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7:36
文档

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10年第4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135No14第35卷(总第154期)JournalofHe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Aug1,2010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刘晓颖1,2,郭伏良2(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2.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易混淆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易混淆词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参照教学大纲、利用中介语语料库、
推荐度:
导读2010年第4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135No14第35卷(总第154期)JournalofHe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Aug1,2010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刘晓颖1,2,郭伏良2(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2.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易混淆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易混淆词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参照教学大纲、利用中介语语料库、
2010年第4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 ol 135N o 14第35卷(总第154期)

J 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 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

A ug 1,2010

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刘晓颖1,2,郭伏良2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2.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易混淆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易混淆词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参照教学大纲、利用中介语语料库、结合词语来源和文化涵义等改进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留学生易混淆词的误用频率,达到词汇教学目的。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易混淆词;中介语;语料库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09B YY008)

作者简介:刘晓颖(1978—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史、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0)04—0026—04

收稿日期:2010—04—10

一、易混淆词的提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尤其是中级汉语

水平以上的留学生经常造出这样的句子:“他是南

方人,他很恐怕冷”(“恐怕”应为“怕”),

“我们的结婚很幸福”(“结婚”应为“婚姻”),“下课眼看回房间”(“眼看”应为“马上”)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正如杨寄洲先生所说:“外国汉语学习者一旦学完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并掌握了1500个左右的常用词语以后,就会遇到同义词、近义词用法方面的问

题。”[1]

其实有的未必是同义词或近义词,仅是含有同一语素或在语法、意义等方面有些许关联的词,留学生也有可能混淆使用。郭志良先生指出:“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由于语感丰富,对意义上接近而并非同义的异义词一般不会发生词义上的混淆。外国学生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不完全一致,因此他们学习汉语时对这类异义词则有可能分辨不清。特别是有的词群在另一种语言中是同译词。……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不仅大于同义词典词义辨析对象的

范围,也大于汉语教学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2]

对此,张博先生于2005年提出了易混淆词的概念,指语义关系较远或没有同(近)义关系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却经常混用或误用的词,包括:目的语和母语词义系统不完全对应的多义词,含有相同语素而意义相关的词,双语词典和教材使用同一英语词或词组对译的非同义词,与母语同形的词,等等[3]。经过几年的探索与进一步研究,张博先生于2007年又将易混淆词重新定义为: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同时指出“同义词”“近义词”是站在语言本体的立场、着眼于词语的意义并根据其相同相近的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与易混淆词彼此之间有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4]。我们认为从中介语的视角出发提出易混淆词这个概念是非常适当而且实用的。正如张博先生所说,易混淆词包括使用和理解两个层面,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义或近义造成的意义混淆涉及面广,是使留学生对词语产生误解或误用的主要根源,因此在课堂上此类词语辨析仍是重点内容,所以我们此处所说的易混淆词与张博先生的略有不同,是指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以同义词和近义词为主体的留学生容易发生混淆使用的词语,包括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关的词语。

二、易混淆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以词释词,缺乏辨析

以词释词即用近义或同义词解释而不加辨析,尤其是过度使用一对一的词语对释,致使个别释词与被释词的词义相去较远。教师对其采取

62・

“默认态度”,致使学生只会注意到“同”而忽视“异”,想当然地把释词的意义与被释词的意义等同起来造成语用失误。例如:用动词“分别”解释动词“区别”,又用名词“区别”解释名词“差别”,于是留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她今天的打扮和昨天的打扮有分别。”另外教师在提出近义或同义词时不加选择,也会无谓地增加学生记忆和使用的负担。

张志毅先生在编写同义词典时曾指出:“加入同义词群的词,应该具有系统性、共时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属于同一个词汇系统。所谓共时性是指同处于一种语言发展的一个断代里。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的同义词群的成员,必须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词,而不能是没进入普通话的地域方言词(包括土语、俚语)、社会方言词(术语、行话、黑话等)、外来词、古词。”[5]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同样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教师所提到或使用的词语都应该注意掌握在对外汉语教学词汇大纲之内。

