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美学原理(4)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33:08
文档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
推荐度:
导读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
选择题、填空题

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

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

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

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

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

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

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

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

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彩实感,知觉选择性p61

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

⑤领悟:顿悟

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

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2、古希腊的悲剧通常是——命运悲剧

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 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 、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共通的感觉”。

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人格相当于理性或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

17、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

18、蔡元培:“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又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第一个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19、中国西周的教育提出“明人论”并以之作为教育目的,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内容。

20、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1、柏拉图提出,为了防止“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对青年的影响,就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22、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

23、社会美

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存活动——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

社会美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审美领域之一。

24、清人姚鼐视优美为“阴柔之美”,“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25、崇高突出的形式特征是“大”。

26、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第一次提出崇高)中明确提出并论证了崇高这一范畴。

27、世纪英国经验派浩克指出人的所有情感都可以归结为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两大类。

28、《判断力批判》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

29、黑格尔认为在美与崇高那里都是以理念为内容,以感性的表现为形式。

30、孔子美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善”统一、“文质”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和”的审美标准与取向。《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1、先秦时孟子是首位较为接近地探讨优美与崇高的思想家。在论述人格美时面于提出了“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思想。“美”(优美)是“充实”,所谓充实即仁、义、礼、智、信所达到的和谐,孟子也是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作为“和谐” 的重要内容。

32、直到18世纪,清人姚鼐才明确地以“阳刚之美”的崇高与“阴柔之美”的优美相比较,把二者统一于个更完整的审美形态中。

33、创作主体与中介之间的桥梁——艺术品

34、最早的史前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穴

35、漫画相声都是喜剧的艺术表现形式

36、“无论在何处出现,总是----伟大高潮”——崇高

37、什么是美感心理形式中地位最高突出的? 情感

1、以下不属于自然美代表模式的是——宇宙模式\天然模式

2、审美领悟的基本特点:情感性、非概念化和感知性、取向无限性、直觉性

3、18世纪后期,这种分离越来越明显,从而出现了“ 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的划分。1746 年巴图提出“美的艺术”概念。美的艺术专指音乐、诗歌、绘画、雕刻和舞蹈,以引起心灵快感为目的,农业、纺织等实用艺术(实为技术)则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p160

4、美育的功能: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5、德国哲学家本泽通过三种特性将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做了区分,这三种特性是固有性,确定性,预期性。p113

6、社会美的范围: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以及社会实践主体即人的美。社会实践主体即人的美也包括了人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美。

7、审美经验模式:审美体验、审美注意、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完形心理。

名词解释

1、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类型,并非特定角度的模式,而在审美经验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和奠基性作用。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源初性、亲历性、整体性。

2、完形心理

整体要先于并大于部分,感知对象的性质。是由整体或各要素间的关系决定的。因此格式塔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美学不仅主张完整的知觉优先于个别的感觉,而且揭示出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理之间存在着基于相仿结构的对应关系,这种“同构”是“异质”呼应共鸣的基础(如“杨柳依依”与柔弱曲线的关系)。

3、技术美

一般把现代技术产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称为技术美,它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物。技术美的概念是相对于艺术美、自然美的概念面提出来的。技术美学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并非“技本艺本”,而是技术美。这是因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 它的效应只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层面。

4、功能美

技术美的范畴揭示了在技术领域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技术产品同时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对象,它具有明确的使用目的和功能要求。那么从人的使用对象的角度对技术美进行分析,则又可以把它视为功能美。

5、实用器物

实用器物的意义在于其实用性,即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联。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实用器物包含着人的需求、态度、目的,体现出人的精神力量、创造性以及对自身生活的关注,反映出人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所达到的历史性水平。

6、荒诞

荒诞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或特殊状态,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的本质的分解、弥散或缺位,使对象化过程变成一种无根基、 无秩序、无归宿的解体过程。换言之,荒涎是对无意义、无本质、无深度、无价值本身的对象化过程,因而也是对虚无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虚无。

7、恐怖

恐怖作为丑的审美范畴之一,主要是对 “异形”反常的丑的形式的虚构组合,是对形式背后可能的内容和支配力量的“升格”或神秘化,其审美感受是恐惧感、惊悚感、崇拜感和厌恶感的混杂。因此,否定、背离以及与之相关的惊悚、恐惧、神秘、厌恶等,是恐怖美学范畴的主要特征。

