2=2a2,∴a=b,
∴渐近线方程为y=±x.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
16.(本小题满分12分)(2014山东,文16)海关对同时从A,B,C三个不同地区进口的某种商品进行抽样检测,从各地区进口此种商品的数量(单位:件)如下表所示.工作人员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些商品抽取6件样品进行检测.
| 地区 | A | B | C |
| 数量 | 50 | 150 | 100 |
(2)若在这6件样品中随机抽取2件送往甲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求这2件商品来自相同地区的概率.
分析:(1)利用分层抽样在各层中的抽样比等于在总体中的抽样比求解.(2)先利用列举法求出在这6件样品中随机抽取2件的总的基本事件个数及所抽取的2件商品来自相同地区的基本事件个数,进而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即可求解.
解:(1)因为样本容量与总体中的个体数的比是,
所以样本中包含三个地区的个体数量分别是:
, ,.
所以A,B,C三个地区的商品被选取的件数分别为1,3,2.
(2)设6件来自A,B,C三个地区的样品分别为:A;B1,B2,B3;C1,C2.
则抽取的这2件商品构成的所有基本事件为:{A,B1},{A,B2},{A,B3},{A,C1},{A,C2},{B1,B2},{B1,B3},{B1,C1},{B1,C2},{B2,B3},{B2,C1},{B2,C2},{B3,C1},{B3,C2},{C1,C2},共15个.
每个样品被抽到的机会均等,因此这些基本事件的出现是等可能的.
记事件D:“抽取的这2件商品来自相同地区”,
则事件D包含的基本事件有{B1,B2},{B1,B3},{B2,B3},{C1,C2},共4个.
所以P(D)=,即这2件商品来自相同地区的概率为.
17.(本小题满分12分)(2014山东,文17)△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3,,.
(1)求b的值;
(2)求△ABC的面积.
分析:(1)在△ABC中,已知,,相当于已知角A,B,又已知边a,故可利用求b.(2)由已知及(1)可知a,b,故根据,只需求sin C,在△ABC中,由C=π-(A+B),可求sin C.
解:(1)在△ABC中,
由题意知,
又因为,
所以.
由正弦定理可得.
(2)由得
.
由A+B+C=π,得C=π-(A+B),
所以sin C=sin[π-(A+B)]=sin(A+B)
=sin Acos B+cos Asin B
.
因此△ABC的面积.
18.(本小题满分12分)(2014山东,文18)如图,四棱锥PABCD中,AP⊥平面PCD,AD∥BC,,E,F分别为线段AD,PC的中点.
(1)求证:AP∥平面BEF;
(2)求证:BE⊥平面PAC.
分析:(1)要证AP∥平面BEF,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只需在平面BEF内找到一条直线与AP平行即可,而已知F为PC的中点.“由中点找中点”,故考虑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求解,即找AC的中点,由已知可通过证明四边形ABCE为菱形而达到目的.(2)要证BE⊥平面PAC,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只需证BE垂直于平面PA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即可.由(1)可知BE⊥AC.又已知AP⊥平面PCD,则AP垂直于平面PCD内的所有直线,即AP⊥CD,故考虑通过证明BE∥CD来证明BE⊥PA,则由BE⊥AC且BE⊥PA,可证BE⊥平面PAC.
证明:(1)设AC∩BE=O,连接OF,EC.
由于E为AD的中点,,AD∥BC,
所以AE∥BC,AE=AB=BC,
因此四边形ABCE为菱形,
所以O为AC的中点.
又F为PC的中点,
因此在△PAC中,可得AP∥OF.
又OF⊂平面BEF,AP⊄平面BEF,
所以AP∥平面BEF.
(2)由题意知ED∥BC,ED=BC.
所以四边形BCDE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BE∥CD.
又AP⊥平面PCD,
所以AP⊥CD,因此AP⊥BE.
因为四边形ABCE为菱形,
所以BE⊥AC.
又AP∩AC=A,AP,AC⊂平面PAC,
所以BE⊥平面PAC.
19.(本小题满分12分)(2014山东,文19)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公差d=2,a2是a1与a4的等比中项.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记Tn=-b1+b2-b3+b4-…+(-1)nbn,求Tn.
