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11城11
学号:********
姓名:***
【摘要】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工业之父盛宣怀的故里,以经济发达、工商比翼而著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如今,常州市以农机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模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近年来引进海外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2008年世界上第一家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由1994年国际首创系统生物工程概念的曾邦哲(曾杰)在常州成立,系统生物学及其医药学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国际上有称之为将带来21世纪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
【关键词】改革开放 苏南模式 高新技术 产业转型
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常州的经济状况(1949年~1978年)
全国经济发展形式:1949年到1950年是经济的整顿时期;1950到1956年经济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1956年到1959年是一个发展时期;1959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经济不断下滑;1961到1965调整期,曲折发展;1965到1976十年全国经济发展处于停滞时期。
常州在这个时期的突出性不是十分明显。
2 改革开放前25年常州经济发展状况(1978年~2003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锡、常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州更是作为新兴工业城市而扬名一时,并与苏州。无锡一起开创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苏南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南模式逐步扩展到了苏中沿江地区及浙北的杭嘉湖地区。进入90年代,随着开发浦东。发展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新思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若干特区逐步向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转变,特别是上海浦东开放开发的快速推进和苏州东西两个开发区的积极兴建,使得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之后外商投资的又一个热点。
2.1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常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当时国内的引导下主要实行以出口导向、进口替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工业化和贸易战略下,外向型经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其对象是世界市场,通过工业制成出口品逐步代替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以此来带动经济发展,表现为有较高的出口依存度。
改革开放以后,常州市外贸、外资、外经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表2.1可以看出,常州市的对外贸易额由1985年的128万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11520万美元。不仅如此,依托浑厚的工业基础,常州在开放型的发展初期形成了“稳定纺织,发展机电。开发化医,发展创汇农业”的发展策略,并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出口积极给予上的支持和扶植,从而形成了丝绸、服装、自行车、柴油机、拖拉机、鞋类、箱包等一批重点出口创汇产品。
在利用外资方面,全市扩大对外开放范围,吸引投资者。自1984年9月批准兴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常利企业有限公司,到1991年这八年间,共批准举办“三资”企业678家。累计协议吸引外资达2.5亿美元,外资投入的行业领域分布广泛,有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建材、塑料、轻工、食品、农副产品等11个行业。同时。通过“嫁接式发展”,有一些势力宏厚的本地企业(如金狮自行车集团等)与国外同类企业挂钩,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常州的外经合作以对外承包劳务方式为主,实现了大幅度增长,1982年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为9万美元,1991年达到599万美元。
表2.1常州市外贸、外资、外经主要指标(1982年~1991年)
单位:万美元
| 年份 | 进出口 总额 | 进口总额 | 出口总额 | 协议合同外资总额 |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 当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 | 当年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 |
| 1982 | - | - | - | - | - | 110 | 9 |
| 1983 | - | - | - | - | - | 140 | 140 |
| 1984 | - | - | - | 366 | 167 | 305 | 149 |
| 1985 | 128 | - | 128 | 3617 | 1455 | 581 | 567 |
| 1986 | 875 | 506 | 369 | 2954 | 2454 | 216 | 179 |
| 1987 | 1774 | 990 | 784 | 2560 | 3799 | 915 | 870 |
| 1988 | 3921 | 1062 | 1062 | 3992 | 3956 | 480 | 105 |
| 19 | 5173 | 661 | 661 | 1041 | 2773 | 367 | 248 |
| 1990 | 6153 | 1180 | 1180 | 1751 | 666 | 433 | 73 |
| 1991 | 11520 | 2279 | 9241 | 9002 | 2384 | 1432 | 599 |
注:“-”表示数据过小或未统计
2.2 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
1992年在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常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沿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上做文章,采取三外齐抓、三外联动、三外齐上的有力措施,使常州开放型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表2.2可以发现,常州市在1992年至2000年期间,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突飞猛进,对外经济合作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表2.2常州市外贸、外资、外经主要指标(1992年—2000年)
单位:万美元
| 年份 | 进出口总额 | 进口总额 | 出口总额 | 协议合同外资金额 |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 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 | 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 |
| 1992 | 20188 | 2516 | 17672 | 367 | 8557 | 3842 | 1619 |
| 1993 | 38847 | 6047 | 32800 | 62412 | 14440 | 3076 | 1406 |
| 1994 | 5 | 8101 | 563 | 52882 | 27772 | 2859 | 1843 |
| 1995 | 99315 | 22371 | 76944 | 88728 | 32858 | 4568 | 3817 |
| 1996 | 135493 | 3561 | 100232 | 99906 | 517 | 7448 | 6623 |
| 1997 | 168431 | 45457 | 122974 | 107417 | 56639 | 7321 | 6849 |
| 1998 | 159380 | 28345 | 131035 | 82327 | 55681 | 8630 | 7544 |
| 1999 | 192723 | 65056 | 127667 | 90158 | 62569 | 9424 | 8309 |
| 2000 | 282208 | 96174 | 186034 | 100285 | 70006 | 12480 | 9409 |
