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政治学概论笔记_孙关宏_胡雨春_任军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7:50
文档

政治学概论笔记_孙关宏_胡雨春_任军锋

内容是多个版本的政治学教材组成的,但基础框架是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的笔记。A.政治与政治学1.政治的内涵: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p13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广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
推荐度:
导读内容是多个版本的政治学教材组成的,但基础框架是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的笔记。A.政治与政治学1.政治的内涵: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p13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广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
内容是多个版本的政治学教材组成的,但基础框架是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的笔记。

A. 政治与政治学

1.  政治的内涵:

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

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 p13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广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GL p16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政治观(解释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并以经验的观察来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政治辩证法(把社会政治生活看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来从社会政治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中去发现政治活动的规律)

具体的:

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GL pp18-19

【具体方法】

传统政治哲学的:先验设定与逻辑推演,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准则及其相应的政体设计。

现代政治科学的:早期,制度研究、历史比较;行为主义,去除价值,数理运用;理性选择理论:个体出发,经济人假设;新制度主义,从制度的动态运作中探求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跨学科的】

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生物政治学(人的政治行为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动机与政治、个性与政治、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etc.拉斯韦尔)GL pp18-27

4. 中西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详见GL pp27-43

5. 政治学概念体系:

结构层次应用层面主要概念基本功能
5政治环境分析性概念:市场、全球化、区域化、国际组织、国际法等;

综合性概念: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区域主义、分离主义等。

说明一个政治体系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4政治行为分析性概念:统治、管理、、政治参与、选举、、治理、阶级斗争等;

综合性概念:法治/人治、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

描述政治的实际过程
3政治组织结构和制度层面分析性概念:政治体系、民族、国家、、政党、社团、公民、阶级、阶层、主权、权力、权威、政治合法性、集权与分权、三权分立、、两院制、官僚、内阁、行政、司法、立法、大众传媒、政党、君主、总统、总理、压力集团、单一制、联邦制和邦联制等;

综合性概念:民主制、共和制、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总统制、极权主义、权威主义、联邦主义等。

具体说明政治体系的内部构成和制度安排
2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分析性概念:人性、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

综合性概念:无主义、教民主主义、主义、保守主义、生态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原教旨主义、社群主义、自由意志主义、新左派、新右派等。

阐释政治体系精神方面的构成要素
1政治哲学层面价值性概念:正义、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宽容、福利、自治等。

构成政治价值坐标系
15J pp43-44

B. 政治关系

6. 政治关系: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包含三层递进关系:

 由需求引起的利益关系;

 为了实现利益而结成的政治权力关系;

 由政治权力关系决定的政治权利关系。JCH p37

C. 利益

7. 利益及其内在矛盾:

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的内在矛盾:

 利益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这促使不同的人们结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激发和促使人们去从事积极的谋划活动,以实现利益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统一;

 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利益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又是控制社会生活和政治关系,认识和完善自身,推动社会前进的手段;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而斗争,使得利益的内容有无限发展的前景。JCH pp41-45

8. 利益关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利益是社会成员结成政治关系,做出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动因。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

 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社会组织及其制度围绕特定利益而建立,同时为那个利益服务;

 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但是实际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并不采取直接与利益相联系的形式,而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论述来表达;

 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JCH pp52-54

D. 政治权力

9. 权力、政治权力及其性质

权力: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权力的性质:

指向性:权力主体对他人实施控制以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

强制性:双方关系不对等,一方拥有强制对方遵从的优势(权力资源的非均衡分布)

内在性:权力作为一种内在化的社会关系,在行使之前已被合法化

目的性:以一定利益差别关系为基础,总是出于为某种利益考虑而有意为之的结果(一种利益交换关系)GL p45

政治权力:权力现象和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狭义地说是指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15J p125

政治权力的性质:

◆公共性:作用范围的普遍性、指向的公共性;

◆强制性:“有组织的暴力”,对暴力的合法独占(所有权力的效果最终都取决于政治权力的强制性);

◆工具性:权力本身不是目的;

◆扩张性:自我扩张和膨胀的意愿和能力,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绝对权力导致绝对;

◆排他性:掌握权力的人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专权既是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持久性:政治权力与政治暴力的根本区别所在。GL p51+15J p126

10. 政治权力的构成:

主客角度:

客观构成要素主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1)能力素质:主体最基本的要素,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保证;

(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可以提供政治活动的手段,满足人的实际需要;

(2)身份资格:人的社会政治角色;

(3)暴力:包括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3)理论与策略:理论是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策略是具体情境下如何强化自身、弱化对方的方式;

(4)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文化传统、客观形式、人的心理等。

(4)组织。

要素本身角度:

物质要素(刚性的)精神要素(柔性的)
(1)物质财富

(1)意识形态:思想的支配力量

(2)组织和规则

(2)社会:道义力量,“第四种权力”

(3)社会地位

(3)专业知识

(4)暴力

(4)道德:通过道德评价起作用

15J pp127-131

11. 政治权力的实施:

权威交换说服
特点强力胁迫多重互惠式交换形成一体关系
服从的动机畏惧获利义务
制度体现军事的经济的社会的
→“推”(惩罚)与“拉”(奖励)结合→ 三种基本手段:

✓培养政治忠诚,形成政治核心力量;

✓利益拉动,形成政治合作;

✓威胁惩罚,矫正不服从行为。15J pp131-133

12. 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阶级:

【列宁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他们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些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领导自己索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LJ p76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的政治性决定了社会阶级与政治阶级的关系。

✧政治权力的本质是一种阶级统治关系,阶级关系的本质是经济关系。政治权力不得不受制与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的普遍性与社会阶级的特殊利益以一种隐秘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

✧社会对立阶级的利益冲突必然会上升为政治权力斗争。经济权力产生和决定了政治权力,但是政治权力也反过来会对经济权力产生影响。政治权力的干预不断巩固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优势地位,更使得阶级统治的支配关系合理化了。→政治权力必然成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斗争的核心。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在形式上与政治权力保持相对的关系,国家政权以公共权威的形式来统制社会。在国家自主性条件下,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达到了辩证统一,统治阶级越是要借助政治权力维护其经济权力,越要提高政治权力的自主性和统治经济权力的水平。GL pp67-69

