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了《街头日记》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触很大,这部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影片讲述的是在踏进当地威尔森高中的第一天,热血的菜鸟老师艾琳·格鲁维尔还是个满怀希望要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派。然而她将要面对的,是在之后,各种族之间暴徒械斗一触即发的长岛,连本来应该不闻窗外事的学校也不例外。 艾琳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青少年,非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班级里不仅族裔混杂,都是附近贫困街区的孩子,甚至还有小混混和黑帮团体成员,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艾琳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热情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她却并没有同其他成年人一样避之唯恐不及,而是学着真正聆听学生的心声。 逐渐开始了解学生们的世界的艾琳,痛心地发现这些不过十来岁的孩子们,每天不得不挣扎着在街头暴力中生存,能平安无事地度过每一天就是他们最大的希求。于是艾琳借鉴二战时安妮·弗兰克的做法,让学生们利用日记写下点点滴滴的遭遇,互相分享互相倾诉,从生活里找到希望与自由。从艾琳那里,学生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一本“街头日记”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使他们得到了救赎!
在那个动荡的民权运动兴起的时代,在美国,黑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出门随时都有可能被杀,他们觉得生活就是这样,能活一天是一天,吸毒,白粉,战,这些词汇与他们形影不离,他们也觉得那是理所应当,因为整个社会在唾弃着他们,他们没被尊重,没有自由,他们战战兢兢浑浑噩噩地生活,直到格女士的出现。格女士是一位没有任何经验的女教师,但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放弃这些被社会遗弃的孩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真心,一点点的感化他们,她试着和同学们建立友谊,她和同学们谈到犹太,谈到黑帮,谈到歧视,谈到人生理想,她送给学生们每人一个日记本,让学生们记录他们的生活,申诉他们的悲苦,她用两份兼职得来的工资为全班同学安排了一次旅游,参观博物馆,集中营,并安排当年的幸存者和他们见面。她顶着重重压力为学生们买来被学校视为的《安妮日记》,于是,原本乱糟糟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原本四分五裂的班级,开始有了凝聚力,同学之间在没所谓的帮派分别,再没了敌对,取而代之的是深厚的友谊和互帮互助。是格女士帮助这些孩子们赢得了新的生活,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尊的活着,让他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等级差别,众生平等,没有谁是生来就低劣的,是注定要被人歧视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只有自己能主宰自己的世界,无论每一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都该庆幸自己还活着,还有希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要坚信,明天会更好……
格女士并没有,人生总是不能完美,最终格女士赢得了孩子们的友谊和尊重,但同时,她也丧失了她的婚姻,因为她给予了孩子们太多的关注,因此忽略了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不能理解她的热情,他们离婚了……在得到一些的时候,总会失去另一些,有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选择,有的时候总是会被自己心底的声音召唤,很可能如果还有从头来过的机会我们仍然会做同样的选择,虽然会有同样的遗憾,但始终都不会后悔自己最初的选择。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因此早就了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吧。我想,格女士也正是听从了心底的声音,才选择了那些孩子们的。
一个人,真能够改变其他人的命运吗?其实我是疑惑的,但是这部影片中,爱林·格鲁威尔却做到了,她也害怕过、退缩过,但却不能改变她要保护自己学生的信仰,她要给这些没有未来的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憧憬。只有那些发自心底的声音才是最能触动灵魂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