8、自然人化

外在指客观世界为人所认识而成为人类主体的工作对象。内在指人类主体的理性世界通过实践从客观世界获得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自然人化”非个体劳动对象化所能成就,而是社会规模与历史传承的人类劳动对象化的成功。

简答题

1、马克思审美本质观内容p32

审美作为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自由形式, 这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本质观包含着需要展开理解的一系列内容 ,同时揭示了美学史代表性理论的深层基础: 

(1)以劳动工具及其使用(进而制造)技术为中心,劳动双向陶冶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在劳动系统中,人的欲望需求转化为目的,自然力量转化为规律;目的与规律相磨合为合目的的规律与合规律的目的,双方统一为工具技术的自由操作。

(2)与启蒙运动以来视劳动为人类征服(统一)自然的片面理解不同,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劳动观念重心在于劳动对人类自身任性欲望的陶冶。

(3)自由形式不能如工具积定说所片面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积淀的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中介功能机制。(也就是说,自由形式不仅是工具积淀的结果,而且是工具活动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自由形式与工具劳作互为因果。)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或者更加通俗地说,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5)作为活动中介方式的自由首先被活动者内在体验。但自由方式形式不仅会被后续扩展劳动母体持续生产出来,而且势必摆脱从属于劳动的自发状态,被人类第一个文化形态巫术吸收并扩展再生产为的符号世界。

(6)规律与目的相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范畴多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2、社会交往中的美与人物美的特征

(1)社会交往中的美

社会交往中的美是指人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所体现的美。

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层面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以及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重要桥梁。通过人们的语言可以辨别其内在修养和境界。《世说新语》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通过儿子与兄女的咏雪,看似一个简单的比喻,却能显现出才女谢道韫内在的智慧与精神底蕴。

形体交际是指通过形体语言、形体动作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体交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往往能够产生某些特殊的效果。在《论语》中,关于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描写,对于表现曾皙的个性,呈现所谓“曾点气象”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心灵交融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中实现的彼此心意相通、精神交融的效果。社会交往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彼此的相互理解、心灵交融构成了精神、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彼此的相互理解心灵交融构成了社会交往的最高境界。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体现了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融成为社会交往中的理想境界,也体现出审美的意味。

(2)人物美

人物美是指人自身显现出来的美,具体包括人体美与人格美,人体美主要侧重于外在的方面,而人格美则主要侧重于内在的精神方面。

人体美通常是指人的相貌、身材、姿态、动作、肤色、仪表等方面的美。西方古希腊十分推崇人体的完美,青年半时间在练身场上;中国有“吴带当风”的生动细腻、敦煌飞天的婀娜多姿。因此,人体美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历来是重要的审美对象。

人格美是指在人的形体、行为之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论语》中的“孔颜乐处”、“曾点气象”;西方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往往体现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的自由和超越的追求,人格美往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永恒的精神的道德的范型。

3、简述悲剧和崇高的差异性

首先明确,崇高与悲剧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概念,但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联系:

崇高美分为两类,一种是艺术崇高,一种是自然崇高。悲剧的分类从来都众说纷纭,但西方较流行的说法是将悲剧分为:性格悲剧、灾难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艺术崇高与悲剧的相似处更多,都强调正面主人公与反面强大的力量之间冲突与较量,最后正面主人公付出巨大代价的必然胜利与反面力量的必然灭亡,给人情感与审美上的冲击,对人性力量产生崇敬之情,由此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因。这是最主要的联系。

区别:

从崇高与悲剧的分类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二者是有区别的。因为自然的崇高与悲剧没有任何关系,而悲剧并不都是正反两种力量的冲突域较量,还有人物内部矛盾的冲突。

4、简述两种自然美的区别与联系

二、外在自然之美的自然之美与内在天性的之美自然美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在于:

(1)前者注重自然审美的客观与外在因素,是一种基于客观外在自然事物这一特定存在者的自然美;后者看重审美活动的内在或主观因素,是一种基于自然事物自在天成内在本性、艺术文本和各种人类活动本真状态或自然天成理想的自然美。