(二)事无巨细,详加辨析

从语言本体研究角度来说,词语辨析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词义的侧重点、语义轻重、使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关系、句法功能以及是否常用等方面,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还值得探讨,因为易混淆词是从留学生的理解和使用角度而言的,发生混淆的主要原因可能只存在于以上所提到的某一个方面,而且“同”和“异”是相辅相成的,“同”是相对的,“异”是绝对的。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教师如果从各个方面对一组易混淆词进行分析是相当复杂的,会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难度,并且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容易导致学习者对目的语词语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中级班课堂上比较“结果”和“后果”,关键在于指出前者所指可好可坏,后者所指一般是不好的结果,也就是在感情色彩上加以区分,而没必要进一步指出“结果”还有连词和动词的用法而“后果”没有,所以说我们要从留学生学习和使用的角度出发,有侧重、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辨析讲解。

(三)忽视注解,一带而过

教师对教材中词语的中英文解释用语往往一带而过,殊不知这正是造成学生发生词语混淆、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的《说汉语》中,对“甜”的解释是:“使人觉得舒服。”于是留学生作业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他篮球打得真甜。”又如对“差不多”的解释是:“几乎,almo st。”留学生造句:“他的病好得几乎了。”对“巧”的解释:“fort unately”留学生造句:“我很巧,遇到你这样的好老师。”可见导致留学生发生词语误用的混淆点是多种多样的,词语意义的相关性也似乎无处不在,要想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除了教材中的正文和词表以外,注解和习题等等也都是不容错过的。

(四)由此及彼,随意性强

在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即需要辨析的易混淆词不期而至,或是课文内容导致,或是教师运用的解释语言引出。既然出现了就不能不管,于是有的教师就开始由此及彼,由彼及他,例如:由“不容错过”讲到“不容忽视”,由“忽视”讲到“忽略”,之后又提到“忽然”,再之后“突然”“猛然”“骤然”一系列“然”词接踵而至,老师讲得不亦乐乎,看似内容丰富,实则脱离课堂教学内容,引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教师也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对课堂上需要辨析的易混淆词没有原则性的把握。

三、改进易混淆词教学的策略

(一)参照教学大纲,以课堂教学为主

易混淆词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为了降低留学生的误用频率,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利用,强调课堂交际意识,因为词语对比不能仅止于语义理解这一层面,“会用”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词语教学,教师所设置的用来解释词语的例句必须是经过精心考虑能够充分反映该词语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的。参照国家汉办组织修订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等一系列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的,规范教学活动。针对易混淆词的特点,以词义和搭配关系为辨析重点,针对常用词语加强操练,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语境,使课堂交际情景化,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易混、易错的词语,促进其语感的形成,进而提高驾驭汉语词语的能力。

7

2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因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大多是成人,受母语影响显著,特别容易联系母语中的对应词。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教材中的外文注释也往往造成留学生对汉语词语不同程度的混淆。因此在进行易混淆词辨析时,可适当引入词汇的对比分析,指出目的语词与其母语词在组合关系或多义词义位系统等方面的异同,不仅使他们明白致误原因、加深记忆,又帮助他们克服把语际对应词完全等同起来的习惯,学会留意目的语词在义域、附属义、义位系统和组合关系等方面的特征。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新的词汇和新的用法,逐步提高理解、掌握汉语词汇的能力。

(二)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做好调查研究

在易混淆词教学中,把教学中搜集到的有关留学生难学易错的词语作为主要辨析对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毕竟还是有限,因而我们要特别加强对汉语中介语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可利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穷尽性调查,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易混淆词和高频误用词,分析偏误的特点、倾向和致误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近义词辨析和易混淆词的提示。在调查研究中还要注意针对不同水平等级、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进行分别的词汇量调查,再对照现代汉语的频率词典,掌握常用先学、常用多学的教学规则,将词语辨析的内容划分出若干层次,并安排它们合理复现,实现螺旋式的递进。有针对性地规划、成系统地进行教学,从中进一步揭示出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的特点及规律。