13. “新阶级”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新阶级:指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既是劳动者又是非劳动者的新兴阶层,他们既完成总体工人的职能,又承担资本的职能,一般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被概称为“中产阶级”、“新工人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资源控制权上,新阶级由于掌握了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在控制生产和管理流程上与旧统治阶级展开了竞争,使得旧统治阶级对政治权力的控制弱化,政治权力服从于行政官僚阶层的偏好和特殊利益。

意识形态上,新阶级形成了区别于旧阶级的自我认同,成为特殊的地位群体。他们往往借助大众传媒等文化力量强化这些认同方式,并向全社会进行灌输,争夺意识形态阵地。

新阶级在争夺社会控制权的同时实际上强化了既有的政治经济秩序,使资产阶级的统治进一步牢固化。在他们的斗争中,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变得高度同质化,形成了单一化的社会认同。GL pp69-71

14. 政治权力分配的不同模式:

1. 精英主义 Elitism 

单个的精英集团统治所有的领域,精英和大众明显分化。可能导致对民主价值的怀疑。

2. 多元主义 Pluralism

不同的精英集团统治不同的领域,精英和大众之间没有明显分化,在这个领域是精英,在另外的领域可能又是大众。

3. 法团主义 Corporatism

社会中一些群体(主要是经济性的)组合为社团并进入决策程序是实现权力分配的有效途径。国家在与社团的合作中获得好处。社团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代表,在承认国家垄断权力的同时也分享了政治权力。群体社团化是决策过程在许多方面得到了非政治化的处理。

4.马克思主义 Marxism

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手中。15J pp135-138

15. 权力、权威、暴力的区别与联系

权力&权威:

权威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具有自然正当性;权力是有条件的,需借助一定的资源来达成。

权威是非暴力的,其实现乃扎根于人的本性;权力以强制力为后盾,通常为暴力的。

权威是权力正当性的源泉,使权力合法化;权力正是通过对权威的运用而具有强制性。

权力&暴力:

权力依赖与权威获得正当性;暴力不以权威为基础,其达成手段与权威是对立的。

权力为一种社会关系,其实现前提为社会关系的保全;而暴力要彻底摧毁这种关系。

权力是经过合法化了的社会关系,即使无法获得持久性,至少以持久性为目标,依赖相对固定的持久关系来保持其效力;暴力的运用恰恰意味着打破既有的秩序,单纯依靠暴力不可能建立一种持久的秩序。

→暴力与持久性无关,任何国家都不能单纯依赖暴力手段来维持,必须以权力来组建。GL pp49-50

16. 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

合法性:正当性,正统性,公证性,合理性。

合法性的层次:

 共同体层次:国家政权力图唤起公民对民族情感、传统文化和共同加之符号的认同;

 典则层次:国家政权必须努力证明普遍适用于政治共同体的法律规范,是符合共同体的政体价值观的,从而使公民对典则产生认同;

 当局层次:国家政权试图让公民相信,当局统治有利于共同体的维持和发展,当局统治符合普遍的法律规范。GL pp60

政治合法性: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ie. 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

意味着政权或制度(regime)的合理性。15J pp144-145

17.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韦伯的】

类型政治服从之基础适用范围延时
传统型已经确立的习俗或习惯世袭的君主制持久的
个人魅力型领袖的非凡人格或超凡感召力型的领袖和政权不持久的
法理型合理的规则和程序现代官僚制持久的
15J p146

18. 政治权力的合法化:

~对政治权力合法性资源的运作。主要手段包括:

 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国家政权努力证明其统治是与共同体的共同信仰和道德伦理相一致的;

 意识形态手段:以灌输的方式使民众相信国家政权代表的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掩盖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营造一个“虚幻的共同体”;

 社会手段:国家政权通过有效的社会推动社会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让民众相信统治有利于自身福利的增长。GL pp60-61

19. 合法化危机:

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能够有效地克服自由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经济失调的不良后果,缓和阶级矛盾和平息劳工运动,但是国家政权对市场社会的干预导致了新的合法化危机,因为它从根本上侵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当性即对个人自由权利至上的自然证。在合法性愈发依赖于有效性的条件下,如果国家政权对市场社会的干预是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合法化危机,问题在于国家干预恰恰显示了它的无效性。【哈贝马斯】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剧烈变革、政治系统的整合程度不足。一方面社会新兴力量所提出的政治要求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整合,就会引发政治系统与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价值符号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迅速丧失了整合作用,而新的符号尚未确立,导致~。GL pp61-62

20. 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指国家政权治理社会的水平,即国家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其达成取决于国家权力运作资源是否充足且得到合理配置与运用。

关系:

●在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社会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并无直接关系。合法性来自宗教、深化或习俗的神圣力量,自上而下获得;

●在传统力量式微的社会中,二者大体上成正比,“祛魅”,合法性由劳动根基上获得,来自政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性,自下而上寻求。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结合是近代政治的基本特征。

【李普赛】:有效性为工具性的,合法性为评价性的,四种关系:

有效性
+
合法性+AB
CD
A:双高,eg 美国、瑞典、英国;

B:一高一低,eg 苏东剧变千的匈牙利、民主德国;

C:一低一高,eg 二战时法国傀儡;

D:双低,eg 一战后的德国和奥地利。GL p59

E. 政治权利

21. 权利与政治权利:

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利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政治权利: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本质上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政治权利表现为社会成员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政治活动的自由,政治义务意味着社会成员在实现自己利益过程中对社会和他人所承担的政治职责;

 ~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性规定;

 ~是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和后盾力量。JCH pp77-79

22.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平等权、自由权、民主权。

作用: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有利于政治权力主体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JCH pp86-

F. 政治体系

23. 政治体系及其结构:

政治体系:由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15J p162

政治体系包括:

(1)社会政治组织: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包括:国家、、政党、利益集团,特定情况下也包括个人。

(2)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包括:(核心)、政党制度、利益集团活动规则,等。JCH p171

G. 国家及其形式

24. 国家及其起源:

国家:【恩格斯】国家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JCH p176

国家的起源:

✓国家神权说:国家乃神或上帝为了保护人类而直接或间接创造。

✓社会共同体说:国家是自由的人们为了达成最高的善而共同建立。

✓社会契约说:国家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为了保障自我权利,共同让渡一部分权力所组成。

✓阶级统治说【马克思的】DL pp90-92

25. 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指国家政权在形式上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性和自主性,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并不是纯然直接为某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公共性”、“虚幻共同体”

