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五华区(县)
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试
讲
教
案
课程名称:等 腰 三 角 形
试 讲 人:李 乔 花
学 校:云南警官学院
教材名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12.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
内角以及边的计算问题。
3、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等腰三角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加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通过归纳、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 和创造性,突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轴对称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折叠发现,并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
1. 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应用.
2.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演绎
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难点
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2、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和腰,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题。(由于等腰三角形底和腰,底角和顶角性质特点很容易混淆,而且它们在用法和讨论上很有考究 ,只能练习实践中获取经验,故确定为难点。)
五 、学方法和教具
(一)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本着“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教具直观教学
2、联想发现教学法
3、设疑思考法
4、逐步渗透法
5、师生交际相结合法
让学生观察、实践、归纳、论证,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性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二)教具 剪刀 矩形纸片 多媒体课件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探究---发现---联想---概括”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课件展示轴对称图形、全等三角形,唤醒记忆。
2、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
二、新知识:
1操作体验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三角形吗?
图(1)
2 性质猜想
(1)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
| 重合的线段 |
| AB = AC |
| BD = CD |
| AD = AD |
| 重合的角 |
| ∠B =∠C |
| ∠BAD =∠CAD |
| ∠ADB =∠ADC |
3性质证明
由上面的操作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三角形ABC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证明这些性质。
如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
所以∠B=∠C,
∠BAD=∠CAD,∠ADB=∠ADC=90°.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3)如何证明?
(4)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吗?
由两三角形全等,我们还可以得出∠BDA=∠CDA,从而AD垂直于BC.这也证明了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上的中线AD平分顶角∠A并垂直于底边BC.
巩固练习:第51页练习
4 性质应用
在△ABC中,已知AB=AC,点D在AC上,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发现:
(1)∠ABC=∠ACB=∠CDB=∠A+∠ABD;
(2)∠A=∠ABD;
(3)∠A+2∠C=180°.
若设∠A=x,则有x+4x=180°,得到x=36°,进一步得到两个底角的度数.
解: 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 X=36°.
在△ABC中,∠A=36, ∠ABC=∠C=72°.
5变式练习
(1)等腰三角形的∠A是36°,它的另外两个角是_______.
A
A
B C B C
(1) (2)
(2)等腰三角形的∠A是120°,它的另外两个角是______.
(3) 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 ∠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
∠B, ∠C, ∠BAD, ∠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A
B C
D
(3)
6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 O
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
如果这两艘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 A B
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7讨论探究
1、 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七、小小设计师:
有一块长方形布料,你能设计出红领巾吗? 要求底边长为100cm,腰长为60cm(学生自己拿出一张16开的纸,自己动手折叠,学生交流。(小组讨论,课件展示过程)
八、 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九、 布置作业
必做题: 教科书习题14.3第1、4、6题.
选做题: 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一定相等吗?由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利用类似方法还可以得到哪些线段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