(2)前者主要展现为在审美活动中,人对自然事物的意向性对象的审美欣赏、观照或体悟;后者主要体现为人在各种审美活动中对一种自然而然、天成本真状态的自由欣赏、抵达或追求  。

(3) 前者可谓基于参与审美活动的客观因素,而从审美客体类型角度划分出来的、 与艺术美等并列的一种审美类型;后者可理解为基于审美活动主客两方面要素,而从审美活动形态角发划分出来的一种大致与人工美相对, 又可与优美、悲剧等相提并论的审美经验形态。

2.联系在于:

(1)自然事物自然而然的自在天然本性,构成了外在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产生的基础与根源。

(2)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并非主客体任一方存在者的专有属性,实际是审美活动超越主客关系之后的一种自然而然、本真自在的发生过程。(3)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可视为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对人的深刻启示,也构成了人生与艺术审美活动的理想典范与终极目标。

(4)通过作为自然物之美的自然美及其内在天然之美的内核,自然美概念获得了涵盖、打通任何存在论意义的现实审美的重要依据。就此而论,一切处于自然而然本真存在中的美皆可称之为自然美。

论述题

1、论述形式美的基本规律p87

(1)对比与匀衡:

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

对称是典型的平衡,指以一条线为中轴或以点为中心的同形同量相向对应的结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房屋、塔亭、家具、衣服、汽车、飞机、玻璃杯等多用轴对称。对称是生物体形体结构的一种规律性形式,人体便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对称体。

(2)调和与对比:

调和、对比是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同形武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异”。两种不同而又接近的形式因素并列,是调和。采用调和的形式法则,给人以协调、融合的美感。

而具有较大差异或相反特征的形式因素并列就是对比。例如,形体的大小、长短、方圈、曲直,结构上的疏密、虚实,色彩上的冷暖、轻重、明暗,肌理上的粗糙细腻、温润干湿等都可以通过对比显现各自的特征。

(3)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都是体现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关系的形式构成。世间任何事物的构成都是有比例的,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比例关系是指人认为合适的、能让人感到满意和喜欢的比例,这是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形式感觉。尺度也是一种比例关系,尺度更强调的是主体尺度,强调主体与客体的比例关系。美的比例是在尺度中产生的。

例如,“黄金分割律”的发现进一步说明合适的比例与人的内在斯学派发现的。在尺度的关系。 黄金分割律被发现之后,就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甚至乐器制造中。合适的比例与尺度给人以匀称感和舒适感,即既有规整与秩序感,又有适度的变化与活泼

(4)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指形式因素在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变化,有规律的组合和反复。构成节奏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 、运动过程,二是力量的强弱变化。

韵律也是指形式因素在运动中的秩序性与规律性,即节奏,但在节奏中按照情感要求对时间与力量进一步组合变化,形成某种情调、情趣,能唤起人丰富的情感反应。因此,韵律也可称为有变化的、有情感性的节奏。

节奏和韵律在自然和生活中都存在。宇宙万物的运动,寒暑相推、四时代序、月缺月圆、潮涨潮落。

(5)多样与统一

“多样”,指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指这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多样统一就是把具有差异、 变化、对立的各种形式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差异性在整体中消除融化,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统一体。这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也称为和谐。因此,它包含了各种形式美的法则。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尺度与节奏韵律,实质上都体现着多样统一,体现着和谐。

2、功利性活动与非功利性活动的关系,审美与生活,结合人生经历谈谈。(材料题)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结合美学和人生经历谈理解