2.2.1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对外贸易改革不断深化的标志之一是1992年起中国外贸实施省、市脱钩新,常州市也因此进入全面自营出口阶段,常州市进一步加快进出口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强化外向意识,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全市对外贸易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南巡讲话之后,常州的商品层次上的流通均有很大的增长幅度。这期间,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占常州市外贸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比例较重,因此,这也导致了由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1998年的进出口总额的下降,同时,可以看出,相对于商品出口而言,常州进口的增长幅度有所落后,这也于当时所提倡的以出口为导向为目标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相一致。
2.2.2 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方针,大力实施“量质并举”战略,积极改善外贸投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支柱,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1992年同志南巡讲话后,常州市利用外资突飞猛进,是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最多、领域最宽、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利用外资成就引人瞩目,至2000年底,全市累计新签协议外资金额74.63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分别为47.2%、67.8%。
2.2.3 对外今经济合作增速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加快经济合作步伐,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新的发展,外经合作的类型,也从原先单纯搞劳务输出,发展到承包国外工程,进行海外投资,对外技术输出,组织成套设备出口等综合性、全方位的外经合作。
2.3 深入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
2001年初以后,中国为更好地迎接“入世”,就一直在外贸领域不断努力,特别地,为了更好地接轨国际,要求由过去以出口导向、进口替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逐渐向以进出口并重、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过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命题。而国家“十五”计划也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列为“十五”的战略目标之一。
2.3.1 商品层次的开放状况
从商品层次考虑常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体现在商品的进出口发展上。从2001年中国迎接入世以来,常州市对外贸易出口额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32.6亿、39.8亿、52.5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5%、20.3%、34%,其中出口分别为21.6亿、26.5亿、35.3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6%、22.6%、32.9%。不仅如此,出口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贡献份额逐年上升,对贸依存度由2001年的40.1%上升到2003年的48%。
2.3.2 资本层次的开放状况
入世以来,常州市的外资的输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2年-2003年内,常州市新签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20个,特别是2003年,协议利用外资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1.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4%,与全省平均增幅基本持平。全市累计新签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江苏国力钢铁有限公司项目,成为我市2003年投资规模最大的合资项目,其中外商出资达10800万美元。
2.3.3 技术层次的开放状况
技术层次上的开放状况,特别是技术的引进,一般体现在国际直接投资项目的引进上。从资本层次对常州市近几年的分析可以看出,常州市对于技术的引进有了明显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常州市更注重对于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如信息产业的伟创力电子的移动通讯产品、高见泽电子的新型继电器、乔森电子的液晶电脑等项目。同时,在技术的输出上,常州市通过多年来在一般劳务输出取得信誉和实效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技术、装备、工程等多层次输出。不断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3 现今常州的经济发展状况(2004年至今)
改革开放25年后的如今,常州市经济的发展又将面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下将常州市与淮海经济区龙头城市徐州市进行比较讨论。
常州市和徐州市虽然分属江苏南北阵营,但两市经济规模相近,呈现比较明显的竞争发展态势。近年来,在省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等利好的推动下,徐州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GDP)直逼常州,并于今年上半年以全省第一的增速实现赶超。为客观分析两市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所处地位,通过近五年来两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寻找差距和不足,为探寻常州有效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3.1 人口与面积的比较
徐州辖两市三县六区,土地面积11259平方公里,相当于常州的2.6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10.3千公顷,相当于常州的4.9倍;2011年末户籍人口976.7万人,相当于常州的2.7倍。由于常州市属于人口流入地区,徐州市属于人口流出地区,两市常住人口的差距明显小于户籍人口,但徐州市常住人口依然比常州市多出392万人,相当于常州市的1.8倍。从参与经济活动的从业人口看,徐州市2011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528.9万人,相当于常州市的1.9倍。
表3.1:两市的人口和区域比较
| 指 标 名 称 | 计量单位 | 常州市 | 徐州市 | 常州︰徐州 |
|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 | 平方公里 | 4372 | 11259 | 1︰2.6 |
|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 千公顷 | 226.21 | 1110.29 | 1︰4.9 |
| 年末户籍人口 | 万人 | 362.86 | 976.66 | 1︰2.7 |
| 年末常住人口 | 万人 | 4.97 | 857.26 | 1︰1.8 |
| 从业人员 | 万人 | 277.72 | 528.85 | 1︰1.9 |
徐州市地广人众,建国以来经济总量一直高于常州。改革开放以后,常州市凭籍苏南区位优势和超前发展意识,充分利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GDP总量与徐州市的差距逐年缩小,并于2004年正式超过徐州,2007年,常州市经济总量的领先优势一度达到165.6亿元。但进入“十一五”中后期以来,我省以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重心逐步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并于2008年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徐州市作为苏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快步跃进。2011年,常州市、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581.0亿元、3551.7亿元,常州市领先优势缩小为29.3亿元;今年上半年,徐州市实现GDP 1960.7亿元,比常州市高出10.6亿元,经济总量时隔8年之后重新反超常州。
3.3 经济结构的比较
产业结构方面: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常州市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占优,产业发展层次明显优于徐州市。2011年,常州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3.1:54.5:42.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徐州低6.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徐州高出4.4个、1.9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两市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相同,常州市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8.0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4个、6.6个百分点;徐州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3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4.8个和0.5个百分点,常州市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幅度略高于徐州。