(三)要有历时的眼光,探究词语的来源

对于有些易混淆词,留学生之所以会觉得不容易分辨,是因为这些词的某个、某些或全部义项相同、相近或相关。这些词可能有不同的来源、不同的词义引申系列,只是在它们各自的词义发展链条上有一个重合点———即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义项。如果我们理解了一个词的词源义,即蕴含在词义中的深层含义,就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一个词的众多的引申义、比喻义,以此为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进行同义词的分析、比较,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有些易混淆词意义上相同但用法上有些许差异,教师也必须站在历时的角度,追溯它们的来源,深入分析各自的构词法及其

构词语素的内在涵义,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它们之间真正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例如“瓦解”和“崩溃”,前者可以带宾语,后者不可以,究其原因,与其内部结构不同有关:“崩”和“溃”都是不及物动词,作为语素构成复合词“崩溃”是并列结构,表示“山崩水溃”,不能带宾语,而“解”是及物动词,作为语素与名词词素“瓦”构成复合词“瓦解”是状中结构,可以带宾语[6]。在留学生课堂上当然不能用这种繁杂细微的研究方法,但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中有数才能用简晰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

(四)注意文化的渗透,使之转化成语言能力

留学生的汉语学到一定水平之后,对于词语的学习不再满足于字面解释,他们更向往了解语言蕴含的文化,使用更地道的汉语。例如:留学生造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我昨天和我哥们儿压马路了。”“压马路”一词流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由于住房紧张,恋爱男女无处可去,只能在马路上来回溜达,被人戏称“压马路”,而今,可供谈情说爱的咖啡屋、练歌房等场所大量涌现,这个词也已经逐渐消退了,所以此时再用已经明显过时了。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其构成成分都要受到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语言内部的各个系统中,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最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也更为充分和突出。因此,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接受某一种文化[7]。针对易混淆词教学,词语中的文化探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辨析词语的教学目的。例如“请客”与“做东”,涉及到“东道主”的由来(最早见于《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讲解得到的结论就是只能说“我在家请客”,不能说“我在家做东”。我们说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使其对汉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或冲突能敏锐地感知、正确地理解并给以恰当地处理,能真正使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以上所说的几项策略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概括而言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辨析的目的在于正确使用。另外要注意的是,词语辨析的对象范围很宽,我们前面说过,意义相同、

8

2

・语言学研究刘晓颖,等: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相近、相关的词语辨析是教学重点,但除此之外,留学生容易混淆的也包括读音有联系、书写形式有联系甚至结构形式有联系的词语,课堂上对此类词语的辨析也应注意突出差异,通过例句与练习增加这些词语的使用机会。

易混淆词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功与教学意识有较高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有效考验。关于易混淆词的教学研究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汉语易混淆词的语义关系、组合以及混淆原因非常复杂,具体的辨析方法和教学策略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杨寄洲.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J].

世界汉语教学,2004(3):96—104.

[2]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

界汉语教学,1988(1):19—24.

[3]张博.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同(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

及建议[C]//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城市大学出版社,2005:97—128.

[4]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

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3):98—107.

[5]张志毅.简明同义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1981.

[6]陈绂.从“有名”与“知名”谈辨析同义词的角度[J].世

界汉语教学,2006(3):57—62.

[7]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3

(5):26—30.

[责任编辑 卢春艳]

Problems and Corrective Strategies in T eaching of Conf usable

Word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 IU Xiao2ying1,2,GU O Fu2liang2

(1.Colleg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 ure,Beijing Normal U niversity,Beijing100875;

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2,China)

Abstract:Teaching of conf usable words is t he key conten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and t he paper start s from some problems t hat easily appear in teaching process to analyze t he corrective st rategies of conf usable words,and suggest s t hat we sho uld combine classroom teaching wit h syllabus, use interlanguage corp us and p robe into t he cult ural origins of t he words so t hat we can imp rove our effi2 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reduce t he f requency of conf usable using for overseas st udent s and achieve t he vocabulary teaching aim ultimately.

K ey w 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onf usable words;interlanguage;corpora

9

2

文档

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10年第4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135No14第35卷(总第154期)JournalofHe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Aug1,2010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刘晓颖1,2,郭伏良2(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2.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易混淆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易混淆词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参照教学大纲、利用中介语语料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