相对自主性表现在:

1.国家的法律对于全体公民普遍适用;

2.统治阶级并不直接掌握权力,而是通过公共权威机构的官僚进行政治统治;

3.职能作为国家政权的运作具有两重性: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统治职能、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所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

相对自主性强弱取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社会危机程度。危机严重时国家必须从整体利益出发;

2.社会结构的转型。转型期的大量剩余产品有可能使国家政权的运作偏离公益目标;

3.行政权力的自主性。立法权对行政权控制较弱时,国家政权相对自主性会增强,but行政官僚也会转化为另一个特殊利益群体,破坏国家相对自主性。GL pp80-82

26. 国家主权及民族国家:

国家主权:指一定地域内不受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是国家一切政治权利的合法性根源,具有绝对性和持久性,是固定不变,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GL p85+15J p166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多出现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8)后,指国家主权与占有一块领土并具有共同的传统、文化、语言的民族的结合。今天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国家都是民族国家。当一个民族不愿服从一个权力时,就开始了民族运动,进而出现了民族主义(nationalism)。DL p95

民族主义:指人们对文化、历史和领土的认同以及引以为毫的意识,最初由种族认同中发展而来,而后上升为对自身独特文化形态的认同。民族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应该自主,在国家层次则要求最终的国家主权。GL p85

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认同性危机:第一个障碍,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

✓合法性危机:民族国家需满足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求。

✓渗透性危机:国家必须有能力让其疆域内所有组织与个人服从其法令。

✓参与性危机:现代民族国家的民众须参与进权力的分配过程。

✓分配性危机:须满足分配中的基本正义,即建立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足的机制。DL pp96-97

27. 国家政权及其特点:

国家政权:作为国家的具体化身,~是指这样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其中,在社会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其根本利益,借助政治权力对整个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GL p73

国家政权的本质表现为其阶级本质:

1.国家政权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是社会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2.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政权的性质。国家政权的目标、维持和运作都受制于市民社会所提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客观条件。

3.国家政权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一方面,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居于社会经济统治地位的阶级手中;另一方面,国家政权始终是服务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GL pp79-81

28. 国家政权形态存在哪些历史类型?

✓古典国家政权形态:

城邦国家、权威国家、封建国家、国家

✓现代国家政权形态: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

详见GL pp88-100、DL102-108

29. 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

详见GL pp100-104

30. 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当代政治学中~的概念主要是就其近代含义而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部分,公共领域指国家,私人领域则是指由个人活动和个人交往为内容的“市民社会”,既包括分工协作和贸易等经济关系,也包括言论、结社、迁徙和安全等社会交往关系。

市民社会的性质:

✓自由主义的:是个性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领域,故而是自由的体现,神圣不可侵犯;

✓黑格尔主义的: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和争夺权力的自然状态,主张一国家的共同体力量加以控制;

✓折衷的观点:国家与市民社会利弊参半。市民社会是一种权力分散的状态,但是一旦市民社会处于次要的地位,自由也将会被消解,因而应该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立的条件下,保持市民社会与国家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之间权力关系的调整,往往取决于社会整体发展的状况和需要。详见GLpp100-110

31. 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国家政权已与社会力量交织在一起:

1.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以及公民权的扩大,国家权力过渡干预市场社会的合法性遭质疑;

2.社会力量的自主壮大分割了国家权力,形成多元权力中心;

3.社会管理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新阶级崛起,部分驾驭了的制定和实施;

4.公共影响日益扩大,促使决策与相契合,构成了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评价和督导。

关于国家政权社会基础的解释模式:

♒自由主义国家:“有限国家”,“自发秩序”,“管得最少的是管得最好的”;

♒多元主义国家:“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反对一元主义国家观;

♒精英主义国家:任何社会都存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治者永远是少数人。GL pp110-114

32. 国家政体:

国体: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国家政体:既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是政体的基本决定因素,通过政体反映和实现。JCH p182

国家结构形式:指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区别国家政体;政体+结构形式=国家形式)GL p117

33. 国家政体的类型:

传统的分类:

君主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里。(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制)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人民代表大会制)GL pp141-144

现代的分类:

自由民主政体(liberal democracy)、威权政体(authoritarianism)、极权政体(totalitarianism)。

划分标准:

✩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政治思想、经济活动的控制程度;

✩意识形态领域的特征;

✩普通民众能够影响决策的范围和程度。

34. 民主政体:

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为“基于人民同意的统治”,而非“人民的统治”。

☪议会制度(代议制或民主宪政)、选举制度(自由公正定期的选举)、政党制度(竞争性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

☪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以权力制约权力;

☪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成熟的公民社会是任何民主政体赖以维系的坚实基础,对权力构成积极的制约力量;

☪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利之上,反对任何企图用一种意识形态统摄全社会。

Eg. 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GL pp146-148

35. 极权政体: 

又成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指涉法西斯国家对社会各个方面各方面的统治。

☪推行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主张极端的二元论世界观,目标通常指向遥不可及的美好未来,个人的一切行动必须以这种官方意识形态为依归;

☪只有在某一个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惟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

☪实行以一套秘密组织为后盾,利用直接的强制手段或心理攻势确保忠诚的恐怖;

☪垄断大众传媒;

☪实行统制型经济。GL pp148-150

36. 威权政体:

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

☪从对社会的控制来看,威权政体强于自由民主政体,但是明显弱于极权政体,社会可以在国家权力的外围获得一定的自治空间,这通常被看作是威权政体最终向自由民主政体过渡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缺乏较系统的现代思想体系,威权下的权力精英常常借助民族主义,同时辅以本土文化中的某些资源,作为凝聚人心、巩固自身权力正大正当性的主要手段;

☪经济发展常常采用非市场和超经济的手段。由于权力自身常常表现出的扩张惯性,这种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经过短期的经济增长后,却使政治权力的运作逻辑由于制度化程度较低而最终被市场化,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出现的弥散性现象。

威权政体除在东亚少数国家或地区成功外,未取得令人乐观的成就。GL pp150-153

自由民主主义国家权威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国家
两党或多党制

代议制民主宪政

规定有限

新闻的非管制

自由选举

自由市场

一党/个人/军人执政

个人/军事

对缺乏

控制新闻和媒体

意识形态弱控制

主导下的半自由市场

一党制度

领袖个人

国家决定社会结构

控制大众传媒

意识形态强控制

对经济高度控制

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80年代以前拉美、东南亚国家、叙利亚、缅甸、伊拉克等发展中国家

