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西方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不同,古代文论的不同。
1、中西方在传统精神和民族性格上的不同。
①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认为相互对立;中方认为天人合一
②西方重视人的外在实践活动,中方重视人的内在情感。
③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重视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中方重视事物的整体性、矛盾性
④认识方法上:西方具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中方较直观
⑤发展观、历史观:西方尚“变”;中方尚“通”
2、中西方在古代文论上的区别
表现手法上 :西方:文学上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其文学性质表现为模仿说、再现说
中方:文学上以抒情文学为本位,文学性质在于表现
①西方重论辩,具较多的逻辑性
中方重领悟,具较多的直观性和经验性
②西方有较强的系统性
中方较为零散
③西方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
中方有着较大的模糊性
二、孔子
兴观群怨说:
1、兴:强调文学审美作用—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例:《离骚》中香草美人的高洁形象)
2、观:强调文学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于情感心态。(例:“国破山河在”—社会状态;“恨别鸟惊心”—情感放映)
3、群:强调文学沟通作用—文学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提高认识。(例:《谏逐客书》)
4、怨:强调文学批评作用—文学作品可以干预现实、批评社会。(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背诵】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三、孟子
【背诵】1、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四、道家
1、道家文论的言意关系:
①言不尽意:意义:a、认识到了人的审美体验具有多样性和朦胧性、流动性、复杂性不,容易捕捉
b、认识到语言存在缺陷,想办法化解
c、追求诗美的本质
②言外之意
③得意忘言
意义:言—象—意
【 背诵】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篇》
五、《毛诗序》
【背诵】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3、(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六、《典论·论文》(曹丕)
《典论·论文》的文论思想
文的自觉:指脱离了政教之外,关注个体的生命和情感,艺术的表现、个人的生命和情感
中国第一篇文论:《典论·论文》
1、文学批评论:
⑴提出了文学的批评标准:审己度人
⑵提出文学批评的弊端:①文人相轻②贵远贱近③向声背实④谓己为贤
2、文体及风格轮:
⑴文体:四科八体:四科(风格):雅、理、实、丽
八体(题材):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⑵风格:作家的才气
3、文气说:①清:阳刚、豪迈、俊秀
②浊:阴柔、凝重、沉郁
4、文学价值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惟干著论,成一家言)
①提出了文学的地位,强调了文学的作用
②提高了作家的社会地位,认为作家应该以更大的自觉性从事创作
【背诵】
1、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
2、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七、文赋
《文赋》的文论思想
1文思的来源:览万物,颐情志,鉴遗产
2文学创造中的想象
⑴收视反听:对所见所闻进行潜心思索
⑵(想象过程中)“情、物、言”三者密不可分
⑶想象是不受时空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⑷想象要有独创性
3、关于布局谋篇
⑴选择辞义广
⑵行文安排
①本末清晰(或因枝以振业,或沿波而桃源)
②由晦到明,由易到难。(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③取舍:以概括整体艺术形象为主。(“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以思想内容为主。(“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4、行文之乐(行文的乐趣)
5、文学体裁
⑴发展了文学的种类
⑵对诗的本质有了更深得见解
6、写作技巧:⑴会意尚巧:立意巧妙
⑵前言贵妍:文辞华美
⑶音声迭代:音律和谐
7、行文利害:问题一:前后矛盾,辞理互妨 方法: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问题二:头绪繁多,主题不明 (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
问题三:辞意不新,暗合曩篇 方法:受而必捐
问题四:偶出佳句,难以相配 方法: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8、文病五种①清唱而无应:文章要丰富,忌单调
②应而不和:指缺乏和谐美
③和而不悲:缺乏感人美
④悲而不雅:缺乏庄重美
⑤雅而不艳:缺乏辞采美
9、行文变化无穷
10、艺术无止境
11、灵感
①灵感来去的情状: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②灵感来去对创作的影响:来: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去: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③灵感来去的原因: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12、文章的功用(文末)
【背诵】
