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09第九章 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33:01
文档

09第九章 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

《外科护理》课程教案本课标题第九章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课次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学分授课对象院系、专业:外科护理专业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外科护理》,叶志霞、皮红英、周兰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系列教材)教学目标1.识记营养不良的类型及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禁忌证、输注方法和护理要点。2.识记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3.熟悉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和营养支持的适应证。4.熟悉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与特点。5.理解手术、创伤、严重感染后三大营养素的代谢改
推荐度:
导读《外科护理》课程教案本课标题第九章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课次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学分授课对象院系、专业:外科护理专业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外科护理》,叶志霞、皮红英、周兰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系列教材)教学目标1.识记营养不良的类型及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禁忌证、输注方法和护理要点。2.识记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3.熟悉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和营养支持的适应证。4.熟悉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与特点。5.理解手术、创伤、严重感染后三大营养素的代谢改
《外科护理》课程教案

本课标题第九章 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

课次
授课方式理论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安排
学分
授课对象院系、专业:外科护理专业任课教师
教材及参考资料《外科护理》,叶志霞、皮红英、周兰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系列教材)
教学目标1.识记营养不良的类型及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禁忌证、输注方法和护理要点。

2.识记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

3.熟悉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和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4.熟悉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与特点。

5.理解手术、创伤、严重感染后三大营养素的代谢改变。

本节重点 1.营养状态的评估。

 2.要素膳的特点。

 3.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

 4.肠外营养的输液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本节难点1.营养状态的评定。

2.肠内外营养并发症的防治。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一、本章大体内容

思考与总结

项目一  概述

项目二  肠内营养

项目三  肠外营养

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
项目一  概述

营养支持(nutritional support, NS)是指在饮食摄入不足或不能进食的情况下,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或提供维持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临床营养支持的方式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多侧重于对能量和多种基本营养素的补充,当今的营养支持已不仅仅限于满足患者能量和氮源的需要,而是要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免疫与内分泌等功能并修复组织,促使患者康复。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也由“金标准”,即当患者需要营养时,首选腔静脉置管输注肠外营养制剂改为全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必要时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一、手术、创伤、严重感染后3大营养素的代谢改变

· 体内的能量来源包括糖、蛋白质和脂肪糖原的贮备有限,在饥饿状态下仅能供应12h;蛋白质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肪是饥饿时的主要能量来源。

·  创伤、手术或感染应激后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使体内3大营养素处于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降低的状态。

1.糖代谢 

手术、创伤或感染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对葡萄糖的消耗基本维持在约120g/d。

肝糖原分解增强时空腹血糖升高;葡萄糖生成基本正常或仅轻度增加(高糖血症现象,提示机体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受到影响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减弱,即出现了胰岛素抵抗)

2.蛋白质

较大的手术、创伤或严重感染后,骨骼肌群进行性分解,大量氮自尿中排出,源自氨基酸的糖异生增强。

3.脂肪

手术创伤或感染后,由于儿茶酚胺的作用,体内脂肪被动用,氧化利用率增加。此时,即使提供外源性脂肪,也难以完全抑制体内脂肪分解,该现象与交感神经系统受到持续刺激有关。

二、营养状况的评价

营养评价是指由专门人员通过病史、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等营养评定方法,来评估人体的营养状况,从而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及程度,评估营养不良所致后果的危险性,同时监测营养支持的疗效。  

(一)病史

处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手术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的患者,往往较长时间不能正常饮食或消耗、丢失明显。

(二)人体测量

1.体重 是临床上最简单、直接和常用的营养评价指标

2.体重指数(BMI)  是评价肥胖和消瘦的良好指标,也是反映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或肥胖症的可靠指标。

3.三头肌皮褶厚度(skin fold thickness, TSF)  可间接判断体内脂肪量。

4. 上臂围与上臂肌围

(1) 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AC):测量方法为患者采取前述测TSF的姿势,用卷尺测定上臂中点处的周长。

(2) 上臂肌围(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AMC):AMC=AC(cm)-3.14×TSF(cm),用于判断骨骼肌或体内瘦肉体组织群量。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浆蛋白    

(1)血清白蛋白:持续的低白蛋白血症被认为是判定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

(2)血清前白蛋白:能反映短期营养状态变化,是营养不良早期诊断和评价营养支持效果的敏感指标。

(3) 血清转铁蛋白:能反映营养治疗后的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恢复率,且改变较敏感,可用于贫血的诊断和对治疗的监测。

