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晓燕
一、指导思想: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我们制定了以下课外阅读计划。
二、措施方法: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1)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动前,向孩子们讲讲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科学家小时侯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无形中就让孩子们了解到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大的阅读原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就此产生。常给孩子们讲讲学校里以及班级上勤读课外书的同学的例子,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2)开展活动激趣
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天真好动,爱讲故事,爱戴“高帽子”,爱表演。结合他们的这些年龄特征,可以经常进行类似唱儿歌、猜谜语、演故事、说笑话、画成语、赛诗会等丰富的语文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一方面帮助孩子打开课外阅读的多管渠道,另一方面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阅读途径、方法,搭建展示阅读才能的舞台,同时还提高了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营造阅读氛围
(1)推荐读书读物
在新课程中有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籍推荐,我们二年级老师讨论把《爱丽丝漫游奇境》、《弟子规》等定位必读书目,让家长带着孩子逛书店,感受书香氛围,爱上书,学会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指导学生读书方法,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每天定中午半小时、回家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积累好词好句,与父母交流读书感受。同时要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的低效作业,把孩子的时间释放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
3、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
(1)圈圈画画
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标志标出符号划出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等。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2)读读想想
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三、活动评价:
(1)开展一次主题为“我爱阅读”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让每个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最近读过的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尽量安排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如果说不完,下次的阅读接着进行。
(2)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
(3)选出一些认真的笔记向大家进行展览。
(4)学期结束评出读书前10名的学生,授予金星。
(采用星制评比:优秀5颗星,良好3颗星,一般2颗星。每次活动都进行评价,准备阶段由家长评,活动进行时由学生评,后动结束时再有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发放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