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报告
报告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2019年度内部控制检查工作报告
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和单位2019年度内部控制工作安排部署,结合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我们于2019年12月12至12月30日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了检查。
一、内部控制检查工作目标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根据检查情况,作为完善单位内控体系的重要依据。
二、内部控制检查工作组织
(一)此次检查由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内部控制监督部门牵头负责。为了内部控制检查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成立内部控制检查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我单位内部控制检查工作。
(二)主要职责如下:
1.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审议内部控制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和检查工作报告,审定内部控制的重要缺陷和整改意见,协调内部控制检查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2.各部门应根据检查方案的要求,认真准备检查资料,开展对本部门的自检工作,并积极配合检查小组的检查,对发现的缺陷或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3.检查小组应当根据内部控制检查情况表,结合各部门的自查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并做出书面记录,确认管理缺陷和不足,并根据缺陷和不足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法。
4.检查工作小组根据检查结果编制检查工作报告报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审批,并把此次检查结果作为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依据。
三、内部控制检查工作范围
此次内部控制检查的范围包括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具体内容参见内部控制检查工作实施方案。
四、内部控制检查标准
(1)目标性,即控制目标是否适当;
(2)合理性,即控制措施是否针对控制目标,通过充分识别管理过程和风险而设定合理的控制措施和程序,能否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
(3)有效性,即控制措施能否得到有效执行。
五、内部控制检查问题统计
根据此次内部控制检查情况表,我们发现此次检查存在主要问题共4个,具体如下:
1.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开展。
2.预算执行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合同业务相关流程图还不完善。
4.合同台账还不够完善。
六、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
针对本次检查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单位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内控的培训学习,增强全体人员的内控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二)针对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整改措施并及时实施,检查工作小组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加强对内控信息化的学习和认识,选择相关内控信息化服务公司进行咨询和培训,编制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方案。
(四)要求财务部门按要求每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汇报本月单位收支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五)要求财务部门根据收支管理制度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收支流程图进行完善。
(六)要求合同归口部门统一对合同进行登记、动态管理,对合同的责任部门、签订情况、完成情况、本年合同和跨年合同做好记录,并做好合同备份及管理工作。
七、内部控制检查结论
此次内部控制检查工作,在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对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在效性进行了检查,对查找出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达到了次此内控检查的目的,对完善我单位内控体系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附件:2019年度内部控制检查工作情况表。
2019年12月30日
| 2019年度内部控制检查工作情况表 | |||||
| 检查范围 | 检查内容 | 检查情况 | 整改措施 | 责任部门 | |
| 单位层面 | 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议事决策机构是否建立;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是否确定而且一贯执行。 | 建立了《内控管理制度》和《内控手册》,通过查看会议记录等资料,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实现了有效分离;重大事项通过“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进行决策。 | / | / | |
|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尤其是国家明确的标准、范围和程序;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 通过梳理制度,对照《内控手册》的业务流程,符合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 | / | / | ||
| 授权审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是否明确;授权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审批就办理业务的情形;是否存在越权审批、随意审批情形。 | 通过对相关事项审批单据、财务单据等的检查,审批手续齐全、规范有效。 | / | / | ||
| 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并得到落实;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是否建立或采取了替代措施;是否存在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 | 各部门建立了岗位责任,关键岗位职责明确。干部按要求进行了交流轮岗, | / | / | ||
|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是否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 财务会计、出纳、采购等关键岗位进行了培训,具备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 / | / | ||
| 是否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 | 进行了内控信息的探索,还未建立内控信息化。 | 加强对内控信息化的学习和认识,选择相关内控信息化服务公司进行咨询和培训,编制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初步方案。 | 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 | ||
| 经济活动业务层面 | 预算管理情况 |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资产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预算执行分析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等。 | 建立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制度和流程,但预算执行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 每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 财务部门 |
| 收支管理情况 | 收支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有效执行;印章和票据的使用、保管是否存在漏洞;相关凭据的审核是否符合要求、定期核查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等。 | 收支由财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建立了收支内控制度和流程,凭据规范符合要求。 | / | / | |
| 采购管理情况 | 采购活动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采购部门与财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是否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并得到有效执行;采购申请的审核是否严格;验收制度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妥善保管采购业务相关资料等。 | 通过查看单位采购相关审批表、会议、合同验收等资料,采购活动实现了归口管理并得到了有效执行。 | / | / | |
| 资产管理情况 | 各类资产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是否按规定建立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等财产控制措施并得到有效执行等。 | 通过查看资产台账和资产相关处置报表、表单,资产实现归口管理,资产制度得到了有效执行。 | / | / | |
| 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 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和审核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对项目投资实施有效控制;项目设计变更是否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工程款项的支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相关资产是否及时入账等。 | 通过抽样查看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可研、决策、招投标、实施、验收和建设资料的归档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的财务记录台账、审计材料等,建设项目得到有效控制。 | / | / | |
| 合同管理情况 | 是否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是否明确;对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实施有效监控;合同登记制度是否建立并得有效执行;合同纠纷协调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 通过对部门合同的抽查,对合同的拟订、签署、实施等进行检查,合同管理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对归口部门的检查,发现合同台账还不够完善,合同流程图还需进一步完善。 | 要求合同归口部门统一对合同进行登记、动态管理,做好合同备份工作,完善合同流程图。 |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