法西斯国家
15J p169

37. 左右共治:

38. 第三波:

39. 民主制度的内在素质及发展中国家的借鉴:

1.民主政体第一次完成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与制度的合法性的分离和良心互动;

2.民主政体相对其他政体形式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民主政体在通过化途径将民众的政治诉求纳入良性轨道方面明显强于其他政体;

3.民主政体在国家权力各主体之间建立了法制化的运行规则。

实践中民主政体的建立和运作常常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历史、文化、民族等条件紧密联系,其具体运行模式也会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在推动本国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正视既有的诸多弊端,更要善于从中发现进行更新的合适的切入点,避免新旧在功能转换过程中极易出现的制度缺位。GL pp160-162

H. 组织

40. :

广义的: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的机构,即通常所说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即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

狭义的:行政机构。GL p165

与国家的区别:

 政权与主权的区别;

 国家的意义并非完全经由实现,eg. 非强制性资源如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礼仪规则、道德观念等;

 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神圣的、非选择性的传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合法性来源于对社会经济进行统治和管理的有效性,是可替换的。GL p166

41. 分权制衡式:

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分别由议会、总统和行使,通过权力的相互交错达到相互制约:两个权力机关之间具有部分重叠或者说共有的权力,可以相互监督和相互否决。同时,三权之间尽量保持性,避免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横向权力结构。GL pp167-168

42. 议会集权式:

行使立法权的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行使行政权的内阁和行使司法权的都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也非相互,而是以议会为中心融合在一起。通用模式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全权负责,故又称“议行合一”制、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一会内阁制。起源于英国,后传入绝大多数英联邦国家。GL pp169-170

43. 元首集权式:

国家元首的权力凌驾于其他各级机构之上,成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的统帅和三大机构的“仲裁者”和“保护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大权力机构之间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立制衡的状态。主要体现于法国等“半总统制”的国家中。GL pp170-171

当代权力结构的变化:行政权相对强化、立法权了相对弱化。

社会管理的专业化要求;

为了提高立法的效率。

→ “行政集权民主制”

44. 国家机构的特性和功能:

特性:

阶级性;

实体性:特定的物质形态、特定的职位和人员构成,外形上的可辨识性;

严密组织性:国家作为统治机器的集中体现;

特定职能性。

功能:

A.国家元首:

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最高代表,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着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个体国家元首、集体国家元首)

功能: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高级;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的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在有些国家)统领国家武装力量。

B.立法机关:

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两院制的,一院制的)

功能:

制定、修改、废止法律;

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执行;

组织或监督;

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如批准对外宣战等。

C.行政机关

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

功能:

✐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贯彻立法机关通过的各项决策、议案、提案;

✐制定各项,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

✐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征召、管理、任免行政工作人员;

✐负责或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

✐处理对外事务。

D. 司法机关

维律的部门,又称为审判和追究行使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功能:

侦察:破案机关查明情况,获得证据和查缉犯罪人;

诉讼:检察部门弄清案情,确定是否构成违法,并代表国家起诉;

审判:。

解释和法律(立法权性质)JCH pp190-192

45. 司法审查:

又称违宪审查,主要是指通过司法程序为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令或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和裁决的权力,如果机构或的法律法令或行为与条文相抵触则无效,甚至要追究法律或政治责任。~是司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有力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立宪政体的重要司法制度。GL p194

46. 两院制与一院制:

一院制:立法机构只设单一的民选立法机构,其出发点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只能由单一的立法机构来体现。如中国、新西兰、丹麦等;

两院制:立法机构拥有两个议院,如美国(众议院、参议院)、英国(上议院、下议院)、法国(国民议会、参议院)等,基本上容许存在两种不同的选区代表制,大部分立法机构的成员继续代表着特定选区的选民。其理论出发点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认为两院可以相互制约,避免“多数”。GL pp174-176

47. 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内阁制国家和半总统制国家中行政机构结构的异同:

✧总统治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由选举产生总统,其他成员由总统依法律程序任命,总统向选民和负责,行政结构在形式和实际上都是金字塔式的。总统是唯一对国家所有事务负责的行政,们负责自己的部门,并且在这方面对总统负责。

✧委员会制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成员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向议会负责。行政机构的成员往往结合成一个 紧密的团体,他们之间即使不是完全平等,也是相当平等的,大部分最重要的决策由集体共同做出。(如瑞士联邦委员会)

✧内阁制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其首脑内阁总理(首相)由国家元首人民或经国家元首提名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在首脑的领导下,决定并执行国家内外,集体对议会全权负责。

✧半总统制国家:向议会负责,总理由总统任命,其他成员由总理提名,提请总统任命。GL pp181-182

48. 议会内阁制的内阁与总统制的内阁有何区别:

议会内阁制:内阁掌握国家实际权力,通常由一批来自议会多数党或几个党派的大臣(或)组成,实行集体决策制,集体责任原则明确要求们必须公开支持内阁做出的所有规定。内阁起着行政与议会之间的政治连接作用。

总统制内阁:总统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内阁是总统领导下的高级会议名称。内阁成员由总统决定,不是集体决策机构,仅仅是总统的集体顾问,只为对最终决定负责的总统提供建议,不必对决策负责。GL p182

I. 职能

49. 职能及其属性

职能:指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公共组织在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该担负的职责和能够发挥的功能。包括:

✧职责:指这种特殊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如价值导向责任、安全保卫责任、维持秩序责任。

✧功能:指将其所肩负的社会寄托的责任付诸行动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如政治统治功能、经济管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

职责是功能的前提,决定后者的特征;后者是前者的表现,是责任性付诸行动的结果。

职能的属性:

基本属性:公共性、阶级性。

次要属性:

价值性:包含的对社会的价值导向责任;

涵盖性:涵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全方位影响;

发展性:职能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会不断更新、改变、补充;

服务性:为公众福利的满足提供方便、创造条件,甚至直接向社会供应公共物品,从而提高公民的社会生活水平。GL pp197-198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改变了原有的阶级特征,越来越围绕中产阶级的利益运转,向中产阶级化方向转变。当代的中产阶级倾向在职能上表现为更加中庸化,更加注重满足中产阶级的利益需求。GL p207

