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能源规划及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日趋严重。本案例通过对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能源产出、国民收入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所建模型中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进行了检验与修正。在各因素中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因而产业结构的变动率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消费,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在能源消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计量分析;影响因素
一、模型设定
1、变量选取
研究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我结合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调整选取了几个方面,即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能源生产总量,工业结构;
(1)经济增长采用国内生产总值(X1)来表示。
(2)工业结构(X2)的变化采用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因为第二产业既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部门,也是能源消费大户,工业是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占到60%以上,工业总量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的变化既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能源消费的变化。
(3)能源生产总量(X3能够影响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4)能源转换效率(X4显示能源转换技术)
2、模型形式的设定
为了简化模型,本文采用多元线性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所以,首先对被解释变量能源消费总量(Y)和解释变量X1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一次线性函数
Y=
然后,把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X1,工业结构X2,能源生产总量X3引入模型,能源转换效率X4引入模型。
2、数据收集
1、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纂的《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Y表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X1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X2表示产业结构(工业所占百分比);X3表示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X4表示能源转换效率
2、模型设定
Y=
被解释变量:能源消费总量(Y)
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X1,产业结构X2,能源生产总量X3,能源转换效率X4
3、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利用数表中数据使用OLS估计法得出:
可得模型结构为:
Y=-54162.88-0.0366*X1+1250.739*X2+1.233403*X3-273.9142*X4
四、模型的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能源生产总量、能源转换效率的关系,与经济意义相符;
2.统计推断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
(1)R-squared=0.998888 ,Adjusted R-squared=0.998740,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2)t检验:x1,x4的t- statistic的绝对值均小于2,且P>0.05,表明这两个因素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不显著。
(3)F-statistic=6738.309且P<0.05,所以方程线性关系显著,说明方程总体显著。
3、多重共线性检验:
相关系数矩阵见下图:
表 4-1
因为X1与X3、X4,X3与X4的相关系数均在0.75以上,故可推断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为克服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
图 4-1
由各变量的p值知X4,x1不符合显著性检验,故继续进行回归;
图 4-2
X1仍不符合继续回归,
图 4-3
回归结束,由上图,t统计量和F统计量均通过检验,故修正后的模型为:
Y=-62247.95+1133.780*X2+1.1626*X3
4、异方差检验
时间序列模型也可能存在异方差。我们用white检验来验证该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含交叉项的模型进行检验。建立原假设H0:不存在异方差。
图 4-4
由于的值为9.491074,其P值为0.0910,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怀特检验接受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
5、自相关性检验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W值为0.869,对于样本量为35,5%的显著性水平,查表可得,,因为0 图 4-5 此时,从回归结果看,DW值为1.718088,样本量为34,0.05的显著性水平下,DW>1.653,故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F,t也达到理想水平,得到修正后的回归模型为: Y=-736.25+1250.619*X2+1.149170*X3+0.581596*AR(1) 4、结论分析与建议 从上面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具有明显影响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生产总量,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由模型可以看出,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能源的主要部门。因此,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积极发展能源消费强度低的第三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和节能化,是实现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将占国民经济比重过高的第二产业调下来,只有将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调下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源消费。但现阶段中国国民经济的现实是,由于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中国,形成所谓“世界工厂”,第二产业的地位居高不下。此种背景下,只有严控第二产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降低第二产业的能耗才符合目前的国情。 (2)模型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与GDP增长基本保持同向增长,能源消费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能源供应安全。 (3)能源的生产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化石能源生产,要从单纯依靠一种能源向使用多种能源转变。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利用与开发,同时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完成由以煤炭为主的一元型能源消费模式向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能源消费模式转变。 (4)影响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因素之中能源生产总量是一个重要的变量。能源生产总量的增加是导致能源消耗总量增加的直接原因。经济的增长导致能源需求量的增加,有需求必然会有供应,这就必然导致了能源生产量的增加。 五、参考文献 [1]鲍泳宏.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靳庭良.计量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国涓,张璐.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报,2008(3). [4]陈赞.我国能源消费特征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2.24(3):24-28. 附表: 转换效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份 能源消费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结构 能源生产总量 能源加工 y x1 x2 x3 x4 1978 57144 35.2 44.1 62770 67.9 1979 58588 4062.6 43.6 562 67.35 1980 60275 4545.6 43.9 63735 68.5 1981 59447 41.6 41.9 63223 68.4 1982 61937 5323.4 40.6 66772 69 1983 70732 5962.7 39.9 71263 69.93 1984 70904 7208.1 38.7 77847 69.16 1985 76682 9016.0 38.3 85546 68.29 1986 80850 10275.2 38.6 88124 68.32 1987 86632 12058.6 38 91266 67.48 1988 92997 15042.8 38.4 95801 66.54 19 96934 16992.3 38.2 101639 66.51 1990 98703 18667.8 36.7 103922 66.48 1991 103783 21781.5 37.1 104844 65.90 1992 109170 26923.5 38.2 107256 66.00 1993 115993 35333.9 40.2 111059 67.32 1994 122737 48197.9 40.4 118729 65.20 1995 131176 60793.7 41 129034 71.05 1996 135192 71176.6 41.4 133032 70.19 1997 135909 773.0 41.7 133460 69.76 1998 136184 84402.3 40.3 129834 69.28 1999 140569 677.1 40 131935 69.25 2000 145531 99214.6 40.4 135048 69.04 2001 150406 109655.2 39.7 143875 69.34 2002 159431 120332.7 39.4 150656 69.04 2003 183792 135822.8 40.5 171906 69.40 2004 213456 159878.3 40.8 1968 70.91 2005 235997 184937.4 42.2 216219 71.55 2006 258676 216314.4 43.1 232167 71.24 2007 280508 265810.3 43 247279 70.77 2008 291448 314045.4 41.5 260552 71.55 2009 3067 340902.8 39.7 274619 72.01 2010 324939 401512.8 40.5 296916 72.83 2011 348002 473104.0 39.8 317987 72.32 2012 361732 5142.1 38.5 331848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