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 冯青林 430300
【教材分析】
一、该内容既是本单元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体系采取逐步推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的“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状况”中已有提及,为本节的讲述作好了理论上的铺垫。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因此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大气环境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教学重点应放在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
二、本节教材应使学生懂得大气环境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设计理念】
教学情境犹如美味而富有营养的汤,知识溶于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基于此,本课教学力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开展,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大气环境问题及危害;了解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能通过漫画、图表等资料分析主要环境问题;通过课堂辩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学生忧患意识、环保意识,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认知策略】
1、学科渗透法。如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很快与水汽结合而生成硫酸等来解释酸雨的成因,依据硫酸的化学性质推导酸雨的危害。
2、图表分析法。如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气温的变化、南极臭氧层空间、中国降空洞、中国降水的PH值分布、中国酸雨的分布等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加工处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环境的认识。
3、辩论演讲。如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展开辩论,是福还是祸?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4、漫画寓意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中国政区空白地图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陶醉于清澈的湖水,绿茵的草地,蓝天白云之中,尽情享受着美妙的音乐,然后展示出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并配以学生的旁白:当我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赞美秀丽家园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愚昧行为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酸雨这些环境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不加以控制,终有一天,我们的“天堂”将不复存在。《联合国环境方案》曾用这句话告诫世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这句话真是寓意深刻。从而引入课题“大气环境保护”
学生思考:目前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出示漫画:“哇,地球出汗了!”
学生活动:读图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幅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2、产生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问题引起的后果有哪些?是福还是祸?学生回答问题3时,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然后展开辩证论,老师加以点评,归纳小结。同时引出问题4:如何防治上述问题?
[反思1]“全球变暖是福还是祸”这一问题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他们会因此而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也可能会对全球变暖的后果估计不足,这时教师应注意启发、点拨。不论什么情况出现,抛出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重点还应是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教师要注意引导,把握好课堂节奏。
教师小结并用图示分析法板书:
[反思2]基于现代教学媒体播放连续性的特点及构建学生知识网络,突出教学重点的理念,用图示分析法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一来凸显因果联系,二来便于学生思维及做笔记。三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出示第二幅漫画:“雨中垂钓”
学生演练:
1、这幅漫画所揭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是什么?______________。
4、写出它与氧气、水汽作用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或
SO2+H2O=H2SO3 2SO2+O2=2SO3 NO+O2=2NO2
2H2SO3+O2=2H2SO4 SO3+H2O=H2SO4 3NO2+H2O=2HNO3+NO
5、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什么?
教师分析讲解并板书:
学生活动:读课本插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酸雨主要属于什么类型?为什么?
2、哪些地区酸雨尤为严重?为什么?
3、西欧工业发达,可重酸雨区为何出现在北欧?
学生演练:在中国政区图中(空白)标出酸雨的分布范围及强酸雨的分布地区。
出示第三幅漫画:“同在蓝天下,齐做补天人”。
学生思考:
1、现代“女祸”为何要补天?
2、出现此现象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此现象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分析讲解,并板书:
学生活动:我们能为保护O3做点什么?
[反思3]我们能为保护臭氧层做点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课堂上能说出一些事例来,但课后行动可能又会是一套。因为学生环境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是这一节课就能解决的,应是长期的养成过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体现人文关怀,坚持渗透环境意识及责任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大家了解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气环境问题,请相信经过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天空又将是一个明净的天空,我们的大气还会是一个洁净的大气。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而努力!
[反思4]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我很欣赏德国学者关于情境与知识的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与教材有直接联系的新闻图片、风景图片、漫画等材料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一开始,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陶醉于清澈的湖水,绿茵的草地,蓝天白云之中,尽情享受着美妙的音乐,然后展示出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并配以学生的旁白:当我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赞美秀丽家园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愚昧行为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酸雨这些环境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不加以控制,终有一天,我们的“天堂”将不复存在。《联合国环境方案》曾用这句话告诫世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这句话真是寓意深刻。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精心设置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全球变暖是福还是祸呢?”这样设疑不仅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辨证的思维能力。在讲到有关“酸雨”内容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设疑:从我国酸雨的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多重工业,为什么南方却多重酸雨呢?西欧工业发达,可重酸雨区为何出现在北欧?这些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探究行为。在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维,不仅有观点的陈述,还有思想的交锋,学生与学生之间正是通过陈述、交锋、倾听,一步一步,不仅动脑,而且动手,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