50. 市场失灵及职能:

指市场机制不能或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评判标准:效率和公平。主要类型:

✷消极外部性:单个的经济活动为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损失,要求干预,增计积极外部性,减少消极外部性;

✷自然垄断:竞争必然走向垄断,由薄酬递增的法则决定,要求控制垄断;

✷信息不完全:由于市场中的壁垒、交易双方的敏感度、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信息发散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信息的不完全现象;

✷分配不平等:多劳多得、能者优先的原则将扩大社会收入差别,加剧两极分化。

在和市场的关系中,一方面市场要维持其基本特性,促进竞争,排斥第三方的干扰;另一方面,市场对秩序的需求又决定了第三方——的调节角色的重要性,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永恒的张力。

✷发展公共事业,提供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公益服务;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控制市场垄断的出现,保护每个参与者的机会公平;

✷做好信息的建设工作,保障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对称;

✷保障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GL pp211-215

51. “守夜人国家”:

也称自由放任国家,指除了一些涉及和秩序的基本职能以外,应尽量远离市场,要让社会和市场充分发展,管得最少的是管得最少的。GL p217

52. 混合经济国家:

控制的成分和市场的成分交织在一起来控制社会生产和消费,主张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国家适度干预。国家以补充、救济市场的面目出现。当市场功能处于萎缩中,国家就注意加强干预,而当市场功能健全时,国家就注意主动的减弱干预,给市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现在绝大多数国家)GL pp217-218

53. 福利国家:

详细的福利,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试图将政治重新置于经济之上,强烈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其问题是庞大的开支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而的控制也阻碍了市场繁荣。GL p218

54. 全能国家:

是对社会和市场干预程度最深的国家类型,不主张市场经济,政治不仅控制经济资源的配置,还占有绝大多数经济资源,经济完全依附于政治,很少有自主性。控制经济的同时还控制个人生活自由,使个人不得不依附于国家。(最不合理的一种,eg法西斯德国、前苏联)GL pp218-219

55. 现代的基本职能:

1.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保护任命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来侵略和内部侵夺。使军事力量的最终指挥者,这一指挥权就是安全职能的具体表现。

2.秩序:安全职能的扩大和延伸,现代的核心职能。现代应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对国家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从宏观上进行全面的预制和规范,从而把社会纳入一个政体的秩序状态下。

3.提供公共物品。

4.制定公共:公共是提供的最广泛、也是最多的纯公共物品,是国家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本身不是一种特殊的职能,而是各项职能得以施展的主要手段和形式。GL pp218-228

56. 公共物品:

不具有明晰的产权,也不具有消费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享有它的利益,这种“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其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自然垄断性。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征就可称公共物品。

分析公共物品的意义:

✓明晰职能的范围;

✓信息职能的轻重缓急,合理决定公共物品的供应方式;GL pp222-226

57. 公共:

是国家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其形式是一系列法令、条例、策略、措施、办法等。

意义:

✓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反映了一定的价值追求和治理目标;

✓具有规范制约功能。公共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将社会行为纳入一个共同认同的规范方向;

✓社会发展功能GL pp226-228

58. 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四种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市场模式参与模式弹性模式解制模式
主要的诊断垄断层级节制永久性内部管理
结构分权扁平组织虚拟组织没有特别建议
管理按劳取酬;运用其他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管理临时雇员更多的管理自由
决策内部市场;市场刺激协商谈判试验企业型
公共利益低成本参与协商低成本,协商创造力;能动性
GL p231

J. 政党

59. 政党及其特征:

政党: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鲜明的阶级性;

有一套争取或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

由特定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所组成;

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GL p240

作用:

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组织的手段。15J pp177-178

60. 政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模式:

见GL pp241-252

61. 政党的分类:

划分标准政党类型特点
政党的组织方式精英型

Cader Party

由社会少数精英组成,拥有专业训练的成员,高度的政治认同和组织纪律,组织严密,严格的入党条件。(党、印度国大党)
群众型

Mass Party

以选举为基础,尽可能囊括选民加入政党,所以,入党条件宽松,组织相对松散,不要求高度的意识形态认同。(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
政党的动员方式代表型

Representative Party

主要功能在于代表公众意见以保障选举,尽可能扩大成员数量,为了赢得选举,一般采用实用主义策略以动员民众。(欧美议会政党)
凝聚型

Integrative Party

主要功能在积极的动员、教育和唤起民众,而不仅仅是代表,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认同。(精英型政党)
政党的参与方式

Constitutional Party

承认国家安排和政治制度,承认其他政党的权利,尊重竞争选举规则,通过选举掌握政权。(目前大多数政党)

Revolutionary Party

反对型安排和现存政治制度,力图通过推翻现有政权;统治成功以后,组建一党制政治体系。(通过执政的政党)
政党的政治态度左翼

Left-wing Party

倡导激进变革,主张自由、平等、友爱、权力、进步和国际主义。(现代自由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和主义政党)
右翼

Right-wing Party

倡导维持现有体系,主张权威、等级、秩序、责任、传统和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政党、法西斯政党)
15J pp176-177

62. 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结构模式,一般包括: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模式)和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组织结构)。

现代政党制度的模式:

1.竞争型政党制度

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模式。

极端多党制:五个以上的政党存在并且都在政党力量个举重扮演重要角色。分散化,离心化趋势。政党联盟执政,政局多半不稳定;

有限多党制:政党数量3-5个。政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向心力作用下的竞争,比较容易形成政党联盟执政和政党集团的两极化分布态势;

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大党相互竞争选票或席位而轮流上台执政,起源于英国;

一党独大制:虽然各政党(如果有其他政党的话)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但有一党占有绝对优势而长期执政。大党超强的地位使得其他小党很难上台执政,也只能以其他方式影响国家。

2.非竞争性政党制度

法西斯主义一党制:一党制,即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命令禁止法西斯党以外的其他政党存在,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明令取消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制度,以党魁的形式垄断国家政权,并以暴力手段和恐怖方式维持这一。(二战时德国)

民族主义一党制: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只有单个政党执掌国家政权,但是同时又建立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公民的民主权利。(马里、莫桑比克)

一党领导制:党或工人党是惟一存在的合法政党,国家政权由单独存在的政党来领导,同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通过党或工人党领导下的政治性团体来加以协调和综合。(中国、越南、朝鲜、古巴)GL pp256-263