最后大题

1、鲁迅对美(悲、喜)剧的理解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试论述对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引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生某种情感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喜剧 又称喜剧性 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的弱点、 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其次,任何悲剧都至少会有一个主要 人物或主人公作为悲剧事件的承担者与行为主体,但并非任何人都可以作悲剧的主人公。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主人公的理想人选既非“ 十分善良的人”,也非“极恶的人”,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会犯错误的“好人”。只有会犯错误的好人遭遇不幸时,才能引起人的怜悯之情,惟其是好人,故值得人同情;也引起人的恐惧之情, 惟其不是好到极点,同普通人一样会犯 错误,因而遭遇不幸,故使人担心类似的不幸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亚里 士多德的 “会犯错误的好人”说及其具体分析意见未必会被人全部接受,但他所强调的悲剧主人公一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哪怕是些微的伟大的、善良的、正义的、正面的、积极的等值得肯定的素质,即必有其值得人同情与认同之处的看法,仍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这一经典悲剧主角,俄狄浦斯的悲剧固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命运安排,他本人从未主动为非作歹,似乎是一位完全无辜的好人,但动怒失手杀死老人(实为其生父)和因除斯芬克斯妖而被动接受王位并娶前王寡后(实为其生母)的事实, 毕竟表明他仍存有看事不明的弱点( 戏剧终了时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的双眼可谓是对此之象征性回应)。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最后,喜剧也有主人公,而且同悲剧一样是由特定的人来承担,作为喜剧审美对象的主人公,往往具有惹人发笑的无价值或反价值性。亚里士多德认为“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 痛苦”,亚氏对喜剧主角特性简短而精细的解释自有其尚待挖掘的深意,但喜剧主角具有不值得人同情的丑陋或滑稽的非正价值性特征仍然得到了明确强调。美国学者奥森道明了喜剧主人公的无价值性:“ 悲剧赋子价值,喜剧却取消价值;悲剧显示生命被引向重大的结局,喜剧或者不引向这样的结局,或者表明这样的结局是未必可能的。如果把后一种动作称之 为无价值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喜剧定义为是对一种无价值的动作的模仿。”例如,同悲剧审美突出的是对个性或人性本质毁灭事件的观照、因而作为悲剧审美对象的悲剧主角往往是的个体有别,喜剧审美凸显的则是对遮蔽自我个性或人性本质事件的揭露,因而作为喜剧审美对象的喜剧主角既可以是个体(如别里科夫、阿Q),也可以是群体,甚至很多讽刺性艺术喜剧作品以塑造讽刺群像为己任( 如果戈理的喜剧《钦差大臣》不仅讽刺假钦差赫列斯塔科夫的种可笑行径,而且更着意于暴露及其妻女、属僚人等的诸般丑恶嘴脸)。这就是对鲁迅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理解。

5、简述美育作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

美育的特性:

首先,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作为这种媒介,必定审美对象。

其次,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也就是说,美育要激发起受教育者感情的活动,并通过情感的体验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最后,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的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令受教育者感到愉快的、寓教于乐的教育。

6、简述审美范畴(喜剧的本质)

喜剧:喜剧 又称喜剧性 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的弱点、 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四个基本要素:喜剧人物、喜剧事件、喜剧矛盾和喜剧审美地主体所承当的喜剧效果。

四、喜剧的特征

1、喜剧人物的无价值或反价值性

2、喜剧事件的矛盾性与可笑性

3、喜剧矛盾的突发性

4、喜剧效果的愉悦性

7、简述自然美欣赏有哪些代表性模式

(1)如画模式

中文“如画”一词大约最早出现于中国六朝,普遍被用于形容人的眉目面容之美。“ 如画”被直接用于形容(或笼统赞颂)山川景物之美的著名例子。明末清初画家王鉴“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染香庵画跋》)一语,在一定意义上则可称之为对主要体现于自然美欣赏实践中的中国“如画”观的一个简明总结。

“如画”( 又译“如画性”“ 如画风景”)在欧洲语言中的字面义即“像画一样”。当一片风景或园林能使人想起某个著名画家的画或某个风景画,人们就说它“如画”。可以说,正是在现代美学观念产生的过程中,“如画不仅成为视觉审美领域的通用方式,而且也成为诗歌、绘画、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一致推崇的审美价值与审美风格。 

从审美本质角度看,“ 如画”之风景模式是指艺术美中的自然美题材作品因其典型化,而成为引导现实中的自然美欣赏的典范。这表现出艺术审美对自由形式及其感觉方式的重大推广作用:本来发端于劳动自由形式的艺术审美,反过来也成为深刻塑造人类感觉方式的模式与标准,以至人类会自觉不自觉地借助艺术形 式来感受并评价包括自然在内的现实生活。

(2)比德模式

“比德”说被中国当代美学家普遍视为中国美学尤其是儒家美学重要的自然美观。依照此说,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

