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此证为阴虚口疮,小儿生理特点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热病之后,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口生溃疡。方中生地、知母、黄柏泻相火,滋肾水;胡黄连,除骨蒸,配肉桂交通心肾,引火归元;甘草梢、通草与黄柏合用有导赤之意,引心火下达小肠;丹皮清热凉血。共奏潜阴降火,引火归元,口疮自愈。
5 体会
小儿口疮是婴幼儿罹患,包括疱疹性口炎,球菌感染性口炎,复发性口疮等,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规以对症治疗为主,虽能改善症状,但病程仍持续7~14天。银翘散抗菌谱广,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口疮虚证型,细胞免疫功能失调明显。复发性口疮患者的唾液中IgA含量明显降低,局部免疫功能低,加上自身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3含量降低,肌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减弱,为本病主要原因。微量元素测定,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血清锌含量低,因此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锌剂对复发性口疮获得更佳疗效。减低复发率。
由于小儿温饱过度,心脾积热,易感受风寒而引动内火,热邪入里,熏蒸于上,发为本病。另一方面因患急性感染性疾病,长期腹泻、呕吐,造成体质虚弱,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热熏口腔发为口疮,治以疏风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清心泻热,滋阴降火为法则。清热解毒药抗菌谱广,对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观察证实,中药能够迅速降低体温,改善症状,缩短病程,还具有提高白细胞功能和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功效。因此,应用中药治疗口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03108115)
从肝论治顽固性咳嗽
王步青 薛勤梅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 关键词:顽固性咳嗽从肝论治 病机
咳嗽是肺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广泛见于急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中。因气候多变、过敏原增多、抗生素的滥用,致使菌群发生改变,使许多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因复杂化,治疗难以奏效,反复迁延不愈,转为顽固性咳嗽。抗生素治疗收效甚微,从肝论治常常收到奇效。
1 疏肝解郁法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为刚脏,主动,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肝气升降失常,影响肺的呼吸,可以发生咳嗽。肝郁气滞是肝病证型的基础,不论病程长短、虚证实证,均须酌用疏肝理气之品。常用柴胡疏肝散加佛手、丝瓜络、枇杷叶、香橼、川楝子、八月札等,使肝气条达、升降平和、呼吸均匀。气管及支气管中副交感神经分布较多,而交感神经则相对较少;多种炎症介质、理化因素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刺激副交感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亢进。柴胡疏肝散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达到解除支气管痉挛的目的。2 清肝泻火法
肝调畅情志。若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上逆迫肺,发为咳嗽。临床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栀子、生地、夏枯草、决明子、白菊花、桑皮、地骨皮、瓜蒌、浙贝)为主进行治疗。本证型是在肝气郁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有共性,也有区别。据报道[1]:痰液中DNA的含量可以反映痰液中炎性细胞含量,进而探知呼吸道炎症的病理变化,而痰热型DNA含量最为显著、因此,可以用它作为本型的指标之一。
3 调肝活血法
肝“主藏血”,指肝脏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可导致瘀血。临床辨证用药:气滞重者加川芎、元胡、红花;热盛者加郁金、丹皮、赤芍;气虚者加党参、当归等;阴虚者加熟地、阿胶、牛膝。实验证明[2]:慢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变性、坏死,平滑肌痉挛而致支气管狭窄或阻塞,管壁纤毛畸形、损伤、脱落,毛细血管瘀血、微血栓形成,慢支不同证型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液凝聚性,而肝脏参与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的合成。故加入肝经的活血药物,可以降解血栓,促进毛细血管再通,缓解或消除支气管痉挛。
4 补肝益气法
肝气虚导致咳喘较少有人提及,但在临床中确有此证型。肝的功能活动减弱,影响到肺的宣降而形成的,临床以咳喘、咳引胸胁隐痛或胀痛绵绵、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面色灰滞、脉弦细。临床可用补肝煎(柴胡、人参、黄芪、白芍、桑皮、陈皮、白术、茯苓、枳实、紫苑、诃子、五味子、甘草)补肝益气、敛肺止咳。据有关资料[3]:慢支患者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唾液S igA、T淋巴细胞亚群(CD4、CDS、CD4/ CD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这种下降随着机体正虚的加重而逐渐加重:肝气虚具有气虚的特点,通过补益肝气,可以调
02
节免疫系统,
改善免疫功能。
5 滋养肝阴法
咳嗽日久,可以损伤肝肾阴液,肝肾阴虚又可加重病情而致喘。常用养肝平喘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生熟地、白芍、酸枣仁、木瓜、杏仁、炙冬花、桔梗、百部、甘草)滋养肝阴、止咳平喘。实验表明[4]:环核苷酸的变化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十分密切,环磷酸腺苷(cAMP )和环磷酸鸟苷(CG MP )是环核苷酸的重要指标,二者的含量或比值的变化可作为本型的物质基础。临床中滋补肝肾的药物可改善体液中环核苷酸的含量,纠正其失衡状态。
中医的肝不仅包含了西医所说的肝脏,而且是指一个以肝脏为中心的、涉及多器官多组织功能的系统,就其生理病理而言,则超出了实体肝脏的功能范围;它与现代医学神经2内分泌2免疫网络系统密切相关。顽固性咳嗽早期多为实
证,久则虚实夹杂,且伴有血瘀。在治疗中,早期应以疏肝、清肝为主,加理气化痰之品;病程较长者往往兼有气虚,应重视肝气虚和肝阴不足,同时酌加活血化瘀药物。从肝论治可以调节整体的阴阳平衡。参考资料
1 高积慧.慢支患者DNA 含量极其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初步研
究.湖南中医杂志,1994,10(3):50~51.