63. 现代政党制度的组织结构及特征:

见GL pp2-268

特征:

☹民主松散型:政党的组织原则很松散,政党纪律对党员约束力低下,所以党员个人和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的自主性较高。(美国两大党)

☹民主紧密型:有比较明确的组织原则和完善的组织机构,其组织的产生和活动都按多数原则或比例原则以民主的方式作出决策。上下级之间有经常的联系,党的纪律对全体党员也有约束力。但是党的地方组织和党员个人也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西方大多数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

☹民主集中型: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党员的吸纳要履行入党宣誓和政治审查等严格手续。(无产阶级政党专利)GL pp268-269

. 政党政治及其运作机制:

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

广义: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狭义:专职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GL p269

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成员的吸纳与更新

✡经费的来源与管理

✡选举的组织与展开

65. 议会党团:

政党为了协调与统一本党党员在议会中的行动而设立的机构,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全体成员,一般由本党担任,内部一般还设有督导员和各种工作委员会,负责维持党的纪律,督促本党党员投票。(我国:中的党组,一般权限超过西方议会党团)GL p266

K. 政治社团

66. 政治社团: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其一般特征为:

 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允许成员同时加入多个政治社团时期区别于政党的特征之一;

 ~参加、影响的制定、修订和实施过程;

 是群众性政治组织。JCH pp209-213

67. 政治社团的运作方式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运作方式:

 游说:由~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进行说服工作;

 决策咨询:~针对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公共;

 社交活动:~针对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主导:利用公众和大众传媒影响公共决策人员;

 非常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政变、恐怖活动等。15J pp182-183

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象征性功能: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信的权益;

 意识形态功能:反应其成员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信仰;

 提供信息功能:为其成员、、为议员或人民代表、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

 工具性功能: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非常具体的目标;

 社会化功能: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JCH pp222-223

L. 政治行为

68. 政治行为:

~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从根本上说,~体现了政治的本质。由四个要素构成:

性质:受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

主体:由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方式:既政治行为模式,是受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因素构成。

~的分类:

从主体分:个体政治行为、集体政治行为;

从合法性分:合法政治行为、非法政治行为;

从作用方式分:直接政治行为、间接政治行为;

从表现形态分: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JCH p91

69. 政治行为的现代性转化:

情感倾向性/情感中立性:一个社会成员对待事务的态度是出于个人情感,还是出于一种客观的中立的认识;

自我倾向性/集体倾向性: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是个人定向(传统)还是集体定向(现代);

特殊倾向性/普遍倾向性:各种行为规则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人们倾向于期待公平对待还是特殊照顾;

社会归属倾向性/社会成就倾向性:一个社会对其成员的评价是建立在先天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他所显示的个人能力和成就的基础上;

扩散性/精确性: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互动行为是以习惯和常规来约束,还是以精确的规则来管制。15J pp227-228

M. 政治参与

70. 政治参与:

~指在特定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的构成、及与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特征:

⍓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

⍓目标是指向的活动;

⍓是一种政治行为;

⍓途径多种多样,形式与实现程度往往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基本上是一种内的非暴力行为,目标在于影响特定行为,而非推翻。

功能:

✉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

✉平等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汲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政治参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杠杆。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地矫正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关系。GL pp282-286

71.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方式:

 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政治选举: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又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普通公民控制的最重要、制度化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政治结社: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

 政治表达:公民通过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政治言论等;

 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并影响之,主要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

 政治冷漠: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可能是因为长期的政治浩劫后,公民对政治反感或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也可能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经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公民觉得其关心或参加政治与否已经不重要。JCH pp157-162

条件:

1.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

 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练就更多参与型公民;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变化,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动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

 经济发展促使职能扩大,受影响的公民反过来影响作用,就不得不提高参与程度;

 经济发展使民族国家见关系日益重要,公家意识增强,权力与义务共同构成的公民概念为大众性参与奠定基础。

2.社会地位:见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阶级内涵。

3.政治心理:

 重视可以得到的报酬;

 认为选择是重要的;

 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格局;

 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果将不满意;

 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

 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行动。

4.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

5.社会机会: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JCH pp162-165

72. 现代政治系统中政党和利益集团之间有哪些不同?

政党的最终目标是取得政权,而利益集团不是。利益集团的目标只在通过捐款、参加选举、院外游说等方式影响,将本集团的主张或方案纳入政治过程,因而它们一般没有如政党那样的广泛的政治纲领。GL p292

73. 政治制度化:

指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衡量~的四个标准是:

♑适应性:政治体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存活能力;

♑复杂性:政治体系组织的复杂性包括:完整而明确的职能体系、下属组织的高度专门化;

♑自主性: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

♑内聚力:政治体系参与者内部必须具有基本的意见共识。GL p297

74. 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阶级内涵:

公民在政治参与中的表现常常是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反映: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

♐由于在现有中有着更多的利益需要维护,从而刺激了这一阶层的人们对政治更强烈的兴趣,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功效意识比其他任何阶层都要强;

♐政治组织是动员公民进入政治系统、实现利益表达的有效方式,对于在社会经济方面占据有时地位的阶层和个人来说,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参与这些组织;

♐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们的诸多优越条件,他们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信心,气政治功效意识较低。

→ 政治参与的阶级性本质:政治参与的不平等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转化的结果。一个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意味着政治权力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状况,政治权力正是一个阶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GL pp285-286

75. 参与民主制:

也称半直接民主,是指代议民主制向完全的公民自治过渡过程中的一种政制形态。GL p303

76. 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的关系:

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

♎相对于政治制度的承载能力来说,政治参与必须是适度的。

♎政治参与应当具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代表性。社会代表性意味着民众政治参与权利和行为的普遍性,它不仅应当体现在社会的阶级结构方面,还应体现在不同的地域之间;

♎政治参与应该是组织化的,政党和政党体系是将政治参与纳入民主化轨道的关键力量。

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工具。参与对公民有着更直接的好处,参与的本身就是满意的首要源泉。另外,参与还是一种教育手段,这又使之成为一种目的。但是,作为民主政治核心要素的政治参与本身不能带来政治民主,后者不仅收到政治的程序结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而且与政治参与本身的性质、结构、方式密切相关。GL pp311-313,DL pp266-268

77. 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的关系:

两种模式

♌自由主义模式: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高,政治对公民要求的感应就越灵敏,从而能够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者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缺乏公民参与的政治必然增强民众对该的不信任感,民众的政治参与也就会以外的暴力形式呈现;

♌差距模式:现代化动员起来的政治参与常常超过政治的承载能力,一方面是政治参与的骤增,而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制度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两者间的差距最终导致政治动荡。正是由于政治制度缺乏吸纳、整合现代化动员起来的参与冲动,对政治精英来说,往往存在两种选择:一种是技术统治模式,表现为抑制政治参与,强调高水平的投资和快速经济增长,并容忍分配上的不平等。另一种是大众模式,存在广泛的政治参与,推动活动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平等,经济增长因此放缓。

技术统治模式:抑制参与→经济增长→所得分配不平等→抑制参与;

大众模式:更多的政治参与→更高的社会-经济平等→低速的发展→低政治稳定GL pp313-315

N. 政治发展

78. 政治发展:

广义的: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

狭义的:政治体系内部结构、、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向官僚行政的变迁,从全能、集权向有限、分权的转化等。主要有政治和政治改革两种模式,GL pp317-318其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GL p326

衡量政治发展的指标主要有:

✋政治结构:~以政治结构的分化和专门化为形式,体现效率、科学和合理的标准;

✋能力:~以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有效运用为特征,体现权威、法治、有限的原则;

✋政治文化:~以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为特征,体现民主参与、权力意识、平等自由等精神。GL p327

79. 政治现代化及其主要特征:

政治现代化:

指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反映以及政治生活的相应改变,主要表现在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两方面。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变迁过程将会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和利益群体进入政治体系。而在现有无法提供足够的参政渠道时,政治参与的扩大经常导致制度超载而引发危机。

❆从人的主体意识层面,现代化意味着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日益为契约关系所取代,个人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也开始由原来的消极服从的臣民角色转化为现代公民角色,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空前的启蒙和强化;

❆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分工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自己自足的生产模式,随之社会群体分化,群体意识加强,群体之间日益频繁的社会互动同时也在不断强化着他们对各自利益和要求的主体性意识,纷纷要求在现有政治系统内维护本集团和利益诉求和生存空间,这必然带来社会权力结构的分化重组;

❆政治参与常常是现代化带来的副产品,是政治精英不得不应对的社会压力。一些政治精英将政治参与的扩大视作对自己政治地位的威胁。而且新的社会集团进入政治必然要求打破原有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而这又必然遭到长期一来以传统为依托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弹;

❆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权力的运作逻辑很可能为市场逻辑所取代,公共权力变成了少数政客谋取私利的便捷途径,于是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公共目的而是攫取个人利益→周期性参与危机的结构性根源。GL pp308-311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政治生活领域的扩展 esp. 社会中心、法律、行政和政治机构的权力之强化;

政治权力不断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扩展;

民主社会,至少是平民主义社会的建立;

承认国民为受益对象和使合法化的主体。GL pp321-322

总原则为:合法性政治、有限和广泛的民众参与。DL p278

80. 政治发展的主要策略:

↯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

↯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

↯极权主义和分权主义。

81. 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整体特征:~的进程在政权中心和广泛的社会阶层内部几乎同时开启,社会阶层循序渐进地通过组成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并进一步形成现代政党以参加政治生活,同时政治权力方面的变化也能够及时地反映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国家建设: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格局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民主化:通过资产阶级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

✈福利化:国家的职能和的干预扩大,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

三种基本模式:

渐进-妥协模式(英国);

激进-模式(法国);

保守-改良模式(德国)。GL pp330-334

82.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共同特征:

总体表现为后发性

由于启动政治发展的时间较晚。面临这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必须把西方历史上依次出现的若干时代缩为一个时代,同时解决所有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临一种被动型政治发展,即由于在现代化的历史上属于晚来者而不得不具有某些特殊的发展逻辑,意味着缺乏自主的发展;

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严重的后果:

政局不稳;

行政不力。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进入现代政治发展过程时还不是一个权力统一的国家,存在着民族、部落、宗教、宗族或语言团体等多种传统的权力中心,社会整合度低,没有一个从上到下的统一的有效的行政机构;

政治。有些是传统的遗留,更多的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危机,原政治体系无法解决而形成“真空”形成,esp.军人;

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集团的敌对和社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政治。GL pp334-341

83. 政治:

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其特征为

 以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推动政治发展(最重要标志);

 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为内容,与旧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型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

 往往以暴力的形式出现,通过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so 不同于少数人参加的政治密谋和政治恐怖活动;

 是一种短暂而急遽的变革。GL pp343-345,JCH p281

的条件:

 经济条件: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强,使他们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

 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

 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政权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

 大批知识分子疏远了前的政权,建立的组织。DL pp284-285

的作用:

 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改变政治环境: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社会和经济结构、文化观念、国际地位,etc.;

 更新政治体系:政权的转移、领导人更换、政治组织变更、活动和的改变、法令制度更新,etc.;

 变革政治文化。JCH pp291-292

84. 政治改革: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权主体自上而下地调整社会政治利益关系,调整社会阶级、利益集团间关系,构造型的政治权力格局的行为。~是缓解社会利益矛盾,推动社会继续发展,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

其特征为:

 以维护和巩固现有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基本原则为限度;

 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地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基本上排斥了暴力和;

 通常以经济改革为先导。GL pp346-348,JCH p297

改革的条件:

 改革者牢牢控制国家权力;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纲领和方案;

 制定出实现目标的系统计划;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DL pp291-292

改革的作用:

 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适应社会利益发展的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直政治弊端的有效途径。JCH p303

O. 政治民主:

85. 政治民主:

民主: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特征;

 ~与商品经济紧密相联。~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过是商品经济的原则、规则和规范在政治权力的组织、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力中的实现方式中的运用;

 ~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以多数决定为基本原则;

 ~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JCH pp307-310

P. 政治文化

86. 政治文化:

即一个民族在既定时期内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特性:

 历史继承性:人不仅受到已有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传递和延续着特定的政治文化;

 民族性: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别;

 阶级属性;

 发展性: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政治制度的变迁,进而使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GL pp361-3

87. 政治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构成:

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威望和信念等等。

 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以及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政治动机: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政治态度: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政治思想: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倾向,政治思想则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

 政治理想: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未来目标的指向的设定;