2.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 NB)  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最可靠与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3.肌酐身高指数(creatinine height index, CHI)  衡量机体蛋白质水平的灵敏指标。

4.免疫功能评定 是临床上用于评价组织蛋白存储的指标,可间接评定机体营养状况。

(四)体格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来发现营养素缺乏的体征。

体格检查的重点在于发现: ①恶液质; ②肌肉萎缩; ③毛发脱落; ④肝大; ⑤水肿或腹水; ⑥皮肤改变; ⑦维生素、必需脂肪酸及常量和微量元素缺乏体征等。

根据上述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并结合病情可基本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及其程度。

三、营养不良的分类

营养不良是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消耗,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机体功能。临床根据蛋白质或能量缺乏种类分为3种类型:

 1. 消瘦型营养不良(由于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皮下脂肪被消耗,为能量缺乏型。表现为人体测量指标值下降,体重下降,血清蛋白水平可基本正常。

 2. 低蛋白型营养不良(又称水肿型或恶性营养不良。因疾病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增加,而营养摄入不足,为蛋白质缺乏型。主要表现为血清蛋白水平降低和组织水肿、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但人体测量指标值基本正常。

 3. 混合型营养不良(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属蛋白质-能量缺乏型,是一种严重的营养不良,可伴有脏器功能障碍,预后较差。

四、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给予营养支持:

 (1)近期体重下降大于正常体重的10%; 

(2)血清白蛋白<30g/L;

(3)连续7d以上不能进食者; 

(4)已明确为营养不良者; 

(5)NRS2002评估所得总分≥3分或可能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高危患者。

项目二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EN)是指经口或鼻饲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营养素的一种方法。

 EN的优点:

①营养物质经肝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到肝内,有利于合成内脏蛋白与代谢调节; 

②营养肠道本身,促进肠蠕动,增加肠血流,保证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③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维持肠道的屏障功能,有防止肠源性感染;

 ④严重并发症少,使用方便,易于临床管理,费用仅为全静脉营养的1/10。

一、适应证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有功能并可利用的患者。

1. 胃肠功能正常 ①不能正常经口进食者,如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口腔、咽喉及食管疾病; ②处于高分解状态者,如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复杂大手术后、危重患者; ③慢性消耗状态者,如肿瘤、结核等; ④肝肾肺功能不全及糖不耐受者。

2.胃肠功能障碍 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经肠外营养至病情稳定时,可逐步增加或过渡至肠内营养。

二、禁忌证

①肠梗阻;

②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③腹腔或肠道感染;

④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 

⑤休克。

三、肠内营养制剂

肠内营养制剂不同于通常意义的食品,前者已经加工预消化,更易消化吸收或无需消化即能吸收。

当前,根据各种产品的组成,将肠内营养制剂分为3类:

 ①整蛋白制剂(非要素膳);

 ②短肽或氨基酸为主的制剂(要素膳);

 ③膳食纤维。

选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种类、消化吸收功能、喂养途径及耐受力等,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四、肠内营养的方法

(一)肠内营养的途径

 肠内营养的途径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胃肠动力情况、营养支持时间的长短,以及实施营养支持风险等决定。主要包括经口、鼻、皮等途径,置管时远端到达部位包括胃、十二指肠或空肠。

1、经口途径 提供普通饮食或热量、蛋白质增加的饮食。

2、经鼻途径    

(1)经鼻胃管途径:胃管尖端经鼻腔进入到达胃内,通常人工盲插放置。

(2)经鼻十二指肠管途径:一般在手术中放置或由内镜、荧光镜引导下借助胃动力帮助导管进入十二指肠。

(3)经鼻空肠管途径:在胃镜引导或X线监视下,将带有金属导丝的营养管自鼻腔经胃、十二指肠置入空肠,拔出导丝,注入造影剂,确认营养管前端已进入屈氏韧带后30cm以远的空肠部位。

3、经皮造瘘途径

(1)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在内镜引导下,确定造口部位后经腹壁、胃壁穿刺后放置胃造瘘管以达到营养支持目的。

(2)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 PEJ):对于不能适应经PEG直接胃内营养供给的患者,PEJ是一种代替PEG的有效营养供给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