分析:(1)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d,要求其通项公式,只需求首项a1即可,由已知a22=a1·a4可求a1.(2)由(1)中所求an,可求bn,由Tn的特点,故考虑研究bn+1-bn的通项.又(-1)n表示各项的符号,故需对n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解:(1)由题意知(a1+d)2=a1(a1+3d),
即(a1+2)2=a1(a1+6),
解得a1=2,
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
(2)由题意知,
所以Tn=-1×2+2×3-3×4+…+(-1)nn·(n+1).
因为bn+1-bn=2(n+1),
可得当n为偶数时,
Tn=(-b1+b2)+(-b3+b4)+…+(-bn-1+bn)=4+8+12+…+2n==,
当n为奇数时,.
所以
20.(本小题满分13分)(2014山东,文20)设函数,其中a为常数.
(1)若a=0,求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
(2)讨论函数f(x)的单调性.
分析:(1)由已知可求切点坐标,故只需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出斜率;则可求切线方程.
(2)先求出函数f(x)的导函数f′(x).通过判断f′(x)的符号来求f(x)的单调区间.由于导数中含有参数a,所以要判断其符号,需要对参数a进行分类讨论.同时,应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应是定义域的子区间,故需在定义域内研究其单调性.
解:(1)由题意知当a=0时,,x∈(0,+∞).
此时.
可得,又f(1)=0,
所以曲线y=f(x)在(1,f(1))处的切线方程为x-2y-1=0.
(2)函数f(x)的定义域为(0,+∞).
.
当a≥0时,f′(x)>0,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增.
当a<0时,令g(x)=ax2+(2a+2)x+a,
由于Δ=(2a+2)2-4a2=4(2a+1),
①当时,Δ=0,,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
②当时,Δ<0,g(x)<0,f′(x)<0,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
③当时,Δ>0.
设x1,x2(x1<x2)是函数g(x)的两个零点,
则,.
由,
所以x∈(0,x1)时,g(x)<0,f′(x)<0,函数f(x)单调递减,
x∈(x1,x2)时,g(x)>0,f′(x)>0,函数f(x)单调递增,
x∈(x2,+∞)时,g(x)<0,f′(x)<0,函数f(x)单调递减.
综上可得:
当a≥0时,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增;
当时,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
当时,f(x)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21.(本小题满分14分)(2014山东,文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C: (a>b>0)的离心率为,直线y=x被椭圆C截得的线段长为.
(1)求椭圆C的方程;
(2)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C交于A,B两点(A,B不是椭圆C的顶点).点D在椭圆C上,且AD⊥AB,直线BD与x轴、y轴分别交于M,N两点.
①设直线BD,AM的斜率分别为k1,k2,证明存在常数λ使得k1=λk2,并求出λ的值;
②求△OMN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1)要求椭圆方程,只需求a,b,由可得.又直线y=x被椭圆C截得的线段长为,故联立y=x与求线段长,由线段长等于,可得a,b的另一关系式,故可求a,b,则椭圆方程可求.
(2)①要求λ的值,需求k1,k2,而直线BD的斜率k1由B,D两点的坐标确定,直线AM的斜率k2由A,M两点的坐标确定,且A,B关于原点对称.M点是直线BD与x轴的交点,故本题的两个关键点是A,D,故只需设出A,D两点坐标,将k1,k2用此两点坐标表示,寻求这两点坐标间的关系即可.
②S△OMN=,即S△OMN可用点M,N的坐标表示.又关系式为积的形式,由“和定积最大”,故考虑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解:(1)由题意知,可得a2=4b2.
椭圆C的方程可简化为x2+4y2=a2.
将y=x代入可得,
因此,可得a=2.
因此b=1,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
(2)①设A(x1,y1)(x1y1≠0),D(x2,y2),
则B(-x1,-y1),
因为直线AB的斜率,
又AB⊥AD,所以直线AD的斜率.
设直线AD的方程为y=kx+m,
由题意知k≠0,m≠0.
由可得(1+4k2)x2+8mkx+4m2-4=0.
所以,
因此y1+y2=k(x1+x2)+2m=.
由题意知x1≠-x2,
所以.
所以直线BD的方程为.
令y=0,得x=3x1,即M(3x1,0).
可得.
所以,即.
因此存在常数使得结论成立.
②直线BD的方程,
令x=0,得,即.
由①知M(3x1,0),
可得△OMN的面积.
因为,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此时S取得最大值,
所以△OMN面积的最大值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