工业结构方面:两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结构差异较大。徐州市工业发展以资源优势性行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煤盐化工、冶金和建材等六大行业,2011年,徐州六大重点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15.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98.6%,其中以徐工集团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以徐矿集团为主的能源产业、以维维集团和徐州卷烟厂为主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天裕能源为主的煤盐化工业均已经达到千亿级产业规模。常州市属于工业加工型城市,资源性行业比重明显偏小,工业经济结构中,冶金行业、机械行业、化工行业和电子行业属于支柱产业,近年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制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五大产业%,达到千亿,2011年,常州市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20.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7.7级规模的只有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
企业结构方面:徐州市排名前列的企业分别属于采矿业、烟草业以及饮料制造业等盈利能力强、增加值率高的行业,这些行业增加值率都很高,其中采矿业增加值率高达60%左右,这些大企业无论是企业规模、从业人数,还是经济效益、社会贡献,都好于常州市,对徐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和工业增加值率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而常州市工业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工业经济总量排名前列的企业基本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以及新能源等“大进大出”的行业,虽然产值规模比较大,但创造的增加值并不高。以有色金属加工行业为例,大多数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材料价格在企业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赶过95%,加工费对应于原材料而言微乎其微,行业平均实际增加值率仅有1%左右,对地方经济总量的贡献相对有限。2011年,徐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6.2%,比常州市高出4.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徐州市高出381.6亿元,但工业增加值却比徐州低7.7亿元。
3.4 运行质量的比较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GDP数据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考虑到徐州市三次产业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农业基本不产生税收,因此采用财政收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来作分析。2011年,徐州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9%,常州市为10.1%,比徐州高出0.2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常州市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运行质量总体好上于徐州市,另一方面也说明常州市虽然地处苏南,在经济运行质量方面的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从统计数据看,徐州市最近几年财政收入增幅大大快于我市,赶超势头十分明显,2007年-2011年,徐州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1.3%、25.4%、30.6%、35.2%、43.3%,分别比常州市高出8.3个、8.2个、14.0个、2.6个和20.7个百分点。2006年,徐州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相当于我市的59.7%,经过短短数年时间的追赶,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改变为90.7%,提高了31个百分点。而同期徐州市GDP总量与常州市的比例则从2006年的91.0%提高到2011年的99.2%,提高了8.2个百分点。
| 表3.2、徐州和常州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 | ||||||
| 单位:亿元 | ||||||
| 指 标 | 徐 州 | 常 州 | 徐州增速 | |||
| 2011年 | 2007-2011 | 2011年 | 2007-2011 | 高出常州 | ||
| 年均增长(%) | 年均增长(%) | (百分点) | ||||
| 经济总量 | 地区生产总值 | 3551.7 | 19.4 | 3581.0 | 17.7 | 1.7 |
| 第一产业 | 334.5 | 12.0 | 111.8 | 11.1 | 0.9 | |
| 第二产业 | 1777.0 | 18.6 | 1950.8 | 15.4 | 3.3 | |
| 工 业 | 1509.8 | 18.5 | 1768.9 | 15.1 | 3.3 | |
| 第三产业 | 1440.1 | 22.7 | 1518.4 | 21.9 | 0.8 | |
| 相关指标 | 一般预算收入 | 318.4 | 35.0 | 350.9 | 24.2 | 10.8 |
| 固定资产投资 | 2201.0 | 23.9 | 2221.6 | 18.5 | 5.4 | |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14.7 | 43.1 | 30.5 | 19.5 | 23.6 | |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1744.1 | 25.3 | 3505.8 | 21.1 | 4.2 | |
| 工业用电量 | 225.9 | 15.6 | 267.2 | 8.8 | 6.8 | |
图中:1、2、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以上主要是基于两市经济指标的比较和分析。除此之外,地方经济发展与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定位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扶持角度看,徐州市作为江苏的老工业基地,被省赋予了拉动苏北经济崛起的重要使命,在产业发展项目、要素资源调节以及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因素为徐州市未来一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发展空间看,常州市工业化、城市化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发展潜力和空间相对比较有限,重大项目的引进以及产业的扩张受到土地资源、环境容量以及用工成本等多方面要素的,经济总量很难实现飞跃式的发展。而徐州市地广人众,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职工工资和消费水平较低,充足的土地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对低廉的用工成本,为徐州市未来强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面对“标兵渐行渐远、追兵逐个赶超”的严峻压力,常州市必须痛下决心,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大力发展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坚强有力的措施,创新突破,以质保量,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州统计信息网. 常州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http://www.cztjj.gov.cn/
[2]徐州统计信息网. 徐州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http://tjj.xz.gov.cn/
[3]江苏省统计局. 全省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http://www.jssb.gov.cn/
[4]2011江苏省统计年鉴http://wenku.baidu.com/view/8558c49f51e79b680226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