1.一次投给 ~10min内缓缓地注入鼻饲喂养管内,一般每次给予200ml,间隔时间>2h,主要根据患者胃排空情况和耐受程度决定。

2. 间歇重力滴注 经输注管路接喂养管,每次250~500ml, 4~6次/天,每次持续30~60min,缓缓滴注(30ml/min)。

3. 连续输注 运用输注泵持续16~24h输注营养液,使营养液缓慢匀速地进入消化道。

五、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

1、喂养管护理

(1)妥善固定喂养管;(2)保持喂养管通畅

2、避免黏膜和皮肤损伤

3、预防误吸

(1)取合适体位:半卧位,床头抬高30°~40°

(2)及时评估胃内残余量:每4h抽吸一次,若>100~150ml,应减慢或暂停输注

4、提高胃肠道耐受力

(1)严格无菌操作;(2)加强观察和评估;(3)输注的: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意浓度、速度和温度;(4)支持治疗

5、代谢及效果监测

6、健康教育

项目三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当患者被禁食,所需营养素均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为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一、适应证

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5~7d的患者均是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①不能从胃肠道进食者,如高流量消化道瘘、食管胃肠道先天性畸形、短肠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 

②消化道需要休息或消化不良者,如肠道炎性疾病、长期腹泻者等;

③高分解代谢状态者,如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复杂手术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患者;

④需要改善营养状况者,如营养不良者的术前应用,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重者,肝、肾衰竭者。

二、禁忌证

①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②凝血功能异常;

③休克。

三、肠外营养制剂

肠外营养制剂主要包括能量物质(糖类和脂类)制剂、氨基酸制剂、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等。

四、肠外营养的方法

(一)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可分为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选择的依据包括营养液的组成、总量、浓度、以往静脉置管病史、静脉解剖走向、凝血功能及预计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等。

1. 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peripheral parenteral nurition, PPN)  适用于输注时间<2周、部分营养支持或中心静脉置管困难的患者。

2. 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central parenteral nurition, 可以采用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输注,但是CVC置管技术要求高,置管风险较大,并且随着置管时间延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会增加。因此,保留时间一般在1周左右。

(二)肠外营养的输注方法

1. 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s admixture, 即将每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无菌环境(层流室和层流台)按次序混入由聚合材料制成的输液袋再输注。

优点是: ①以较佳的氮热比和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增加节氮效果; ②简化输液过程,节省护理时间; ③降低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④减少污染机会。

2. 单瓶 在不具备以TNA方式输注条件时,可采用单瓶输注方式。但由于各营养素非同步输入,不利于所供营养素的有效利用。

五、肠外营养患者的护理

1、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TPN支持对其在治疗上的重要性,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顾虑与恐惧。

2、合理输液,维持患者体液平衡  

(1)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顺序

(2)控制输液速度 

(3)加强观察和记录 

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

①空气栓塞;②导管栓子形成;③导管尖端异位;④大血管、心脏壁穿破、胸腔、纵隔积液、心包填塞;⑤静脉炎、血栓形成、栓塞;⑥气胸、血胸和血气胸

(2)感染性并发症

①导管感染;②肠源性感染;③营养液污染

(3)代谢性并发症

①高糖血症;②低血糖症

(4) 胆汁淤积及肝功能异常  

(5)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4、健康教育  长期摄入不足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致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1.教学以学生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基础护理的基本内容。

2.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讲解一些习题及关键的案例、图片。

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训3~4次,教师应该指导,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公开场合予以纠正。

讨论题、思考题:. 营养不良分为哪3类?各有什么特点?

2. 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禁忌证和输注方法分别有哪些?

3. 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4. 肠外营养制剂由哪些营养素组成?

5. 肠外营养支持期间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如何预防与护理?

6. 如何对实施营养支持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说明:

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可按节或课设计填写。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

3. 授课方式主要包括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5.其他内容要求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具体详细。

文档

09第九章 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

《外科护理》课程教案本课标题第九章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课次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学分授课对象院系、专业:外科护理专业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外科护理》,叶志霞、皮红英、周兰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系列教材)教学目标1.识记营养不良的类型及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禁忌证、输注方法和护理要点。2.识记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3.熟悉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和营养支持的适应证。4.熟悉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与特点。5.理解手术、创伤、严重感染后三大营养素的代谢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