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国胜 河北省承德县一中 067400)
[摘要]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直觉思维。创设问题性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才会有创造性。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善于设疑,使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也要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还应多设计、布置富有创造性的实验,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实验活动,也可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关键词] 直觉思维 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 创设问题性境 批判的精神 探索性实验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新见解的思维,对学生来说,就是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发现尚未知道的事物,或应用它去设计、实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是一种高水平的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它包括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是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协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对某一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然后得出创造性结论。二十一世纪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材,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经过一步一步地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结论做出合理的选择、猜测和判断的思维。直觉思维总是以对牵涉到的广博知识、领域及其结果的熟悉的通晓为根据的,也是以对知识的深透理解,对问题或现象的朝思暮想为前提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些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趋向在认识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才能高度集中注意,积极思维。一个兴趣广泛、眼界开阔的人,就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探索新的,最完善的方式进行活动,这就有助于他的创造性态度的发展。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的学生,就能创造性地学习这门学科,并很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灵感是不喜欢拜访懒惰者的客人。”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可利用引言、故事、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等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二、创设问题性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或提出各方面的设想。适当地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向学生提出各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同时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调动积极性,训练发散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问题则是思维的动力,有问题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旧知识的复习,以及新旧知识的对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进行思考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如学完欧姆定律后,有学生就提出“为什么在高压线上的鸟儿电不死”的问题。学完光的折射后,学生就会问:彩虹跟折射有关吗?学完电磁波后,我们接打手机的原理就会顺利地解开了。
“疑”既是思维的结果,又是再思维的起点,教师在讲课中要善于设疑,使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因为创造性思维始于新问题的提出,是从对已有的理论怀疑开始的。如果使怀疑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就意谓着获得了一种创造力的潜能。怀疑的头脑、批判的精神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源泉。数学家高斯说的好:“没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四、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那种“满堂灌”的教学观念,同时讲究教法,不能只是“讲透讲深”,还要留有“余味”,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去品尝、探寻。不仅使学生“会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第斯多惠说的好:“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怎样寻找真理。”
授课时着重指出思路,提供线索,再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推测和设计可能的结论。让学生有所“知”,更让学生有所“思”。课堂提问,学生多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教学。所提问题要有新意、启发性和迷惑性,组织讨论时要激励学生好问、好说、敢想、敢做。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允许同老师争辨,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五、多设计、布置富有创造性的实验
探索性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利用目前所学知识,通过实验,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科学研究的方法。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测“定电源电动内阻”这一实验,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电路,不同的方法进行,然后选出最佳方案;学过平抛运动的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一个能观察到水平和竖直方向运动时间相等的实验。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然后总结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
六、开展课外科技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在教师指导下,广泛地运用课内学到的基础知识,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和技巧,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可及时获取课堂教学计划与大纲以外的大量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课内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不一,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原来就富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年学生,求知欲更强,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张汉昌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物理典型课示例》.张朴成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3]《物理教学探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2年1月第1期
[4]《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康良溪 .物理教师 200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