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從作業入手﹐持續提高并維持高效率的控制方法﹐以保持一定標准生產狀態﹐達到高水准之效率。
一﹑目的
通過對目前影響電源生產課產能提升之因素做分析﹐對其不足之處做持續改善﹐在不增加投入工時的前提下﹐以提升產能稼動率﹐達到提高生產效率之目的。
二﹑分析單位
電源產品部工程課
三﹑現況分析
1﹑有效工時分析
| 人力稼動率計算方法 | |||||
| 人數 | 人數占有率% | 生產力有效性% | 生產稼動率% | 稼動率損失% | |
| 新進員工 | 9 | 11.4 | 30 | 3.4 | 8 |
| 滿一個月 | 41 | 51.9 | 60 | 31.1 | 20.8 |
| 滿兩個月 | 0 | 0.0 | 80 | 0 | 0 |
| 滿三個月 | 29 | 36.7 | 100 | 36.7 | 0.0 |
| 應有稼動率 | 100.0 | 71.3 | 28.7 | ||
| 總人數 | 79 | ||||
| 有效工時﹕ | 563.00 | ||||
| 分析日期﹕ | 20070908 | ||||
注﹕上敘時間不含檢修員工工時。
2﹑案例分析
a.分析對象﹕SM1-0505 LF
b.現況分析﹕
目前電源產品生產課其主要投料機種為SM1系列產品﹐常投料機種型號為SM1-0505 LF﹐該產品為MD系列產品﹐采用SMD封裝形式﹐生產課目前對該產品的消化能力僅為1.4K\\day。 該產品體積小﹐工序繁多﹐其制作工藝較復雜﹐對作業員勞動技能要求相對較高。易因作業員疏忽而引起產品不良﹐甚至報廢。c:工時分析
附件一為SM1-0505 LF工時分析表﹐依該表可知﹕該產品工時分析表于2007.05.22制定﹐依工時分析表﹐查閱該款產品相關改善記錄表﹐較現制程進行對比﹐其產品制程未出現工序增加﹑刪減等動作﹐其作業方法也未曾發生改變﹐目前﹕生產車間發生改變﹐但是產品運輸距離較現階段無太多差異﹐據此﹐該公時分析表依然吻合現況。
d:產品直通率分析
工 單 號﹕ORD-780116
產品型號﹕SM1-0505 LF
附件二為該產品半成品﹑成品檢驗報表﹐﹐總投料數量為2200PCS,其半成品不良率為22%﹐半成品報廢率為0%﹐成品報廢率為18.2%﹐目前該產品檢修工時為372.3S\\PCS,依此計算﹕平均每PCS產品耗用747.9s.﹕即﹕在目前產品品質暫時無法提升的前提下﹐其產品直通率為59.8%﹐生產理論產能為﹕563*3600/729.4*(1-0.182)=2272(pcs)
| 產能之計算辦法 | |
| 時間段 | 07.09.01~~07.09.07 |
| 有效工時 | 563 |
| 良率(成品) | 0.82 |
| 反修率(半成品) | 0.22 |
| 反修工時 | 372.3 |
| IE工時 | 7.5 |
| 平均耗用工時 | 729.4 |
| 理論產能 | 2279 |
| 產能績效 | 0.61 |
| 實際產能 | 1400.0 |
由﹕實際生產力=實際產能\\標准產能*100%
標准產能=折合直接有效工時\\IE工時
即 ﹕現產能稼動率=1400\(563*3600\\7.5)*100%
=44.7%
e﹑現場分析﹕
影響產能因素分析﹕
f﹑要因分析﹕
四﹑現階段影響生產課之因素分析
從SM1-0505LF入手做分析﹐綜合以上﹕目前影響電源產品生產課車間產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1﹕不良率﹕
產品不良率直接影響產品直通率﹐在所有變因中﹐該因素對產能的影響最大﹐因為﹐在同樣的投入成本當中﹐此一項﹐為一負項的產能﹐例如﹕于前項案例分析中﹐該系列產品半成品良率盡為78%﹐其維修工時為372.3s\\pcs﹐職此一項﹐致使平均每 PCS產品同IE工時相比﹐淨消耗工時81.9S\\PCS﹐成品良率維持在81.8%﹐導致產能直接下降18.2%折合降低車間產能307PCS。
2﹕制造技朮熟練度﹕
目前該系列產品其作業過程﹐基本是以手工作業為主﹐就目前電源生產課以層積作業模式的生產結構來講﹐新員工的比例過大﹐其勞動技能的熟練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員工產能的提升以及產品品質的控制。
3﹑產品停滯時間﹕
依目前生產課處于層積式生產作業模式環境當中﹐此種現象最容易出現﹐盡管﹐產品在此階段﹐不需要耗費直接作業時間﹐但是﹐容易導致人物力配比不平衡﹐使在生產作業過程當中形成機待料﹑料待機﹑人待料等現象﹐他對產品本身而言﹐其時間的消耗﹐毫無意義﹐但它缺在生產作業過程中﹐消耗了一定的時間成本。
五﹑產能提升之建議
1﹕在產能提升辦法當中﹐降低產品不良率與報廢率是提升產能針對目前電源生 產課現況來講﹐是直接﹑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方案﹐建議工程加強產品良率影響之瓶頸做改善﹐當然﹐產線作業員與干部的品質意識與觀念也顯得非常之重要。
2﹑針對目前生產課新員工比例高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執行動作標准化﹐讓新員工在短時間內掌握勞動技巧與與產品品質標准﹐同時﹐讓熟手的動作趨向一致﹐如此﹐每個人的產出時間也會初步一致﹐相對的﹐降低不必要的差異性﹐以及縮短作業員技朮學習與適應所花費的時間。而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即為產能可以提升的空間﹐但是﹐這一切﹐都需要一套健全的動作研究資料做位基礎。
3﹕產品停滯時間﹐是影響生產課產能提升的一重要隱形殺手﹐要解決次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行連續性生產作業模式(Continuity Production),產品于一個工站流至另一個工站,除非有不良狀況產生﹐几乎看不到停滯時間﹐流水線作業﹐能將復雜的工序分解成簡單的﹐多個工序﹐能有效的降低產品作業難度﹐初步完成員工定位﹐最大限度提升員工產能﹐推行連續性生產作業模式﹐一方面﹐能使生技對產品進行有效管控﹐甚至﹐能將產品不良因素﹐鎖定至單個工站甚至作業員﹐生產干部對現場的管控﹐也能得到有效果的控制﹐當然﹐要建立一條流暢的生產線﹐必須一動作研究做為基礎﹐并配合人力物力配置表進行人﹑機﹑料等做系統的﹑有機的調整。
4﹕積極調整員工作業積極性﹐在繼續推行連續性生產作業模式中﹐有機調配與優化人力無力配置表﹐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業員工的產能稼動率。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出現吃”大鍋飯”的現象﹐其次﹐下放生產自主管控能力﹐在滿足預定產能與遵循公司的前提下﹐最大寬放生產有更多自我支配與良好的管控機制。
5﹕對生產各工站制定流程規范﹐使產品的流程與各項的運作在預定之軌道內運行。
六﹑總結
當今市場竟爭是非常現實而又殘酷的﹐各廠商﹐在技朮層面普遍提升的格局下﹐競爭對手的增多﹐造成造價下滑﹐作為一個制造企業﹐要使處在不敗的位置﹐就必須在維持一定品質水平的前提下﹐不斷的去提升現有產能﹐有效的利用生產機能的各項資訊﹐適時﹐適度的調整生產機制﹐使生產機制隨時保持在最佳狀態﹐從而順應業界的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