2 曹代娣.慢支的中医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1992,(5):20~21.
3 徐锡鸿.肺气虚证患者的免疫功能探悉.中医研究,1999,15(3):37
~38.
4 江明.慢支肺脾肾虚证型与血浆环核苷酸cAMP 和cG MP 关系的探
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5(1):16~17.
(收稿日期:2003108131)
从湿热论治阳痿
马艳妮 山东省乳山市城区防保站(2500) 陈立亚 浙江丽水陈伟东中西医诊所(323000)
郝清智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250014) 关键词:阳痿 湿热 治则
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宗筋弛纵,引起阴茎萎软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病症。可表现为房事不举,但睡梦中易举;也可表现为举思交合,但临房即痿;还可表现为举而不坚,不能持久。古代医家多认为命门火衰为阳痿的主要病机,临床发现其病机多以湿热为主,现简要论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病
(尤其是腹型肥胖)的发病率明显提高,而肥胖者多喜过食辛
热肥甘、醇酒厚味之品,导致脾胃损伤,酿湿生热,或蕴痰化火。故《素问・奇病论》中指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此痿也包括阳痿,湿热既为病理产物,同时又为致病因素,其致病机理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湿热蕴肺,伤津耗气,肺热叶焦,致使肺宣肃功能失调,
不能布达津液以润泽五脏经络,致使筋脉失养,宗筋痿弱不用。《素问・气厥论》:“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王冰注曰:“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痉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
112 湿蕴中焦,湿热困脾,阻碍运化致使脾不输运水谷,筋
脉失养,发为阳痿;脾胃相表里,胃者,水谷之海,脾气不运,胃不主纳水谷,不能化精微以润养宗筋脉络,宗筋失养而不起。故《医宗必读・痿》中说:“阳明虚则血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
113 湿热下注,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易袭阴位。《类证治裁
・阳痿)):“…亦有湿热下注,宗筋迟缓而致阳痿者。”湿热多下注肝脉,《素问・经筋》“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湿热下注致使肝气淤滞,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畅,筋脉失养,宗筋迟缓,发为阳痿。正如《明医杂著・卷三》:“阴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暑则萎憔。”
2 治疗
治疗时主要以清利湿热为主,根据辨证采用不同的方药,以湿蕴中焦、湿热下注两个证型为主,湿热犯肺证少见,且多与上2证兼见。
湿热困脾型多为身宽体胖,大腹便便,胸脘痞闷,口中有甜味或淡而无味,不欲食,纳呆,舌红苔黄厚腻,边有齿痕。遵从《素问・瘦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取阳明”之意有二:其一、清利阳明之湿热;其二、补益阳明即健补脾胃。方选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平胃散为湿滞脾胃之要方,二陈汤乃治湿痰之主方,另加黄柏、黄连等以清热利湿,共除湿热于脾胃。如咳吐黄稠痰可加枳实、竹茹等,如湿重可加滑石、薏苡仁、荷叶等,脾虚可加减香砂六君子,如感湿温可加藿香、鲜荷叶等。另可选用王氏连朴饮、不换金正气散等方加减。
湿热下注型可见小腹坠胀,阴囊潮湿、瘙痒、臭秽等,也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热淋的表现。采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如肝气郁滞采用柴胡、陈皮、枳壳、香附等疏肝理气,头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