,即从中可感受到某种人格化的道德美。因而,“比德”之“比”即比拟或象征,“德”则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格。“比德”即自然对象之美是儒家君子之人格美德的比喻或象征。“比德”作为一个整词以“于玉比德”和“于水比德”两种方式屡屡出现。比德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文化“一天人”“同真善”哲学特征与类比思维方式。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著名论断。

因此,比德实乃比人。自然美当然可以作为人的某种道德品质与精神趣味的象征与体现,但从更深层的意叉上讲,自然美也可以成为人超道德性和非抽象精神物的一种现实存 在与天成境界。

(3)宇宙模式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是以宇宙为中心的,他们认定美乃是宇宙的属性,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谓的客观事物之美和“宇宙之美”正是现代美学所谓的广义范围的自然事物之美的自然美。

“天地之美”的具体内涵与本质显然也就是道自身及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虚静恬淡、素朴真纯的特征与本质。简言之,庄子所谓的“天地之美”即大道之美,即自然界万物的本性天成之美,亦即作为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

(4)天成之美

对于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自然审美而言,自然美又是一种天成境界之美。天成境界是自然美的又-种欣赏模式。自然而然、本性天成的“天地之美”即内在自然之美,之所以能受到圣人与体道者的竭力推崇,并进而居于庄子哲学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它实际上构成了庄子自然哲学与美学所追求的“天地精神”(《天下》)境界。不过,在庄子,此种由自然审美而抵达的天成境界并非只是一种玄之 又玄的抽象的精神境界,它完全可以成为人们践履的生活实际本身。自然而然的天成境界自然美并不是稀罕的奢侈品,它实际植根于人生最根本的生存方式之中。

8、简述美的形式与形式美有什么区别?

一)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区别

1、它们的内涵不同

美的形式是指美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外在的、感性的、能够为人的审美感官所直接把握到的客观存在,它体现着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即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而形式美作为一种具有相对性的审美对象,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作为形式美,其形式胜于内容,与内容的联系不明显,其形式具有性,往往可以作为单独的审美对象供人们欣赏。比如,花样游泳中的蝶泳主要是一种形式美。而且,一些侧重表现身体旋动的舞蹈也是如此,人们欣赏时不会领会其中的内容,而是欣赏它所表现的姿态美、力度美,也即形式美。

2、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

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所以,美的形式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形式美则不然,它的形式本身是作为一种的审美对象而存在的。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因此,形式美是在不直接显示具体内容的同时而又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的形式。例如,文学艺术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离开了作为内容的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单纯作为形式方面的体裁、语言、结构、手法就不是人们的单独欣赏对象了。李清照的词很美,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形式上的叠字之妙、之美,与内容上的惨景愁情和谐一致,二者不可割裂。而形式美就不一样了,如果说也有内容的话,其内容往往是深藏不露,人们在欣赏时对内容是忽略不计的。那些富于装饰性的花边、图案、线条,人们只是欣赏它形式上的对称、变化,并不追问其内容上的意义。而且,艺术性的杂技、踩钢丝、叠椅、飞车,人们也主要是欣赏其高超的技术、优美的造型,即主要在于欣赏它的形式与外在形态。

3、它们的存在方式不同

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的审美对象。形式美是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的审美特性。

4、它们的构成因素不同

基本上,美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形式,它指创作者所想表现的真、善的内容;而另一种是外在形式,它与内容不直接相联系,指内在形式的感性外观形态(如材质、线条、色彩、气味、形状等等)。而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其中,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是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直线具有力量、稳定、生气、坚硬的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执、刚劲等意味;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进取,轻音柔和亲切等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5、它们的特性不同

形式美是一种纯粹的美,具有相对性、抽象性、意象性、和含蓄性等特点。它具有一种朦胧的审美意味,往往只可意会却不可言传。而美的形式却往往具有依附性。

6、形式美与美的外在形式也有不同

形式美是的审美对象,而美的外在形式不是的审美对象;形式美包含的意义、意味,总是概括的普泛的,而美的外在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意味,总是与特定的内容相联系的。具体来说,形式美是单纯就形式本身来看,而美的外在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内容来看的。

文档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