1、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2、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3、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八、《文心雕龙》
1、神与物游
①“游”:流动、变化。指精神上的自由
②“游”要受到“物”的牵制,“物”一旦成为心中之物,“神”要依照“物”的规定去“游”
③“游”:双向互动(对象主体化与主体对象化)
④物象成为了心象,物带有了作家的个性特性,具有独特性
⑤“神与物游”的关键:用志气控制,辞气是其枢纽
2、“神与物游”开展的条件:①“虚静”的精神状态
②知识学文,经验积累
【背诵】
1、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神思篇》
2、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篇》
九、《诗品》钟嵘
钟嵘诗品的文论思想
(一)自然英旨
1、批判了用典之风,提倡直寻
直寻:即直观,用自己眼前所有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只要有内在的领悟力,那么所写的形象必然会充满深刻和兴趣。
2、批判声律论
3、批判玄言诗,重在说理,而歪曲了诗歌的抒情性质
(二)怨悱说
1、丰富性的情感(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
2、缺失性的情感(至于楚臣去境……或有解配出朝,一去忘返)
西方:审悲快感
(三)滋味说
兴:文已尽而意有余
比:因物喻志
赋:直书其事,寓言写物
1、诗有无滋味关键看“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2、诗歌要余意绵绵,一定要通过比喻写出来而且要有深得寄托。
3、内在要有风骨,外在要有文采
(四)品第:1、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主次
2、今所寓言,不录存者
3、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
局限:1、过分批判用典
2、提倡自然,但将陶、曹诗化人中、下品
十、《答李翊书》韩愈
【背诵】1、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十一、《与元九书》—白居易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时政的缺失,促使统治者改革。
2、点石成金说: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①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
②化用前人的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既有厚重的文化和深蕴而又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3、脱胎换骨说:(出自惠洪《冷斋夜话》)
就是说要对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进行积极的借鉴,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4、江西诗派: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为创始人,其得名与北宋后期,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其主张:重功力,强调循规蹈矩而主变化,讲锻炼而归于自然,作诗多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讲究语言韵律,易于走上形式主义道路。(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主张:为学文而学文)
【背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十二、《沧浪诗话》严羽
(一)沧浪诗话《诗辩》的诗学思想
1、学诗第一步:培养艺术鉴赏力(夫学诗以识为主)
2、视为高作的作品中没有《诗三百》,说明作者忽略社会功利,看重艺术水平。
3、“以禅为诗”,引入妙悟一词。
妙悟:自己去领悟思索,需要艺术嗅觉和艺术敏感度。
两个原则:
①选择“悟”的对象是达到极致的诗歌作品。(客观)
②需要有透彻之悟(指掌握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进入诗歌的自由王国)(主观 )
途径:熟参—见诗要广,参诗要熟,在熟参之中经过比较鉴别,掌握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
4、提出了诗歌艺术的最高原则:入神
①“心通其道,口不能言”—心领神会
②“得精英,遗糟粕”“风行水上,自成其文”—学习古人遗产,强调独创
③“取之于心,注之于手”;“导达性录,歌咏情志”—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心领神会的东西
5、别材,别趣:(“诗有别趣,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别材:①材即“才”:诗歌创作需要艺术家的特殊才能。
②材亦材料:在取材上别有要求,不取书本道理,而应取话的情性
别趣:诗的特征不在义理,不在时政,诗的特征在于兴趣,“言有尽而意无穷”。
【背诵】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2、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十三、《童心说》李贽
(一)1、人的自然本性倾向于真
2、童心丧失的原因是由于理学的传播造成的
(二)理学渊源: 1、老子“能婴儿”
2、禅宗“本来心“
3、王阳明“赤子良心”
(三)具体内涵:1、提倡真情,反对假理
2、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盛行的的假道学
3、尊今悲古
(“第二次天真”:西方20世纪马斯洛提出。)
童心说的意义
1、在目前的社会转型中,由于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成为某些人赚钱的工具,文学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童心说为文学本性的恢复提供了参考。
2、童心说作为一种创造美学,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具有指导和启迪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