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1:06:45
文档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推荐度:
导读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第二篇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二章阴阳五行

【重点难点】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  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二)五行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2.五行归类

自然界五行人体
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官形体情志
小肠
湿长夏
西大肠皮毛
膀胱
3.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五行之间互相滋生、互相促进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的相生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的相克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相克。五行之间相乘的顺序与相克的顺序是一致的,只是相克是正常现象,相乘为异常现象。

    (4)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克。五行中相侮的规律以反克推之,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按五行学说的分类方法,将人体的五脏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抽象的特点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说明各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3.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中医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来说明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疾病之间的相互传变。 

    4.用于诊断、治疗与护理

    (1)用于诊断:五行学说把五脏与五色、五味等以五行分类归属联系起来,作为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2)用于治疗与护理:运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可以推断和概括疾病的传变规律,并能确定预防性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中医五行学说

3.相生

4.相克

5.相乘

6.相侮

二、填空题

1.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           、互根互用、           和相互转化。

2.按照五行归类,黄色属         ,北方属          。

3.疾病按五行相生关系传变,如肾病及肝,称为           ;按相克关系传变,肝病传脾,称为            。

三、单选题

1.“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2.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E、稼穑

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心之“母”是(   )

A、心                     B、肺                   C、脾   

D、肾                     E、肝

4.下列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5.治疗肺气虚的咳喘用健脾的方法称为(    )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暖土法          C、培土生金法

D、佐金平木法             E、泻南补北法

四、简答题

1.简述五行的特性。

2.简述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一、名词解释

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中医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种中医学独特理论和方法。

3.相生: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4.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5.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相克。

6.相侮: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克。

二、填空题

1.对立制约,消长平衡

2.土,水

3.母病及子,木乘土

三、单选题

1.D          2.A         3.E          4.B         5.C

四、简答题

1.简述五行的特性。

答: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简述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答:(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诊断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  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文档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