 政治信仰:人们对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理论: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

政治价值观: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

政治意识形态: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释系统,是一个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种政治统治巩固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那种与该统治权威结构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程度,所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切统治权威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政治实践。GL pp366-370

88. 政治文化的类型及功能:

类型:

分类标准类别
亚文化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认同的程度不完整的政治文化:人们对政治系统缺乏普遍的认同感,地方性忠诚超过对的政治忠诚,社会团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主要依靠强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权威。

整合的政治文化:民众对国家和的忠诚高于对地方或团体等次级单位的忠诚,政治包里程度较低,社会团体间能够保持相当程度的政治信任。

按历史发展的阶段地方性政治文化:社会成员被封闭在地域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简单,事务单纯,人们不关心自身区域之外的事务,国家很少影响他们的生活。(部落酋长和宗教巫师的统治);

臣属性政治文化:民众往往被动接受统治,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对产生影响,现实生活中被动服从管制,民众视自己为臣民,而不是公民。(统治);

参与性政治文化: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厉害相关,政治体系直接影响成员利益,社会成员相信,参与政治不仅是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民众积极要求参与政治过程。(民主政治)。

政治体系功能的基本层次体系文化:公民的政治倾向对一个政治体系的维持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政治共同体的同一性是体系文化的重要内容;

过程文化: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体现在公民的政治信任态度、政治感情等方面;

文化:公民对公共的政治倾向,对重大政治问题所持的态度,影响到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公共能否得到顺利推行。

政治文化的功能:

 影响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赋予政治系统以某种形式的正当性,也就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理应如此的信心,这一信心决定这他们对整个政治系统的正当性支持,这一正当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较为有效地进行“权威的价值性分派”的关键所在;

 影响政治行为:政治行为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即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意味着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GL pp371-374,15J p265

. 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

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为文化的世俗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文化的世俗化: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角色定为标准的深层变迁,人们能够一明确的中立的方式观察事物,在评价和录用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现代世俗文化注重的是个人的成就而非世袭门第。

参与型政治文化:作为现代政治主体的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将日趋活跃,他们从先前政治生活中的消极服从者开始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

 内部动因: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信息流量等的增加。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政治权威将自身的正当性建立在满足民众福利要求的基础上;

 外部动因:外来政治文化的某些元素常常会打破原有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之间的平衡,以致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重新建立两者间的和谐。GL pp375-376

90. 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的特质:

 公民具有“民主人”的人格特征;

 公民具有参与政治的愿望,而且参与政治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

 公民有较强的政治功效意识,自信可以成功地进行政治决策;

 公民有较强的输入功能取向;

 公民参与政治的取向不是取代臣属或狭隘地方性的政治文化,而是与之共存。GL pp379-380

91.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从个体层面,~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范和规则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从社会层面,~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整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15J p267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正式的:由专门的政治社会化机构进行的有意识的政治教育和政治信息沟通;

非正式的:一个人所接受的非政治态度性信息沟通,如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

~的效果与一个人在~中所受刺激的连续性和强度有关。

 家庭:~的第一个途径;

 学校:~的专门的、系统的和强有力的机构;

 大众传媒:是政治事件引人注目;向公众传播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

 政治组织:esp. 政党;

 政治符号:国旗、国徽、国歌、政治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代表意义。GL pp381-384,15J p270

Q. 世界政治

92. 全球化及其对主权国家带来的挑战:

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团体、个人之间跨越领土、种族、语言等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全人类向更加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方向活动。GL p387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带来的挑战:

 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跨越了国家边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加深,为了解决全球性公共问题,由国际组织甚至超国家组织提供某些国际公共物品,这样使国家的自主决策和相关权能受到约束和;

 全球化过程中的地方化趋势也使地区甚至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提出要求,并且希望参与决策过程,是屠宰加之分配中世家影响,对国家的对内最高全构成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行为体多元化,国际组织、次国家行为体以及公司等更多地参与全球决策体系,一方面挑战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也建立一种治理权力。

当前国家主权变化的最突出趋势是绝对主权到相对主权的转变:

绝对主权:国家主权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是普通的国家管理权也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对这一有机整体的任何分割都将严重破坏国家主权结构的完整性。

相对主权:重视的是国家主权的最高权力部分或核心部分,并且人们将国家主权与国家最高利益联系起来,以国家最高利益作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最高标准和最后依据。国家主权不可分,而且还可以部分让渡出去,这样做并不会损害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相反,可以进一步巩固国家主权,因为被让渡出去的那部分主权实际上只是管理权不是核心部分。GL pp392-395

93. 全球治理及其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治理:

 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存在某种权威,但仍然存在能够实施某些决定的机制。换言之,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是的权威为基础;

 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商,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其关键词是项目规划、伙伴关系、意见一致。

 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治理就是全球秩序加上意向性。

全球治理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全球治理的产生成为必要;

 全球化的发展使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非国家行为体参与了决策过程,并建构起一种复杂的决策体系,国家不再充当凌驾于全球体系之上的有限治理,国家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一部分;

 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同步发展,使得全球治理和地方治理的联系更加紧密,界限更加模糊;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均衡和静止的系统。全球治理也将是一个变动、辨证的过程,其中既有支持全球治理的因素,也有否定全球治理的因素。

全球治理在目前将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

 就全球化的本身进程来看,它既不能完全实现国际社会的一体化,也无法克服国际政治的无障碍,这是全球治理难以展开的根本性障碍。全球整体意识没有完全形成,全球治理的价值也没有得到普遍承认;

 全球治理的设想本身存在缺陷:多组织、多层次和多中心的决策模式缺乏可行性、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根基无法克服经济自由主义的内在缺陷、无法改变国际政治中的既有权力分配模式和强权政治的现实。GL pp395-400

94. “文明的冲突”:

 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线,未来世界的划分将以文明为主要分界线;

 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政治的最主要的冲突;

 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

 文明的冲突是冷战后世界冲突深化的最新阶段,“非西方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国际冲突已经迈出西方范围,重心转移到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

 儒家文明与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

 美国国内以欧洲裔白人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少数族群之间的冲突,将是文明冲突的另一个战场。GL pp422-424

文档

政治学概论笔记_孙关宏_胡雨春_任军锋

内容是多个版本的政治学教材组成的,但基础框架是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的笔记。A.政治与政治学1.政治的内涵: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p13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广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