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6:28
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表为江南制造局1873年编印的《西国近世汇编》中经常出现的新鲜词汇,这些词汇A.可以说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B.能够佐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C.反映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心路历程的变化D.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史料2.1915年时任当时驻日公使陆宗舆等人与日本代表签订“二十一条”,五四事件后,浙江海宁宣布开除陆宗舆乡籍,并在陆家门口树立“卖陆宗舆”字样;乡人唾骂不止。而1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当时并未收
推荐度:
导读《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表为江南制造局1873年编印的《西国近世汇编》中经常出现的新鲜词汇,这些词汇A.可以说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B.能够佐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C.反映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心路历程的变化D.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史料2.1915年时任当时驻日公使陆宗舆等人与日本代表签订“二十一条”,五四事件后,浙江海宁宣布开除陆宗舆乡籍,并在陆家门口树立“卖陆宗舆”字样;乡人唾骂不止。而1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当时并未收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表为江南制造局1873年编印的《西国近世汇编》中经常出现的新鲜词汇,这些词汇

A.可以说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B.能够佐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C.反映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心路历程的变化      D.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史料

2.1915年时任当时驻日公使陆宗舆等人与日本代表签订“二十一条”,五四事件后,浙江海宁宣布开除陆宗舆乡籍,并在陆家门口树立“卖陆宗舆”字样;乡人唾骂不止。而1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当时并未收到太多的谴责。陆宗舆受如此不同待遇的主要原因是

A.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思想程度比北方更高

B.20世纪初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C.“二十一条”比《马关条约》危害更大

D.近代中国宗族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外反动势力破坏         B.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C.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4.1862年太平天国刊刻颁行的公文记载:“蒙天父上帝、天兄大开天恩,恩命我真圣主暨救世幼主下凡御世,宰治山河。”材料揭示出太平天国

A.天王已蜕变为封建帝王      B.领导阶层内部等级森严

C.用宗教来维护天王地位      D.用教教义维护统治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即指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招募华工出国    D.开设工厂

6.蒋介石在1938年8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长江之敌已入挂形(易攻难退之地)与险形之地矣!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此倭寇之必败也。”日记中所载会战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7.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提供贷款,目的是为了

①攫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④扩大在华势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为奋发有为、意气昂扬。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诗句来形容抗日战争。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练而纯一。”材料体现出

A.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性

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9.近代史上清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反映出晚清

A.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C.已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          D.逐步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10.抗战初期,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这些举措

A.挫败了日寇对华经济侵略        B.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C.体现根据地工农政权的性质       D.体现了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

11.《郑孝胥日记》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该事件的意义是

A.促成《中华临时约法》颁布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       D.推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2.清朝的时候,英国商人从英国运一批货物到上海,拒交货税,因为他不认同清朝官吏要抽取的税率,他认为清有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要同英国商定。如果商人的话是有依据的,那么,他所指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3.如果你是近代中国民营企业家,《马关条约》中最让你担忧的条款是

A.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B.赔款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C.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D.外国人可前往内地通商

14.“共争青岛归来,同看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一事件

A.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君主制度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15.国民时期,苏联给发出指示:“现在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党,而是。在人民民主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的这一指示

A.揭示了农民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发展的战略方向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不利于对领导权的争取

16.“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强调长征的胜利

A.创造了近代历史上的新奇迹      B.开创了中国的新局面

C.展开了全民族抗战的新画卷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17.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

起家身份进士武进士举人武举贡生生员末弁无功名合计
人数811037315117182
晋升身份大学士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布政使提督、总兵提督、同品中等文武以下及未授职合计
人数225175371086182
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18.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国的是伟大的,但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该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主力基本被消灭 B.南京国民覆灭  C.和平  D.北平谈判破裂

19.20世纪的这场运动“源于民族主义,它要求政治上的公正,强调国家的正当权利”。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是先锋队        B.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20.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中写道:“到咸丰……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从中可知,火烧圆明园的刽子手是

A.英美盟军   B.反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D.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22.近代的中国史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出了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思潮的兴起。

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说明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②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③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材料二  ④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⑤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论持久战》

材料三  ⑥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事物资。⑦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两人对中国抗战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美联合抗战的史实。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这些记者来自诸多著名新闻机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播公司、报纸杂志都在重庆设有驻站机构。当时的重庆已成为西方媒体采访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最重要新闻来源。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们逐渐改变了抗战初期的“中立”。他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美国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影响着国际。抗战中后期,随着敌后战场地位的凸显,西方媒体开始逐渐关注中国抗日敌后战场,大量记者深入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采访和报道。一方面,西方媒体客观报道在敌后根据地的见闻,向世界展示八路军、新四军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西方媒体详细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肯定敌后抗日力量的重要性。

——摘编自阚延华《二战时期西方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抗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西方媒体在中国抗战时期报道中国的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加以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报道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

1.A2.B3.C4.C5.B6.D7.D8.B9.A10.B11.C12.B13.A14.A15.D16.B17.A18.A19.B

20.C21.A

22.(1)理由:政治观念的更新;新经济因素的引进。

(2)依据: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社会思潮转化;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救亡运动开展。

23.(1)认识:蒋介石认为中国国力较弱,到最后关头只能坚决同日本抗战到底,抗战是全民之事,必须坚持到底,不能中途妥协;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两国国力敌强我弱,只有削弱对方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才能取得胜利;两人都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只有坚持到底、全民抗战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

(2)认识:中国的抗战是对日本法西斯的极大打击;援助中国抗战是非常必要的。史实:美国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向中国输送大批抗战物资;陈纳德将军领导飞虎队支援中国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4.示例:情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记者加大对中国和抗战的正面宣传。

现象:美国被卷入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寄予厚望。

评述:日本袭击珍珠港前,西方国家主要是对中国进行道义支持,持中立的态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媒体由同情中国转变为直接支持,加大宣传中国抗战力度,介绍中国党敌后抗战等。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国家这一做法虽然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国牵制日军,减轻美、英的压力,但是也向世界宣扬中国的抗战,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为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表为江南制造局1873年编印的《西国近世汇编》中经常出现的新鲜词汇,这些词汇A.可以说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B.能够佐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C.反映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心路历程的变化D.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史料2.1915年时任当时驻日公使陆宗舆等人与日本代表签订“二十一条”,五四事件后,浙江海宁宣布开除陆宗舆乡籍,并在陆家门口树立“卖陆宗舆”字样;乡人唾骂不止。而1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当时并未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