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问题的提出
(1)高质量托幼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托幼一体化”是指0-3岁托育与3-6岁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机联系与整合,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更便于学前托幼机构的共同组织与管理。当前,托幼一体化理念在世界各国儿童早期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2017年发布的《强势开端2017:早期教育发展关键指标》报告中指出托幼一体化是推动普及优质托幼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随着“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幼有所育”的重点发展目标,和公众对于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尤其新的人口生育提出以来,我国生育率仍大幅下降,为提高社会生育意愿,刺激生育率,社会对于高质量托幼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逐渐提高,托幼一体化需要人才的一体化。
(2)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我国3-6岁幼儿入园人数逐年下降,学前教育师资需求趋向稳定饱和,而0-3岁婴幼儿入托人数则逐年上升,专业照护人员处于紧缺状态,许多幼儿园因此开始创办托育机构。适应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帮助学生拓展就业渠道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托幼一体化理念的影响下,社会对于托幼照护服务的需求为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托幼行业对于适岗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能力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当前,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顺应世界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趋势,凸显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回应0-3岁婴幼儿保育照护的社会需求和民生关切,培养既擅长幼儿教育又胜任保育医护的“托幼一体化”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托幼一体化的实现需要“知医、善养、会育”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应通过构建“医养教融合”的托育一体化人才体系,打造婴幼儿照护、婴幼儿早期教育、健康管理三大领域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医养教多角度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精准对接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现实意义
1.明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养教融合”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为试点院校单位提供典型实践范例
该模式有利于解决“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提高了毕业生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对保育师、育婴员、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职业技能证书一体融入、基于技术技能提升的质量评价一体设计,并对该模式进行实施,从实践层面论证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其他相似专业和同类院校的提供可以借鉴模版。
2.在制定层面,为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实证研究,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通过对该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婴幼儿托育机构进行调研,掌握该地区的0-6岁儿童教养状况,发现养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和高职院校管理者制定高职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培养及方案提供参考。
三、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1.改革方案
(1)成立学前教育(含婴幼儿托育)职教联盟,组建“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虚拟教研室”并开展活动,构建“托幼一体化”育人机制。成立学前教育(含婴幼儿托育)职教联盟及虚拟教研室,组建“托幼一体化”大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研究组织,发挥组织的引领作用,开展专题研究和研讨交流,形成研究与交流平台。加强试点院校之间的交流,组建联合教研组,形成院校管理层面、教师层面相对应的研究与交流平台。
(2) 实行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养教融合”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
①厘定“知医、善养、会育”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知医、善养、会育”的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
“知医”是指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卫生保健、安全急救等医学护理技能。
“善养”是指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必须掌握相应的生活照料、安全看护和平衡膳食等方面的知识对婴幼儿进行全面细致的照护。
“会育”是指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活动规律,结合0-6学前教育理论提供适合的教育。
②重构“医养教互通”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医养教互通”的课程体系旨在将医疗、养护、教育三方面内容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融合,同步开展,充分体现健康类课程与照护及营养类课程的结合、医疗护理类与幼儿教育类课程的交叉。
“医”指偏医疗、护理的课程,如儿童保健、疾病预防与护理、意外伤害急救等工作任务,传统上由医护人员承担,随着托育服务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托育机构婴幼儿照护人员也需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养”指偏生活照料的课程,如婴幼儿照护、儿童营养与膳食及母婴护理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婴幼儿护理、喂养、抚触、清洁和运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传统上由保育员承担。
“教”指教育类课程,一方面针对婴幼儿发展的五大功能区(精细动作、大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进行活动设计和实施;另一方面针对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活动设计与指导,传统上由幼儿教师及早教教师承担。
③实施“课岗赛证互促”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依托“知医、善养、会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岗位需求、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大赛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知识来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尝试“以岗定课,学岗对接;以证定标,课证互融;以赛促学,课赛双赢”的多元互动,促进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岗证赛”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教学、岗位、考证和比赛需要,确保学前教育优质师资人才的培养。
深入研析,了解其实际教学模式及教学改革内容,对学生的就业岗位核心技能进行调研分析,邀请学前教育机构代表共同研讨,对课程的内容进一步融合调整,实现学习过程与岗位流程无差距对接。
分解考点到相对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中,并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与标准;积极推行国家“1+X 证书”制度,可结合专业技能的行业水平标准,拓展学生能力专长的发展,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行业的多种技能水平证书,实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水平证书等多证定标、对接融合。
④制定“三位一体互融”的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紧密结合“知医、善养、会育”的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医、养、教“三位一体互融”的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与职教联盟和婴幼儿托育机构、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幼儿园、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健康管理机构、儿童特教康复机构等单位合作,形成校、园、机构共建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过程等方面构建融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于一体的综合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环境建设和实践活动。
“医养教互通”课程体系图
基金资助:
1.2022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三孩”背景下滨州市托育机构0-3岁婴幼儿课程适切性研究 主持人:史晶(课题编号:22-SKGH-114)2.山东学前教育协会“十四五"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0-3岁托育质量多元评价研究 主持人:史晶
作者简介:史晶(1991.03-)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