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3)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
A.唐朝借此使民情上达 B.“街衢接诉”成为肃贪重要手段
C.唐朝司法和法律苛严 D.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
2.(2016·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2)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3.(2016·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4.(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5)为了保证行省尽职尽责,元朝时,除了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同时采取加强控制的手段是( )
A.省官互迁 B.流官统治 C.强化政事堂会议 D.推行密折制
5.(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4)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
A.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
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
6.(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3)下列制度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是( )
A.禅让制 B.世官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度
7.(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2)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8.(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5)“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9.(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7)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A.“海禁”的保护 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经济发展水平高 D.小农经济的抵制
10.(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6)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
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
11.(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4)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2.(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3)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 )
A.用天来皇权 B.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集权 D.使儒学处于独尊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朝初期,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盛世,然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讲与汉、唐、宋、明并无差异,从总体说来仍是一种量的堆积即简单增加,我们将其称之为等差级数发展类型。而且,这一等差级数的堆积型增长,并非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国家生命力的接力棒传到英国,而此时大英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增加,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即等比级数式的质的飞跃和崛起。
——摘编自何川芳《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运用清朝前期和英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材料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4.(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但对封建君主多少起到一定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 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参:
一、选择题
1-12 ADAAADCBA DCA
二、非选择题
13.观点一: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是有限度的等差级数发展,即量的增加;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是无限的等比级数发展,即质的突变;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与与大英帝国有着本质区别。
史实和论证:
结论: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不利于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
观点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呈现出了等比级数或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论证:经济: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趋势发展;商业和城市发展;新的雇佣关系出现;经济总量占据世界前列地位。
科技:产生了几部科学巨著,同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市场:国家统一,国内市场发展;长途贸易发展;商邦活跃;海禁时有松弛,中外贸易日渐发展。
劳动力:赋税调整(摊丁入亩),有利于人口流动。
结论:若不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也会慢慢步入近代社会。
论证(赞同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
(说明:在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评论时,要坚持唯物史观,并借鉴其它的史学观点。)
14.(1)特点:古代中国:在君主的前提下,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4分)
古代雅典:是奴隶制民主的组成部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叉制约。(4分)
(2)思想:法制;分权制衡。(4分)
背景:防止、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成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中世纪的相关经验。(6分,任意三要点即可)
(3)演变:从传统的集权到近代的地方分权。(2分)
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阀割据局面的出现。(5分,一个要点3分、两个要点4分、三个要点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